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玉 蘇玉萍 蘇 祎 劉 新 王海燕 文 琦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院康復醫學中心,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70%~80%腦卒中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殘疾和下肢運動功能障礙[1],大部分腦卒中偏癱患者因喪失了獨立步行能力而不能回歸社會。腦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康復是獨立生活的重要步驟,對每一例偏癱患者來說,能夠重新恢復獨立步行是康復的主要內容,是偏癱患者最大的愿望和期待,步行功能的恢復是絕大多數卒中偏癱患者的終極康復目標[2]。目前國內外對如何提高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研究較多,療效不一。本研究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予以電子生物反饋治療,探討二者結合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
選擇2010年10月~2012年5月在我院康復醫學科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60例。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診斷標準[3];②Holden步行功能分級為0級;③發病年齡在35~65歲;④生命體征平穩,無認知及聽理解障礙;⑤無嚴重的心臟疾病及影響康復訓練的相關并發癥;⑥對參與此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聽理解及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訓練;②心腦肺等多臟器衰竭;③其他限制活動的疾病,如骨折等疾病。將60例偏癱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腦梗塞19例,腦出血11例,平均年齡53.2歲;對照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腦梗塞21例,腦出血9例,平均年齡51.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用神經肌肉促進技術等常規康復方法進行康復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45 min,療程1個月。治療組采用電子生物反饋結合常規康復訓練;對照組僅接受常規康復訓練。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進行步行能力療效評價,所有評定均由同一康復醫師完成。
步行能力評定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定[4],分0~5級(0~5 分)。0級(0分):不能步行或需2人以上的協助;1 級(1分):需要1人連續不斷地幫助才能行走;2級(2分):需1人在旁以間斷的接觸身體的幫助行走,步行不安全;3級(3分):需1人在旁監護或用言語指導,但不接觸身體;4級(4分):在平地上獨立步行,在樓梯或斜坡上行走需幫助;5級(5分):任何地方都能獨立步行。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1.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步行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經過1個月的治療,兩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級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P<0.01),治療組的提高幅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0.01)。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步行能力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步行能力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t=0.14,aP > 0.05,t=3.42,bP<0.01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t值 P值治療組對照組30301.07±0.51a 1.10±0.504.14±0.12b 4.02±0.1518.3219.65<0.01<0.01
步行功能是偏癱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基礎[5],多數腦卒中患者會遺留有言語障礙、運動功能下降等不同程度的殘疾,其中步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導致其生存質量下降,能否恢復步行功能是評價患者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6]。
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機制目前認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組有關[7]。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復大多數遵循聯合反應,共同運動,痙攣等異常模式由弱到較弱,繼之獨立的選擇運動出現。但很多患者因未得到及時、恰當的步行訓練方法,從而形成特定的偏癱步態模式[8]。臨床常見髖、膝、踝關節控制能力差,股四頭肌力量差,膝反張,踝背屈差或不能,足內翻或下垂,患側負重差及重心轉移能力差等問題。采用科學的步行訓練方法對促進偏癱患者步行功能恢復,降低和防止不正當的代償運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康復訓練方法在理論和技術上有許多問題,并且與傳統的運動療法比較未顯示其特有的治療效果[9]。因此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探索出新的康復治療技術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現代康復技術中,綜合康復治療是腦卒中偏癱的核心康復治療技術,尤其是利用各種方式刺激運動通路的各個神經元,調節其興奮性,以獲得正確的運動輸出[10]。
電子生物反饋能采集并獲得腦卒中患者殘存的生理信號,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對患者的功能狀態做出診斷,同時給患者肌肉施加電刺激信號,強化患者的神經沖動,幫助患者完成預定的功能,通過重復的點刺激,強化神經和肌肉之間的連接,最終使患者的運動功能得到恢復[11]。電子生物反饋另一優點是具有多種反饋訓練界面,可靈活編輯,形成與個體相適應的治療方案[12]。針對一個患者,可以先進行肌肉功能的評估,根據肌肉的功能狀態選定治療方法,可以先進行電刺激治療,待患者有一定肌力以后,再進行肌電觸發電刺激治療,最后進行肌電生物反饋訓練進行鞏固提高。
現代康復治療就是通過物理療法、作業療法為主的綜合措施,最大限度地促進功能障礙的恢復[13],使患者達到生活自理,回歸社會的目的。二者的有機結合,既能避免常規康復訓練方法常見問題,又充分發揮了電子生物反饋的科學優勢。
本研究旨在應用電子生物反饋與康復訓練二者相結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結果顯示,電子生物反饋結合常規康復訓能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顯著提高了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步行能力。
[1]李長順,崔貴祥,馮金平,等.下肢功率自行車運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2):121-123.
[2]Baer G,Smith M.The recovery of walking ability and subclassification of stroke[J].Physiother Res Int,2001,6(3):135-144.
[3]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國鄉村醫藥,1996,3(2):10-11.
[4]燕鐵斌.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5.
[5]崔責祥,宋成忠,岳壽偉.功率自行車運動對亞急性期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6):530-532.
[6]謝光柏,姜洪福.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血管意外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23(2):37-39.
[7]朱鏞連.腦卒中康復與神經康復機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3,9(3):129-132.
[8]Basmajian JV.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techniques[J].Arc Phys Med Rehabil,1971,52(1):40-42.
[9]Dickstein R,Hocherman S,Pillar T,et al.Stroke rehabilitation.Three exercise therapy approaches[J].Phys Therapy,1986,68(8):1233-1238.
[10]周士枋.卒中康復治療進展[J].實用老年醫學,2006,20(2):76-78.
[11]楊曄,王莉,楊玉倉,等.電子生物反饋治療腦卒中偏癱的臨床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7):2709-2710.
[12]王英,高松,李筠.電子生物反饋療法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5):2340-2341.
[13]朱建國,魏琰,袁棟才.現代綜合康復療法積極序貫治療對急性腦中風運動功能的影響[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16(4):49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