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蓉,延軍平,祁亞玲
(1.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境學院,陜西西安710062;2.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區域環境中出現敏感地帶是自然條件和長期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1]。近年來,銀川市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城市區域土地利用的無序化和盲目性也日益明顯。在此情形下,防止自然生態系統失衡和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銀川建設生態城市、保證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而采用生態敏感度評價方法確定需要優先或重點開展生態建設、保護的區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和保障。本研究以銀川市市區為研究對象,以生態環境調查資料為基礎,采取單因子分析和多因子綜合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生態敏感度進行評價,明確生態敏感度的區域分異特征,以期為銀川市的區域發展規劃、產業布局以及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學依據。
銀川市位于黃河上游寧夏平原中部,東與鹽池縣接壤,西依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為鄰,南與永寧縣相連,北接賀蘭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春遲夏短,秋早冬長,晝夜溫差大,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地形西、南部較高,北、東部較低,略呈西南—東北方向傾斜。地貌類型多樣,自西向東分別為賀蘭山地、洪積扇前傾斜平原、洪積沖積平原、沖積湖沼平原、河漫灘地等,海拔1010—1150 m,地面坡度2‰左右,地表土層較厚。市區總面積2310.53 km2,總人口106.09萬人,下轄興慶區(面積 828.26 km2,人口 57.09 萬人)、金鳳區(面積 353 km2,人口23.15 萬人)、西夏區(面積 1129.27 km2,人口25.85 萬人)。
銀川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的邊緣交接處,是干旱與半干旱的過渡地帶,也是荒漠與草原、農業與牧業的交錯過渡地帶,其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敏感性和不穩定性,主要表現在:
(1)水資源短缺,污染嚴重。銀川市用水以引黃河水為主、開采地下水為輔,生活、生產對黃河的依賴性非常大。但是,近年來黃河干流來水量隨年份、季節波動很大,并有減少的趨勢,而城市需水量卻在不斷增加,水資源短缺對銀川市的用水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此外,城市水污染問題也不容小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由幾大排水溝排入黃河,由于渠系設施老化、滲漏嚴重,使得排水溝及地下水受到砷、酚、氫化物等有害物質污染,對區域水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2)土地鹽漬化和沙化問題嚴重。當地土壤以新積土、堿土和灰鈣土為主,土質中的沙性特征易遭風蝕侵害,加上地處西北內陸干旱性氣候區,土地荒漠化問題嚴重。此外,農田的水沙鹽分布不平衡,而排水不暢、排水溝淤塞和防治措施不利等又造成了鹽土、堿土的廣泛分布。
(3)大氣污染問題突出。銀川市大氣污染形式主要有煤煙型污染、石化工業排放的廢氣污染,以及沙塵暴、浮塵及地面二次揚塵污染,其中燃煤鍋爐、工業爐窖引起的結構性污染最為嚴重。
(4)湖泊濕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銀川市被稱為“湖城”,但受城市化負面效應影響,湖泊、濕地面積急劇萎縮,現有湖泊面積不足解放初的1/4[3],濕地生態功能也大打折扣。同時,市區內原生植被面積急劇縮小,森林覆蓋率低,僅有少量面積不大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導致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
(5)人口壓力大,生態敏感性加劇。基于銀川平原為回族集聚區,計劃生育政策較松,人口出生率偏高,以及經濟欠發達等原因,銀川市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密度已達459人/km2,遠遠超過了有關學者提出的關于干旱區人口承載力的標準,使得生態環境敏感性加劇。
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在選擇生態敏感性指標時要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經濟因素。選取指標的基本原則有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操作性與可比性原則、定量為主與定性相結合原則和動態導向性原則[4]。根據上述原則,結合景觀生態學和恢復生態學的基本觀點,選取23個指標作為評價依據,構成了銀川市生態敏感度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銀川市生態敏感度評價指標體系
采用極大值法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原始數據量綱不同對計算產生的影響[5],同時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構建判斷矩陣來確定各參評指標的權重,見表2。

表2 數據標準化及各指標權重
根據生態敏感度評價標準研究成果,按生態敏感度(L)大小將其劃分為重度敏感(L≥3.1)、中度敏感(2.9 < L <3.1)、輕度敏感(L≤2.9)三級[6]。基于完整性考慮,結合行政區劃因素對銀川市區的生態敏感度進行劃分,不僅有利于生態敏感度空間差異的比較分析,而且有利于相關部門實施系統規劃和分區治理。根據生態敏感度計算結果和自然環境條件、社會總體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進行銀川市生態敏感度分區,計算各區的生態敏感度,結果見表3。由于生態敏感度分區不完全和行政區重合,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利用ArcGIS軟件對市區地圖、城市總體規劃圖進行疊加,結合各區的生態敏感度,繪制銀川市生態敏感度分區圖(圖1)[7]。圖1 銀川市生態敏感度分區
由圖1知,從整體來看,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的生態敏感程度分別為重度敏感、輕度敏感、中度敏感。由于不同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因素疊加影響程度不同,因此區域內存在生態敏感程度與整體生態敏感程度不同的小區域。
(1)興慶區。該區開發歷史悠久,是銀川市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也是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屬重度敏感區。部分小區域與整體生態敏感程度不同,原因在于該區內分布有北塔湖、中山公園、麗景公園、寶湖園等,植被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較好,故其生態敏感程度較低,為輕度敏感區。該區西南部遠離市中心,受社會經濟因素影響較小,部分小區域生態敏感程度為中度敏感。

表3 銀川市各區生態敏感度
(2)金鳳區。該區分布有較大面積的湖泊和森林公園,自然環境條件較好,加之屬于新區,人口密度小,城市規劃合理,社會經濟因素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因此生態敏感度較低,屬輕度敏感區。區內通達北街、福州北街、滿城北街、北京中路及賀蘭山中路圍成的區域屬商業與老工業聚集地,生態敏感度呈重度敏感。
(3)西夏區。該區屬中度敏感區,其中北京西路是城市交通綠化用地,沿線分布有四季園、麗子園、解放公園、碧波公園等,生態環境較好,故沿北京西路呈帶狀零星分布著輕度敏感區;北京西路以南是老工業集聚地,橡膠廠、磷肥廠、化肥廠、煉油廠、機械廠、棉紡廠等輕、重化工企業多分布于此,環境污染嚴重,周邊是沙化的農田土地,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故為重度敏感區。
(1)興慶區屬重度敏感區。該區生態敏感度最高,適宜采取的生態保護措施有:建設高質量綠地,提高綠地單位面積的生態效益;加強植被保育,對遭到破壞的植被進行恢復或重建。
(2)西夏區屬中度生態敏感區,主要生態問題在于土地沙漠化、植被退化和工業污染。因此,加強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與管理是該區生態保護的關鍵,同時要促進退化土地的恢復并積極發展人工草場,以維持生態平衡[8]。
(3)金鳳區屬生態輕度敏感區,主要的生態問題在于湖泊、濕地面積萎縮導致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及土壤鹽漬化。因此,應重點加強濕地、湖泊流域水土保持,協調好綠地種植、湖泊養殖與濕地保護的關系,構建良好、循環的濕地生態系統。
(4)從生態敏感度分析結果看,銀川市生態安全正受到威脅,尤其是興慶區,生態環境十分敏感。因此,在不同環境單元特別是環境敏感單元,應根據敏感的類型、特征及產生原因,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如在城市規劃和工程建設過程中應盡量避開生態敏感區,有側重和有針對性地采取防治措施,實現水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5)城市生態敏感度評價有助于了解城市生態安全狀況及發展潛力,對于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減輕城市建設等造成的生態環境負面影響具有重要意義[9]。但受理論體系不成熟和計算方法的制約,城市生態敏感度評價研究還不完善,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
[1]歐陽志云,王效科,苗鴻.中國生態環境敏感性及其區域差異規律研究[J].生態學報,2000,20(1):9 -12.
[2]段漢明,楊衛強,魏巍.銀川平原生態系統與水資源開發的耦合關系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7,30(12):87-90.
[3]袁明鵬,嚴河.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層次分析法應用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24(8):84 -86.
[4]趙躍龍,張玲娟.脆弱生態環境定量評價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1998,17(1):67 -72.
[5]李鳳全.環境模擬系統與地理信息系統耦合[D].長春:吉林大學,2001:102-110.
[6]孫鴻烈,張榮祖.中國生態環境建設地帶性原理與實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10-151.
[7]王亞男,馮長春.銀川城市濕地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探討[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26(1):99 -102.
[8]梁晶晶.生態脆弱帶面臨著荒漠化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7(4):543 -549.
[9]王讓會,樊自立.干旱區內陸河流域生態脆弱性評價——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1,20(3):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