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濤,劉春暉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第三總隊第九支隊,四川 成都 611130)
瀘定水電站粘土心墻堆石壩的粘土心墻頂高程 1 383.00 m,頂寬4.0 m,心墻上、下游坡度均為1∶0.25,底高程1 306.00 m,底寬48.0 m,心墻在建基面以上4.0 m高度內在順河流向以1∶1的坡度加寬。為滿足大壩填筑高程具備第1臺機組按期發電的目標,大壩心墻粘土必須在汛期也要填筑,而降雨對粘土填筑的影響非常大 (日降雨量超過5 mm時,粘土即無法填筑)。為此,粘土心墻堆石壩需進行快速施工。
粘土心墻堆石壩施工中相互干擾、相互影響的工序較多,有效把握施工中出現的情況,進行工期分析、關鍵線路分析,在發生干擾事件情況下,能迅速進行調整和輔助決策,編制詳細、合理的施工計劃十分必要。在工程的整體把握上做得越好,越能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抓住主線。本工程高塑性粘土及心墻粘土分4層填筑,每層 (壓實后)厚度25 cm。下游F1分2層填筑,每層 (壓實后)厚度50 cm。
粘土料料源開采面積的大小,能否形成大規模開采條件,是否利于大規模機械開采,直接制約能否按期填筑,同時含水量的高低也成為大壩能否快速填筑的關鍵。因此,完善而慎重地進行料場復查及復勘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高塑性粘土料:回采渾水溝高塑性粘土料備料場的備用料,該料場備料已經過料場復查和儲量計算,完全可滿足本次填筑需要。
普通粘土料:回采上游圍堰旁2號普通粘土料備料場的備用料,該料場備料已經過料場復查和儲量計算,可滿足本次填筑需要。
填筑料的運輸是對填筑速度影響較大的一個環節。其關鍵是在運料車到達攤鋪現場后應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使得在前一輛車卸料完畢駛離填筑工作面后,后一輛車能盡快到達卸料位置,并迅速將填筑料卸下,避免車輛的相互干擾,保證填筑的連續進行。因此,合理地規劃運輸路線顯得尤為重要。粘土心墻填筑壩料運輸路線為:
高塑性粘土料運輸路線:重車自高塑性粘土備料場運輸便道→下游圍堰右端堰頂→下游基坑→填筑區;空車自填筑區→下游基坑→下游圍堰堰頂道路→下游圍堰右端堰頂→高塑性粘土備料場運輸便道→備料場。
普通粘土料運輸路線:重車自2號粘土料備用料場→右岸1 345 m高程道路→下游圍堰右端堰頂→下游基坑→填筑區;空車自填筑區→下游基坑→下游圍堰堰頂道路→下游圍堰右端堰頂→右岸1 345 m高程道路→2號粘土料備用料場。
(1)土工膜驗收。土工膜焊接完成并通過驗收后開始填筑前的其他各項準備工作。
(2)含水率測定。在填筑前測定出備料場土料的含水率,檢測合格后方允許開始運料填筑。
(1)技術培訓及交底。在填筑前必須進行施工技術交底工作。技術交底工作由項目部技術負責人組織實施,項目部工程技術人員、質量控制人員、試驗檢測人員、現場調度人員、現場指揮人員、道路保通人員、測量控制人員、所有重機操作人員參加。使所有參與此次粘土填筑的人員掌握壩體各填筑區的層厚、粒徑、碾壓遍數等參數。
(2)壩料區分。做好壩料分料工作,提前做好運輸車輛的掛牌工作。
(3)測量放線。根據大壩結構布置圖,測量放出高塑性粘土和普通粘土、普通粘土和反濾料F1邊界線。第一層粘土料的建基面在復合土工膜上,需用紅色噴漆標示邊界線,以上各層用白灰標示即可,以便施工人員掌握和質檢人員監督。
(4)水文氣象觀測。填筑之前,需做好天氣預報工作、防雨土工膜的采購和到位及洗車槽的提前運行等工作。
合理的壩面分區流水作業,是填筑工作快速施工的關鍵。心墻料與反濾料平行填筑,采用 “先砂后土法”施工。即,先填筑反濾料再填筑心墻料。這種工法能充分保證心墻斷面不受反濾料侵占。反濾料在鋪料施工中若有局部超過分界線,需清除干凈。后鋪粘土料與反濾料邊界接縫,用人工將搭接處修整平直,且清除層面上不同壩料的相互摻合。
本次粘土第一層填筑施工工藝流程見圖1,第二層至第四層填筑施工工藝流程見圖2。

圖1 第一層粘土料填筑施工程序

圖2 第二層至第四層粘土料填筑施工程序
(1)填筑要求。含水率檢測合格后,采用反鏟裝車運輸至填筑區,平料采用推土機,邊角處輔以人工鋪料。第一層采用平碾碾壓,第二層至第四層采用平碾結合凸塊碾碾壓。
(2)鋪料。心墻下游側反濾料F1第一層填筑完成后,開始心墻粘土料填筑。粘土料由道路入口處段先攤鋪厚70~75 cm,然后停止運料,推土機重新自入口段向前推平,直至第一層鋪料全部完成,第一層粘土料填筑完成后,自第二層開始采取正常的進占法進行鋪料。
第一層粘土料的松鋪厚度為35 cm,第二層至第四層粘土料的松鋪厚度為28 cm;岸坡、中部邊線處設置層厚控制標識,每層鋪料過程和鋪料完成后采用全站儀 (或水準儀)以10 m×10 m網格進行測量,鋪料厚度偏差應控制在±5 cm范圍內,超出部位及時進行修補,并做到隨卸隨平。
(3)碾壓。土工膜上部第一層料采用18 t平碾靜碾12遍后進行試驗檢測,根據檢測結果確定是否需要補碾,邊角處輔以液壓振動夯板壓實土工膜上部第二層開始,先采用18 t平碾靜碾2遍,再采用18 t凸塊碾振動碾8遍。振動碾行駛速度為2.0~3.0 km/h。
振動碾平行壩軸線方向進退錯距法碾壓,靠近壩基灌漿廊道及岸坡部位用振動夯板順壩軸線方向(順岸邊)進行壓實,嚴格防止重型機械運轉過程中碰撞損害混凝土表面。
粘土料與反濾料接縫處騎縫振動碾壓 (碾筒壓占反濾料50 cm)。
壓實度的設計標準:①復合土工膜上第一層粘土心墻料壓實度≥94%,其余粘土心墻料壓實度≥99%;②復合土工膜上第一層高塑性粘土料壓實度≥94%,左岸蓋板處高塑性粘土壓實度控制在92%~96%,廊道兩側高塑性粘土壓實度≥96%。
按24 h填筑完成,則每層填筑及試驗檢測的時間不允許超過6 h,試驗檢測的時間按2 h考慮,則每層填筑時間不允許超過4 h,按此進行設備配置。每層的填筑時間控制見圖3。

圖3 本次粘土料每層填筑時間控制
在壩體填筑量一定的情況下,要縮短填筑時間,必然要增大填筑強度,而填筑強度能否達到預期目標,設備的投入是極其重要的方面。我部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充分利用本單位自身設備和協作單位的設備。協作隊伍、設備的引進,對施工單位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我部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做到嚴密組織,強有力管理機制,達到快速施工、經濟節約的目的。
能不能保證快速施工,主要還是取決于人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由于粘土心墻堆石壩具有填筑壩料多、工序銜接多、機械設備投入多等特點,壩面(包括料場)協調范圍廣、事情繁瑣,成立強有力的協調機構,能夠根據壩體填筑的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全局,合理進行設備調配和場面調配,可事半功倍。
為了高效、高質量的完成此次粘土填筑任務,特成立專門的組織指揮機構,現場總調度、備料場、壩面調度、測量控制、道路保通、試驗檢測、質量控制等都配置專人負責,明確各部門及責任人員職責,實施全面控制管理。
(1)填筑前做好天氣預報工作,在填筑過程中也要做好天氣觀測工作。
(2)準備充足的防雨土工膜,并卷好固定于左岸混凝土蓋板部位。
(3)根據實際天氣變化及時采取措施,在中、大雨來臨之前迅速將壩面采用自行平碾 (不激震)壓成光面,并鋪設防雨布覆蓋,防止雨水下滲。
(4)雨后立即組織人員將彩條布上的積水清理干凈,然后將鋪設的防雨布掀走。
(5)填筑面應略向下游傾斜,以利排除積水,傾斜坡度可取1%~2%。
(6)填筑前檢查填筑區周邊截水溝和壩內排水溝是否通暢,發現堵塞及時疏通,不得有外來流水流入土料填筑區。
(1)填筑前及時檢測土料含水量,確保土料的含水量在規定范圍內方可開始填筑。
(2)壩料運輸車輛設置標識牌,以區分兩種上壩土料。壩面上用白灰劃出料區分界線,擺放料區標示牌,指示運輸卸料地點。
(3)運輸使用的車輛保持車廂、輪胎的清潔,防止粘土料源被污染。
(4)專職人員指揮卸料,卸料指揮員未發出卸料信號,運輸司機不得隨意卸料。
(5)控制鋪料層厚采用定點測量監控,岸坡、中部邊線處設置層厚控制標識,不得超厚。每層鋪料過程和鋪料完成后采用全站儀 (或水準儀)以10 m×10 m網格進行測量,以確保鋪料層厚。
(6)防滲土料與反濾料采用平行填筑,采用“先砂后土法”施工,即先填筑反濾料再填筑心墻料,必須滿足防滲體斷面尺寸滿足設計要求。
(7)每一層施工完畢后,應對壓實層面逐項檢查,不得出現漏壓虛土層、干松土、彈簧土、剪切破壞和光面等不良現象,不合格的部位,應返工處理,檢查全部合格后才能繼續鋪料上升。
實踐證明,粘土心墻料基礎部位雨季快速填筑施工采用上述措施,有效地避免降雨對粘土填筑帶來的不良影響,確保了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該技術改變了土石壩長期存在著建設工期長、填筑強度低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