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曉沫
長期以來,版權貿易逆差嚴重、版權輸出乏力一直是我國出版人心中的隱痛。對此,我們不能靠降低版權引進的數量或者減緩引進的速度來解決,只能大幅增長版權輸出的數量,提高輸出的速度,逐步減少逆差。加強圖書版權輸出,不但對于我國出版業在國際圖書市場立足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更關乎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本文將總結2001年~2010年10年間我國版權輸出活動的主要特點,分別分析主要輸出地的基本情況,指出不足,提出對策,希望對我國出版企業增強版權輸出能力有所裨益。
2001年~2010年我國版權輸出總計19535種,占這10年版權貿易總量的14.6%。常為人詬病的版權引進輸出比也在不斷變化,從2001年的13.0:1縮小到2010年的3.5:1。由于版權輸出數量的大幅增長,我國版權貿易逆差現象出現了明顯改觀。
從這10年的輸出地情況來看,可以總結出以下兩個主要特點。
從國家版權局公布的2001年~201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見表1),亞洲地區的輸出地主要集中在韓國、日本、新加坡三國,以及我國的臺港澳地區。
10年中,對這6個國家或地區的版權輸出數量達12589種,占總數的64.4%。歐美地區的輸出地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俄羅斯。對這6個國家的版權輸出數量達3018種,占總數的15.4%。這說明,我國內地的圖書版權從華人核心文化圈向東亞文化圈,乃至西方主流文化圈拓展,成績顯而易見。
自從2003年全國新聞出版局長會議正式把中國出版走出去戰略作為我國新聞出版業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一系列重點工程相繼從2005年被推出,對我國圖書版權輸出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如“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自2006年起,已同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56個國家和地區的351家出版社簽訂了資助出版協議,資助出版圖書1690種;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啟動的“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和“中國出版物國際營銷渠道拓展工程”,為我國2010年圖書輸出種數的高增長(在英、美、法、德、東亞和我國臺港澳地區,2010年的版權輸出總量為3022種,比上一年增長了35%),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在走出去政策以及一系列具體項目的推動下,我國版權輸出量從前5年的4881種變為后5年的10255種,增長了一倍多。
我們將2001年~2010年間我國主要圖書版權輸出地分為英美、法德、東亞和我國臺港澳四組,分別分析其10年來版權輸出量變化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間,我國在英美地區的圖書版權輸出量增長迅猛,從2001年的7種上升至2010年的420種,增長59倍,10年的總量達到1741種。其中增長較快的是英國,從2001年的1種增至2010年的176種,增長了175倍,對美國的輸出量大多時候多于英國,10年間增長了40倍(從2001年的6種增至2010年的244種)。10年中后5年的輸出量明顯高于前5年,前者共1592種,是后者的10倍有余,除2008年有明顯降低和2010年有小幅回落外,其余幾年上升明顯。

從圖2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間,我國在法德地區的圖書版權輸出量雖然與英美地區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增長的速度更為迅猛,從2001年的1種上升至2010年的209種,增長200余倍,10年的總量達到806種。輸出法國的圖書種數除了2009年有明顯降低,總體處于穩步上升的態勢,從2001年的一種都沒有增至2010年的120種;對德國的輸出量則時有升降,起伏較大,最高的2009年有173種。10年中后5年的輸出量明顯高于前5年,前者共750種,是后者的13倍有余,除2007年有明顯降低和2005年有小幅回落外,其余幾年都處于上升狀態。

如圖3所示,2001年~2010年,我國在東亞地區的圖書版權輸出量一直明顯高于英美和法德地區,從2001年的20種上升至2010年的810種,增長近400倍,10年的總量達到3596種,分別是英美地區和法德地區的2.1倍和4.5倍。其中對韓國的輸出量一直高于日本和新加坡,處于穩步上升的態勢,最高的2006年達到363種,是2001年的38倍;日本和新加波則旗鼓相當,處于交替上升狀態,在2010年達到前者最高,前者為207種,后者為260種。10年中后5年的輸出量明顯高于前5年,前者共2814種,是后者的3.6倍,除2007、2008兩年有明顯降低外,其余幾年基本處于快速上升狀態。

由于我國臺港澳地區的文化和語言與祖國內地同根同族,一直以來是我國內地圖書版權輸出的重要地區,輸出量大大高于上述三個地區。2001年~2010年,內地在臺港澳地區的圖書版權輸出呈現出“兩頭快、中間穩”的態勢,即2002年和2010年的增長明顯(2002年為1107種,是2001年的6倍;2010年為1583種,是2009年的1.7倍),中間幾年各自的輸出量相差不大,總量達到了8993種。其中香港和澳門地區的輸出量10年來變化不大,處于小幅升降態勢;臺灣地區輸出量的曲線變化與總量相仿,2002年和2010年分別為755種和1236種,是各自前一年的4倍和1.8倍。10年中后5年的輸出量高于前5年,但沒有上述三個地區增長的幅度明顯,其中前者共5099種,不到后者的兩倍。

2001年~2010年間,我國版權輸出雖然逐漸呈現出從華語文化圈向歐美主流社會拓展的態勢,輸出量也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仍舊存在著引導機制不夠健全、層次和渠道不夠豐富、版權貿易人才匱乏等一系列問題,亟需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決。
國家有關部門要逐步建立起有效的監督機制,加強走出去項目的最后落實和后續監管。而那些享受國家財政資助的走出去項目,應該誠實守信,主動接受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的監督,把國家的有限資金花到需要的地方,用在關鍵的環節。另外,由于很多走出去項目沒有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團體代理,難以順利完成,因此應該將與此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社會團體代理納入政府扶持范圍之中。
目前,我國許多出版社在版權輸出時缺乏把握國外市場動態需求的能力,缺乏走出去的渠道,不知道怎么將國內優秀圖書的信息送達對方面前,并引起他們的興趣,進而展開版權談判。因此,要懂得借助國外出版公司在版權推廣時的宣傳方法和營銷手段,針對不同圖書、不同客戶和不同的外界情況,采取相應的策略,加強品牌戰略的實施。例如,針對那些在國內已經形成影響力的圖書,相關出版社在進行國際市場推廣時,可以加上故事梗概、作者介紹、國內市場銷售現狀、評論家等對該書的高度評價、國內媒體的熱烈反響,以及該書策劃者對其全球市場發展前途的預測等方面的宣傳,從而達到讓國際出版商關注、了解和引進相關圖書的目標。
國內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版權代理商機制,專業的版權海外代理機構也不多。這部分業務一般由出版社的國際合作部(或者版權部)來承擔,零散而且不順暢,不利于圖書版權的輸出。因此要建立版權海外代理機制,培養優秀的版權貿易人才,為我國圖書版權輸出提供必要的人才儲備,促進圖書版權買賣完全市場化、商業化、國際化。
通過實施一系列國外本土化戰略可有效提升中國圖書的國際吸引力,促進版權輸出的實效。我國一些出版集團或者大出版社在這方面大有可為。他們可以在輸出對象國設立海外分社,打通當地的主流發行渠道;聘請當地人員參與圖書的編輯、策劃、印刷和發行工作,發揮他們的視角和語言優勢,提高圖書出版的針對性;在裝幀編排上加入本土元素,吸引當地讀者眼球。比如在阿拉伯地區,圖書應采取翻口在左、從右到左的編排方式,色調以綠色等當地讀者喜好的顏色為主。
[1]徐建華.版權貿易新論[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5
[2]石宗源.實施“五大”戰略發展新聞出版事業[J].中國出版,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