文 _ 程醉
在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有一座著名的“火焰山”,它因為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聞名天下。《西游記》中寫道:“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當然大家都知道,最后是孫悟空弄來了芭蕉扇將這大火扇滅了。說起來,大師兄也算是從古至今最出名的“消防隊員”了。不過這火原本就是孫猴子大鬧天宮時踢翻八卦爐惹起來的,所以,他這“消防隊員”當得可不是那么光彩。
神話故事雖然不能相信,但我國人民確實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十分重視火災帶來的危害,消防滅火自然也是非常用心地開展著。古代時滅火用的陶井欄上幾乎都雕刻有兩種分別叫“飲水牛”和“畢方鳥”的神獸。據學者考究,“飲水牛”的原型就是我國特有的一級保護動物揚子鱷。
實際上,在宋朝以前我國是沒有專門的消防隊的。南宋紹熙年間,大約公元1190年到1194年,一個叫衰甫的人被派去徽州做知府。由于他幼年時家里遭遇過幾次大火災,所以他非常重視消防工作,到任后設立了專門防火的“防虞員”和救火的“潛火軍卒”,配置消防器具。這個被認為是中國消防隊的雛形,衰甫為消防事宜寫給皇帝的報告也被收錄進了《歷代名臣奏議》。
到了公元1201年,宋寧宗嘉泰元年的3月23日晚上,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御史臺吏楊浩家突發大火。由于當時臨安沒有專職的消防隊,就造成了救火力量組織遲緩,調度乏力,導致這場大火蔓延至御史臺、軍器監等官舍,一連燒了4天。據史料記載,此次火災受災居民達5.3萬余家,共18萬多人,死而可知者59人。這是南宋時期首都發生的最大一次火災。大火熄滅后,宋寧宗非常生氣,拿當晚喝醉酒沒有及時指揮撲救的步帥夏侯烙“開刀”,將其罷官流放。
然而,即便是處理了幾個官員,南宋都城的消防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當年11月、次年7月、1204年3月,臨安均有大火發生,損失慘重。這不由得讓當時的寧宗皇帝非常煩惱,于是如何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就提到了他手下大臣的面前。
1208年,趙與憊被派任臨安知事,知事也就是主持辦理當地事務的行政長官。他首先創建了防隅軍兵20隊、潛火軍兵7隊,總人數達53116人。這被目前學術界公認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由政府組建的消防隊。
與此同時,在我國浙江一代還出現了一些名為“水鋪”“義社”等由老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消防隊。這些以親戚、鄰居或者是族人為紐帶的民間消防隊,平時為民各行其是,一遇火災則按照事先演練、約定的各司其職,共同撲滅大火。
說到古代消防,就不得不專門談一下我國勞動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明的各種滅火工具。唐朝的時候,受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用馬或者牛的皮制成能裝三四百斤水的水袋子,滅火的時候,就由幾個壯漢抬著它來到火災現場。然后用一根中間鉆通的竹竿插進這個水袋子的袋口,通過竹竿引流向火點注水進行滅火。但是,這個辦法明顯缺乏靈活性,并且還必須在高處才能進行撲救。
于是,到了宋朝的時候,人們又發明了更加先進的水囊。這是一種用豬或者牛的膀胱經過特殊處理而成的滅火工具。使用時,在其中注入水并扎緊注水口,隨后將其拋到火點,遇到高溫這種水囊破裂,里面的水流出達到滅火的目的。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的防火意識進一步增強。1797年,乾清宮不慎失火,當時已經是太上皇的乾隆皇帝承擔了責任,并且下罪己詔說“皆朕之過,非皇帝之過”。實際上,早在明朝時,紫禁城里為了救火的需要,便在很多宮殿前面放了大水缸,名為“太平缸”或“吉祥缸”。據記載,這樣的大缸共有308口。
當時對于這些大水缸的管理是非常仔細的。夏天時,大水缸的水每天都要更新,防止有異味、生蚊蟲。到了冬天,大水缸則要“穿棉衣”保暖。如果天氣特別冷,還要給大水缸燒炭加熱,防止缸里的水結冰。
再到后來,就出現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小型消防車——“水龍”。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先進的引水滅火工具。其工作原理是通過壓抬手柄,使裝在桶里面的水受壓,通過軟水管噴出來,這時只要將軟水管對準著火點,就能滅火了。水龍最早只有木頭制造的,俗稱“土龍”。后來又陸續出現了鐵制、銅制的,分別叫做“鐵龍”和“金龍”。
“水龍”全部都裝有輪子,能快速移動到火災現場進行撲救。用“水龍”救火時,十多個小伙子挑著或拎著水桶來回奔跑,到河埠頭穿梭取水,倒入水龍。水龍兩頭分別有兩三個小伙子一上一下按壓杠桿,水柱發射出去可達一二十米遠。并且每個“水龍”上都掛有銅鈴鐺,行動起來時老遠就能聽到它的聲音,前面的行人好及時閃避到路邊,起到了我們今天消防車警報器的作用。
如今,古代的消防工具早已經與我們漸行漸遠。但是,中華民族在那種簡陋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智慧和協作精神卻值得回憶和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