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洛焱 李礦輝 楊文正
洛陽市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471000)
產業集聚區的理論淵源是產業集群。產業集群(Industrial Clusters)的定義由于學者們研究產業集群的切入點、側重點不同而存在諸多不同的觀點??傮w來說,研究角度主要包括產業內部要素和產業地理特性,具體分述如下:
1)以產業內部要素為主的界定。產業集群一般以一項或某幾項主導產業為主,根據上下游產業鏈綜合形成一批業務相互關聯、相互合作、關系密切的企業集群。集群產業內部要素是促進企業相互聯系的決定性因素?!凹寒a業內部要素是指某區域內集聚的企業單一從事某一產業或相關產業的生產或服務,這些成員企業之間關系緊密、有著長遠的合作關系、系統的勞動分工,它們相互之間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產業系統?!?/p>
以產業鏈來界定產業集群也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Redman(1994)認為集群是圍繞產品生產鏈的地理集中。Porter(1998)認為產業集群的形成除相關聯的產業外,還包含與競爭有關的實體,比如零部件、機器設備和服務的供應商,基礎設施條件等。Feser and Bergman(2000)通過對美國產業集群的實證性研究,認為產業集群更傾向于技術聯系。產業鏈之間的相互影響造成產業集聚。產業鏈是產業集群內部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產業集群內部要素所包含的方面更多。
2)以地理特性為主的界定。產業集群具有明顯的地理特性,其特性是指“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內所有成員企業和相關成員企業要素在空間地理位置上相互鄰近,從而呈現顯著的地域相關性?!碑a業集群地理特性是產業集群的根本特性之一,地理特性隨著產業集群的發展而表現的愈發明顯,也即是產業集群發展到高度集中時,均具有明顯的地理特性。
以地理特性認定產業集群程度也得到了國外學者的肯定。持此觀點的有波特(1998)認為產業集群是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企業及機構在地理上的聚集體。斯旺(1996)等提出產業集群是同一產業中的大量企業位于同一地理區域內的認識。巴普提斯塔和斯旺(1998)則認為產業集群是坐落于一個較小的區域,在地理上高度密集,業務相互關聯的企業。
產業集聚區在河南省來提,可能有超越階段發展的嫌疑。河南作為糧食大省,與沿海工業發展相比,仍處于工業化的加速階段。還不具備發展產業集聚區的條件。
產業集聚是指同一產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產業資本要素在空間不斷匯聚的一個過程。產業集聚的問題研究起始于19世紀末,馬歇爾(1890)最早關注產業集聚這一現象,并用“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馬歇爾之后,產業集聚理論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流派,如韋伯的區位集聚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E.胡佛的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等。從國際范圍看,產業集聚是工業化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它通常是發達國家競爭力強的產業通常采用的方式。
產業集聚區是現代產業提升的產物,更加強調結構合理、配套完整、集群發展、體現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組合、不同產業的繼承和延伸,生產與銷售、服務、職工生活相融合的發展趨勢。它的基本內涵是“企業(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其中,空間集聚是表現形式,關聯性是核心特征,集約化發展以及生產生活服務社會化是本質要求,以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是根本目的。
lan R.Gordon and Philip Mccann(2000)認為,不同集團及其活動在一定地區集結成塊,最終形成了產業專業化的集聚區。由此可以得出產業集聚區是指相互關聯的產業或企業根據自身區位選擇集聚在城市空間特定區位的產業組織的地理實體。它同時也是產業發展所呈現出的新型空間載體。從分類來說,可以劃分為制造業集聚區和服務業集聚區。
1)區別。產業集聚屬于動態的運行過程,產業集群是靜態結果。2)聯系。產業集聚可以向產業集群轉化。產業集群是特定的產業集聚現象,特定產業的集聚是形成產業集群的基礎,但并非所有產業集聚都能形成產業集群。產業集聚就是因為某產業的有關企業集聚于某地,而形成的一種聚集效應,它是產業集群的初級階段。當企業之間發生有目的的合作時,則產生聯合行動效應;當政府有意識地參與其間,會出現制度效應。這三種效應是產業集群的產生基礎,三者缺一不可。
古典政治經濟學:該理論最先提出的是在1776年,由亞當·斯密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他認為“產業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質的企業為了完成某種產品的生產聯合而組成的群體”。大衛·李嘉圖(1817)以生產特定產品的區位問題為研究課題,認為產業聚集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比較利益的存在,促使相關企業集聚,進而形成產業集群。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90)則從新古典經濟學的角度首先提出了外部經濟理論。他不僅解釋了基于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地現象,還發現了外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密切關系,得出產業集群是外部性導致的結論。他分析認為外部經濟是由市場規模擴大帶來的中間投入品的規模效應、勞動力市場規模效應以及信息交換和技術擴散三種動因所引發的結果。
聚集經濟理論是由區位經濟學家們提出的。他們從區域產業發展的角度對產業集群進行了闡述。主要包括工業區位理論、市場化理論、增長極理論。
工業區位論是由阿爾弗雷德·韋伯(1909)提出的。他選取運輸、勞動力成本作為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強調了聚集經濟的作用。他認為企業是通過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專業化勞動力資源、銷售市場等來獲得聚集經濟效益的。同時他還分析得出了促進產業聚集的四個要素:技術設備的改進、勞動力的高度分工、生產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以及基礎設施的共享。
勒施(1940)是市場化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研究重點是產業聚集與城市的形成及城市化之間的相關關系。他認為產業地域聚集是其與城市化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他將這種區位的聚集分為自由聚集和約束聚集等兩種形式。
佩魯(1955)提出了增長極理論。他認為經濟空間不受地理空間的約束,可以跨越國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際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與方便,產業的地區性集中會強化經濟活動并相互影響,地理空間失去了形成產業集聚的決定性因素,經濟增長是促進產業集聚的動力,因為生產的聚集及其輻射能夠帶動經濟增長。
新競爭優勢理論是“指企業通過尋求合作的方式來獲得共同發展”。為降低風險以獲取最大利益,無論是業務相互補充的企業還是業務相互競爭的企業,均需要相互交換信息以擴大自身的競爭力。
奈特(Knight,1996)認為企業之間橫向縱向之間的合作劃分是非常必要的。競爭性的企業可能可以市場調研、產品開發、進出口配額及專業化基礎設施配套等方面展開合作;同時又必須在生產、銷售及新產品開發等方面進行競爭。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1990)運用“鉆石(Diamond)”模型對產業聚集及產業群進行了分析,并于1998年發表了《產業集群與新競爭經濟學》。他從競爭優勢的角度分析提出產業集群理論。企業是他研究的對象,他從創新能力的角度來探討了產業的聚集現象。需求狀況、要素條件、競爭戰略、產業群是其理論分析框架最主要的四個方面。如圖1所示。

該理論認為:企業的實質是市場的替代物,它通過一個組織來管理資源,以此減少市場運行成本。
科斯(1937)和威廉姆森(1977)研究認為,產業聚集的優點在于“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改變小數目條件、克服交易中的機會主義和提高信息的對稱性,最終降低市場交易費用”。隨后,馬丁(1999)研究認為產業集聚是存在聚集經濟條件下序列區位競爭的必然結果。他認為:存在聚集經濟時,贏得第一次的區位競爭,增強了區域對企業的吸引力。首先進入的企業獲得較高的政府財政支持,后續進入的相似性企業能夠從首先入住企業產業聚集的外部經濟中獲得利益。這種較早的投資吸引往往對以后的政府選擇企業以及企業選擇地理位置產生重要影響,最終導致產業聚集。
國內產業集聚區的研究相比國外來說,起步較晚,主要集中在在二十一世紀以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包曉雯,陳達舜(2008),通過對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認為產業集聚區的健康發展應通過強化政府引導和管理,加大政策法規的扶持力度、完善產業集聚區的運作模式。郭煜曉(2009)認為產業集聚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新思維,也是引起變革的手段。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以發展產業集聚區為突破口,通過主動的財政政策選擇,擴大政府對產業集聚區建設的投資,并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宏觀調控職能和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培育區域經濟競爭優勢,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引導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有序發展。魏鵬舉,楊青山(2010)認為產業集聚區的形成機制和管理主體有三種:自發集聚、企業主導和政府主導。應根據產業集聚區的類型來進行管理模式選擇。
趙鐵安(2009)認為通過對豫靈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分析認為通過科學規劃產業規模和空間布局,強化政策控制引導、樹立循環經濟引導、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加強技術和人才支撐、加大產業政策扶持等五個方面來促進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李智玲,周 遊,王春才(2009)通過對北京會議產業集聚區的研究,認為應通過制定扶持政策、內部建立戰略聯盟、培育專業公司、注重人才培養等手段來引導產業集聚區發展。
陳靜,夏保林,麻永健(2010)以南召縣產業集聚區總體發展規劃為例,從產業確定、空間落實、實施保障三個部分進行了分析和探索。于慧芳(2009)通過建立了兩個產業集聚區的擴展模型,并基于該模型對集聚區最優租金與最大化利潤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是兩個集聚區定位于市場的兩端為集聚區定位最佳選擇。耿斌(2007)分析認為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經歷了由市場自發發展--官方認可--政府政策扶持的過程,在產業集聚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動因來自于上海經濟結構轉型、城市規模的擴大致使內城邊緣區復興、工業遺產的再開發利用,即市場、政府、社會價值目標的融合。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開發過程中市場、政府兩者起著主導作用。在建設過程中,城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在政策引導、控制方面提出了多項創新性的探討。馬吳斌,褚勁風,郭振東(2008)闡述了上海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現狀,空間布局,分析了產業集聚區如何構建上?!岸嘀行摹背鞘锌臻g結構的機制,最后提出了利用產業集聚區推動城市網絡化全面發展的建議。
王世營(2009)認為隨著城市產業集群的發展,城市產業空間模式由一般開發區向特色產業園區轉變,基于產業集群的特色產業園區已成為城市產業空間新的發展范式。向清華,倪外(2010)將新產業區理論引入小商品銷售領域,第一次從新產業區角度分析小商品市場空間集聚現象,著重從根植性、機構稠密性、柔性生產三個最能體現新產業區空間集聚特征的方面對小商品市場空間集聚現象進行分析,論證了小商品市場空間集聚現象同樣具有新產業區產業集聚特征。鄧宇凡(2008)以地理學傳統空間分布的研究視角探討了廣州市創意產業集聚區時空分布狀況,形成原因以及分布規律。認為廣州市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同發展階段與城市空間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并且在城市特定范圍內形成集聚。黎逸科,黎碧茵(2008)介紹和分析了廣東產業集聚區的總體發展狀況,并著重研究廣東省新出現的不同地區、不同產業類型的產業集聚區發展概況,分析產業由集聚到擴散,再重新集聚的空間結果。新產業集聚區具有距城市建設區較遠、規劃建設規模較大、發展迅速、產業選擇因地而異等發展特征,廣東傳統與新產業集聚區在產生初期相關作用因素、空間發展規模、企業技術更新意識等方面存在差異。
宋偉(2010)通過對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問題分析,認為工業化與城鎮化仍是當前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在充分把握這一基本現實的基礎上,河南提出以產業集聚區為載體,構建現代產業、現代城鎮與自主創新“三大體系”,實現河南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科學發展。在產業集聚區建設過程中,既要做好長遠規劃,產業功能、居住功能與服務功能并重,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規劃好空間;又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步實施,防止土地資源的浪費。既要注重招商引資,又要鼓勵本地企業的發展。在產業選擇上,應該遵循比較優勢的原則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創造非農就業、提高農民收入,帶動農民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轉變,最終實現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楊貞,李劍力(2009)通過研究發現,河南目前大多數集聚區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其產業的選擇與發展還存在一些偏差和問題?;诖?,文章按照產業集聚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的理念,從產業集聚區軟硬環境優化、主導產業選擇、產業分工與協作、支持網絡體系四個方面,提出相應措施與對策。楊建(2009)認為要樹立集約用地的理念,努力提高現有建設用地的利用率,節約每一寸土地,同時開發荒地,整治“空心村”,盡量使用城市周邊的丘陵荒坡等方式,努力增加土地供給,促進產業集聚區順利發展。
強健,梅強(2010)認為政府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是一種特殊經濟組織,具有特殊的利益,既有自己的收入和支出,也有相應的目標函數。政府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下以不同的目標方式整合區域物質要素和人文要素。政府的行為方式主要分為福利型政府和“經濟人”政府。不同的行為方式選擇決定了政府對區域經濟集聚的不同影響。
趙虹,唐勇等(2008)通過分析總結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發展的四種典型模式(資源聚集自發形成模式、原有資源改造利用模式、依托原有資源提升模式、全新規劃建設模式),并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發展的對策與思路。
陳穎,李強(2007)構建了包括要素集聚速度、產業集聚質量和集聚規模收益系數三個指標的國家高新區產業集聚測度體系。并通過實證分析,研究在肯定國家高新區整體規模收益水平逐年提高的同時,也指出部分國家高新區產業集聚質量不高的現狀及其成因。
通過以上對國內外產業集聚區的研究動態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國外產業集聚區的研究起步較早,發展較為成熟,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集群理論。相較而言,國內對產業集聚區的研究始于近幾年,主要為實證性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產業升級研究和政策研究方面,這與我國絕大多數產業集聚區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有關。對于產業集聚區的產業選擇研究還處于空白階段。隨著我國城市建設現代化進程的加劇,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產業集聚區的建設將日益加快,對國內外產業集聚區研究理論的進展進行研究,對更有效地規范、規劃和管理產業集聚區的健康發展有重大意義。
[1] 陳文華,劉善慶.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啟示[J].企業研究,2005(7):73.
[2] Ian R Gordon and Philip McCann,Industrial Clusters Complexes,Agglomeration and/or Social NetworksUrban Studies,2000,Vol.37,No.3,pp513~532.
[3] 中國產業集聚網.http://www.chinacluster.org/.
[4]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朱志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5] 韋伯.工業區位論[M].李剛劍,陳志人,張英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6] 涂曉春,蔡強.中小企業集群理論研究綜述[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3(12).
[7] 劉乃全.產業聚集理論及其發展[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2(4).
[8] 包曉雯,陳達舜.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研究[J].規劃研究,2008(3).
[9] 郭煜曉.發展產業集聚區的財政政策選擇[J].應用科學,2009(3).
[10] 魏鵬舉,楊青山.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管理模式分析[J].公共經濟,2010(1).
[11] 趙鐵安.產業集聚區建設中循環經濟個案問題研究—以豫靈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為例[J].企業活力,2009(12).
[12]李智玲,周遊,王春才.北京會議產業集聚區的形成與發展研究[J].經濟縱橫,2009(12).
[13] 陳靜,夏保林,麻永健.產業集聚區總體發展規劃探析—以南召縣為例[J].華中建筑,2010(1).
[14] 于慧芳.產業集聚區定位模型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4).
[15] 耿斌.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開發特征及規劃對策研究[D].同濟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
[16] 耿斌.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開發特征及規劃對策研究[D].同濟大學工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3.
[17] 馬吳斌,褚勁風,郭振東.上海產業集聚區發展與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研究[J].上海城市規劃,2008(6).
[18] 王世營.產業集群與特色產業園區--我國城市產業空間新的發展范式[J].上海城市規劃,2009(3).
[19] 向清華,倪外.基于新產業區理論的小商品市場空間集聚特性研究[J].商業研究,2010(4):144~148.
[20] 鄧宇凡.廣州市創意產業集聚區空間格局分布與演變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6.
[21] 黎逸科,黎碧茵.廣東產業集聚區發展狀況淺析[J].熱帶地理,2008,28(4).
[22] 宋偉.河南產業集聚區發展問題探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3):9.
[23] 楊貞,李劍力.河南產業集聚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9(6):27.
[24] 楊建.努力解決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中的土地資源約束難題[J].學習論壇,2009,25(9).
[25] 強健,梅強.區域政府選擇行為對產業集聚區的影響研究[J].江蘇社會科學,2010(2):89~93.
[26] 趙虹,唐勇,等.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研究[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3(1).
[27] 陳穎,李強.我國高新區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7,25[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