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友仁
有人為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三年來,它等于向社區輸送了1萬多名“雷鋒”,讓15萬群眾直接接受了“雷鋒式服務”,幾十萬人親身感受了“雷鋒精神”。
簡而言之,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的運作模式是:發揮黨報優勢,在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社區、市民之間,搭建一個服務平臺,引導各種社會力量,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奉獻社區,服務居民。
2009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紀念日,紹興日報成立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首次組織紹興市個體勞協、浙滌集團團委、水務集團、第六醫院、市質監等10余家單位的近百名志愿者,進入社區開展服務活動。
這天大清早,在羅門公園門口,我們擺起了一長溜的“服務攤點”,免費為社區居民開展家電維修、健康檢查、理發修剪、珠寶鑒定、寵物門診等10余項活動。許多居民拿著家里失修多年的電視機、收音機、鐘表、壓力鍋等舊家什,在修理攤前排起長隊。其它攤點前,同樣門庭若市。許多居民說,這樣的上門免費服務,學雷鋒做好事,好多年不見了。
首戰告捷,始料不及的,不僅是社區居民,還有我們:為什么做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竟會受到市民如此歡迎和好評?
確實,很長時間里,學雷鋒被許多人認為過時了,與之相應的,似乎是所謂的“金錢、效益、成功”至上,道德缺失。從中,更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機遇”,一個“市場”,那就是:社區雖小,也最草根,卻是黨報服務的大舞臺,也是黨報進萬家的一篇大文章。據不完全統計,三年間,服務團共開展了150次進社區服務活動,有近100個部門和社會團體參與,直接參加服務的人數達到1萬余人次,共有15萬余名群眾受益。
三年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不僅越來越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還受到紹興市領導的關注和肯定,更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紛紛要求加盟。可以說,它已在社區生根開花,在紹興產生了越來越廣泛的社會影響。居民們親切地稱之為服務社區的“同一首歌”,活躍在社區的“服務大篷車”。
紹興市文明辦為此專門推出一期簡報,介紹推廣這一做法,認為它促進了社區和諧,推進了城市文明。2011年,它被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紹興市文明辦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優秀宣傳活動”。
從辦報角度而言,經調查,三年來,《紹興日報》在普通市民中的關注度在明顯提高,自費訂閱也隨之增加,可以說,黨報進社區、進家庭這個“老大難”有了新突破,黨報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在提升。這其中,有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的一份功勞。
三年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在摸索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尤其是對社區及居民的服務需求,逐步實現“精確制導”,盡量做到“貼肉、貼心、暖心”。
一句話,社區百姓的需要,就是我們的“服務菜單”。
鄰里家庭難免有糾紛,怎么辦?我們推出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十大老娘舅”,頒發證書,報紙“公示”。至今,老娘舅們已調解了數十起糾紛。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是,兒女變成“剩男剩女”,愁煞了父母。于是,報社推出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十大紅娘”,在報紙上“掛牌公示”,免費牽線;同時,不定期推出“相親進社區”活動。想不到,此舉受到“熱捧”,紅娘熱線不斷,每次活動“盛況空前”。至今已成功撮合了數十對男女。
一年一度的高考到了,路遠家貧的考生誤時怎么辦?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及時開出了一輛輛的“高考愛心接送車”,解了這些家庭的燃眉之急,更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溫暖。
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日”到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聯合工商、消協等部門,開出“‘3·15’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消費維權大篷車”,深入城郊鄉鎮社區,把消費維權送到百姓的家門口。
每到酷暑和寒冬,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總會惦記社區里的低保困難家庭,還有拿著低微的薪水卻默默無聞地為社區保潔的外來工,為他們夏送綠豆飲料,冬送米油,以及慰問金。
有一戶貧困的養鵝專業戶的幾百只鵝賣不出去了,有一戶普通農民的數十畝梨賣不出去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借助所在媒體發布,并幫助經營戶到社區“吆喝”。結果,既解決了農民的“賣難”,又解決了居民的“買難”,可謂一舉兩得。為此,引得一些農民和市民“慕名而來”,要求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幫忙。
2011年,一戶四川來紹興的養豬戶豬場失火,丈夫燒成重傷,妻子和六七歲的孩子也燒傷了,家什更是化為灰燼,一家人陷入困頓。在紹興政府部門救助的同時,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迅速伸出援手,組織發動社會愛心人士救助,幾萬元的愛心款加衣被家什,雪中送炭,使一家人渡過難關,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更感受到了黨報和一個城市的溫暖。
三年間,這樣的事例已有30多起。
在兩年實踐與積累的基礎上,2011年10月,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首次成立了10個服務大隊——家電維修服務大隊、義工聯盟服務大隊、十大紅娘服務大隊、十大老娘舅服務大隊、文明禮儀宣講服務大隊、文藝演出服務大隊、心理咨詢服務大隊、健身健美服務大隊、醫療衛生服務大隊、法律援助服務大隊。同一日,100多人,兵分10路,走進十大社區,無償為社區居民提供多種服務。

這是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成立以來,首次成建制亮相,也標志著它從此有了固定的“服務班底”,受到普遍好評。
2011年12月,報社確立紹興市區20個社區為首批“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二十大重點服務基地”,掛牌示范,引導更多社區互動,更好開展服務活動。
三年來,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一是沒有搞“一陣風”和“節日化”,而是堅持每月不少于兩次的進社區服務活動;二是更沒有“做秀”,而是緊貼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開展實實在在的服務活動。這也是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受到歡迎和產生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的創立,不是“心血來潮”,這注定它能堅守,并堅信,它會走得更遠。
雷鋒精神,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之一。它既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脈相承,又具有時代精神。可以說,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土壤。
從報業自身而言,它的創立,也順應了黨報改革的方向,順應了中國報業發展的歷史潮流。
黨報在保持傳統的權威性的同時,如何展示親民性,讓黨報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真正扎根于群眾之中?這是黨報“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現實需求,更是黨報在新時期踐行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的嶄新課題,也是與“走轉改”高度吻合。
創新行動在于創新理念。黨報權威性不等于板起面孔,更不等于面目可憎;黨報的權威性也不等于嚴肅有余、親和不足,甚至讓人敬而遠之。在新的時代,黨報的公信力不僅在于宣傳報道的準確與正確,更在于胸中要有百姓,要切實服務基層服務百姓,讓群眾喜聞樂見。從而,扎根于基層,深入到百姓,成為百姓自己的黨報。
一句話,黨報進社區、進家庭,不僅是黨報宣傳功能與傳播效果的需要,也是黨報自身發展與走向市場必需的一次“華美轉身”。
三年,是起點,不是終點。今后,紹興日報社區服務團將在三個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更“貼肉貼心”。就是要不斷跟蹤調研社區與居民的呼聲,不斷尋找百姓的新需求,讓服務與百姓生活貼得更近,更實實在在。二是“招兵買馬”。以百姓需求為引導,以專業化服務為目標,不斷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擴大社區服務專業隊伍,提高服務水平。三是“點菜式服務”。改進和完善服務方式,在繼續組織“送服務上門”的同時,要推出“點菜式服務”,變“我要給你”為“你要我給”。從而,讓服務更加靈活而具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