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波晚報》總編輯 許財寶

在寧波市江北區一所中學門口,值日學生給一位開車進校的老師鞠躬行禮,但未見回禮。(刊于2012年3月7日《寧波晚報》頭版 唐嚴/攝)
披著綬帶的值日學生,每天要站在校門口,給每一個進出的老師敬禮。怎么敬禮?90度鞠躬。
在一個培養現代公民的社會里,這一幕,是不常見的,也是不該見到的。
而車里的老師未給學生一個回禮就絕塵而去,更讓人心里不是滋味。學生行禮,老師不理,這一幕,是見怪不怪的反常。
反常,即新聞的價值要素。陌生化,即視覺的表達效果。
這張照片,影調和畫面看上去皆是那么冷靜,卻在人們的心底掀起波瀾: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禮貌教育?老師豈可要求學生將腰彎得再低一點,而自己的道德高度卻不見提升?桃李不言,行為師范。一個老師是否回禮的瞬時細節,拷問著全社會都關切的百年大計。
在頭版刊發這張照片,只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教育是愛的藝術。愛,是平等的、雙向的、敞開的、溫暖的。希望今天學校里的禮貌教育,少一點形式主義、少一點功利思想,讓孩子莫再外表被動、內心失落。
拍攝時,記者盡量選擇平實的敘述方式,避免鏡頭的逼視,控制主觀的傾向。刊發時,編者再做了處理:雖然并非針對某一個體,或者說只是對事不對人,但惟恐給當事人帶去道德譴責的壓力,于是給車牌打上馬賽克,表達一種秉持最小傷害原則的努力。
這一切,是為了讓禮貌與感恩能得到真誠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