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良 王 飆 諸索宇 徐鶴定 粟幼嵩 李 朝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 200030
焦慮癥患者病前行為特征與發病狀況密切相關,而且焦慮癥患者經常出現如心動過速、血壓增高、胸悶、胸痛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焦慮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較正常人群增加了3倍[1]。然而焦慮癥患者的行為特征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相關性少見報道。本文將對焦慮癥患者的人格特征進行對照研究,并探索焦慮癥患者人格特征與心率變異性(HRV)的相關性。
選擇2010年2月~2011年6月于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就診的患者。所有患者至少3月內未經精神科治療。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CCMD-3)中廣泛性焦慮和驚恐障礙的診斷標準,HAMA評分≥15分;②年齡18~60歲;③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足夠的視聽水平以完成研究必需的檢查。疾病診斷由具有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資質的研究醫師做出,并由另一名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資質的研究醫生進行復核。健康對照來自廣告招募的自愿者,性別、年齡等基本情況與患者相匹配。
1.2.1 臨床心理評定測量 對被試者闡明研究的目的和測試的方法,由其自愿參加并對被試者進行臨床心理評定。評估工具為A型行為問卷 (type A behavior pattern scale,TABP),由兩名精神科主治醫師對被試者進行評定。TABP共60題,按全國心身醫學協作組編制的A型行為問卷評定,問卷由3個分量表組成,L量表用以評定問卷的真實性;時間緊迫感(TH)量表評定時間的緊迫感與急躁;無端敵意(CH)量表評定競爭、敵意等因子分。L≥7分,為無效試卷剔除后,然后計算CH+TH總分,A型≥29分,B型≤18分,M型19~28分。
1.2.2 心率變異性測定 按照中華心血管病雜志心率變異對策組規定的統一方法進行。采用歐美心電協會和北美起搏與電生理協會共同推薦的指標,使用美國世紀3000十二導同步導聯全息24 h動態心電圖記錄儀和3.2版本心率變異分析軟件。每個樣本均在同一單人房間進行,電極安裝好后囑患者仰臥位裝電池并仰臥30 min,平靜呼吸不與人交談,盡量避免思考問題及外界影響,檢查期間盡量避免煙、酒、茶和咖啡等任何可能影響心率的食物,并停服β-受體阻滯劑等血管活性藥物48 h以上,保證睡眠、避免劇烈運動。記錄時間均在23 h以上。在記錄結果回放分析時進行人機對話,對結果進行矯正。所有檢查對象的整個檢測及分析過程均由同一醫師進行,以減少誤差。
時域測定指標包括24 h R-R間期標準差(SDNN);24 h每5 min R-R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 (SDANN);24 h相鄰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 (RMSSD);NN50除以總的NN間期個數(PNN50)[2]。頻域測定指標包括低頻功率(LF,頻段:0.04~0.15 Hz);高頻功率(HF,頻段:0.15~0.4 Hz);低頻功率與高頻功率之比(LF/HF);極低頻功率(VLF,頻段:0.003~0.04 Hz)[2]。本研究所涉及的頻域指標是短時程指標 (仰臥30 min內任選一段平穩的5 min時程作為研究指標)。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將 SDNN、SDANN、RMSSD、LF、HF、 LF/HF 等 HRV 指標分別與各項心理評估指標進行相關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共入組108例,其中,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PD)組 50 例,男 26 例,女 24 例,平均年齡(33.8±7.3)歲;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zedanxietydisorder,GAD)組 58 例,男 22例,女26例,平均年齡(32.1±8.4)歲。健康對照組共入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齡(35.4±11.1)歲。研究組和對照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PD患者及GAD患者A型行為的發生率 (62.0%、56.9%),均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3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D患者及GAD患者B型行為的發生率(2.0%、5.2%),均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3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D患者及GAD患者M型行為發生率 (36.0%、37.9%),與健康對照組(38.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三組行為類型比較[n(%)]
GAD患者與 PD患者 A型行為類型問卷 TH、CH、L、TH+CH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除L分外,各因子分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三組A行為類型問卷評分比較(,分)
表2 三組A行為類型問卷評分比較(,分)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TH CH TH+CH L PD 組(n=50)GAD 組(n=58)健康對照(n=60)16.15±5.06*17.50±4.88*10.92.±3.5115.70±4.65*16.24±3.74*12.74±4.1231.85±9.18*33.74±7.88*24.64±8.513.14±0.822.93±0.753.08±0.79
焦慮癥患者組共108例,其中,A型行為患者64例,將A型行為量表各因子分分別與HRV各項頻譜指標做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在A型行為量表中,TH、CH、TH+CH因子分均與LF/HF 具有相關性(P<0.05),且為負相關(r< 0)。見表 3。
表3 A型行為特征的焦慮癥患者TABP評分與HRV頻譜指標相關性分析(r)
焦慮癥主要是由心理社會因素導致的心理應激、情緒激惹、行為異常造成的,精神因素、人格特點、行為特征在其發病上起著重要作用[3-4]。A型行為的概念是Friedman等[5]于1958年首先提出的。A型行為患者具有個性強、過分的抱負、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沖動、大聲說話、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點,上述的特點可能會導致其交感神經興奮性處于較高的狀態,兒茶酚胺、腎素、血管緊張Ⅱ、緩激肽等生長因子釋放較多,從而表現為軀體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一系列的癥狀[6]。研究表明,A型行為與焦慮癥之間有著相通之處[7]。HRV是目前評定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新手段,對反映自主神經功能的異常變化有敏感、定量、直觀的優點。
本研究發現,焦慮癥患者A型行為傾向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但PD患者和GAD患者的行為類型上并沒有顯著差異,與文獻報道結果一致[8],從而進一步支持焦慮癥患者具有普遍的A型行為傾向的特點。人格特質與焦慮癥的發病密切相關,焦慮性神經癥的許多痛苦,實質上來源于患者的不良個性和行為。A型行為者個性強、缺乏耐心、急躁、緊張、具有攻擊性等性格特征使其可能長期處于應激狀態而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改變,易患PD和GAD[9]。
有報道發現,焦慮癥患者與HRV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10-11]。HRV是由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介導的,反映了副交感神經對自主興奮的抑制能力,同時也反映了一個健康的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環境的自主神經系統[12-13]。HRV是竇性心率在一定時間內周期性改變的現象,是反映自主神經活動的敏感且無創性的常用的定量指標。HRV增加反映副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而降低則反映交感神經活動增強[14]。
本研究發現,具有A型行為特征的焦慮癥患者,其TH、CH、TH+CH因子分均與LF/HF指標具有負相關性,而LF/HF的比值是反映交感-迷走均衡性的定量指標。說明了具有A型行為特征的焦慮癥患者易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的不平衡,從而表現為一系列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為特征的焦慮癥患者在長期的社會心理因素應激下,神經內分泌系統處于高喚醒的狀態,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導致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和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亢進,釋放過量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從而導致了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紊亂[15]。本研究通過對焦慮癥患者測量HRV指標,可以很客觀地反映出焦慮癥患者是否具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即通過觀測LF/HF指標可以了解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否具有平衡性以及紊亂的嚴重程度。焦慮癥患者的A型行為特征與LF/HF具有負相關,因此,糾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可能改善焦慮癥患者的A型行為模式,更好地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
[1]Vogelzangs N,Seldenrijk A,Beekman AT,et al.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ersons with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J].J Affect Disord,2010,125(1-3):241-248.
[2]陸再英,孫瑞龍,吳寧,等.心率變異性檢測臨床應用的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4):252-253.
[3]Rothenhausler HB.Mental disorders in general hospital patients[J].Psychiatr Danub,2006,18(3-4):183-192.
[4]張莉,袁浩龍,何俊.精神科門診與心理門診焦慮障礙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21):95-96.
[5]Friedman M,Rosenman RH.Association of specific overt behavior pattern with blood and cardiovascular findings[J].TAMA,1959,169(9):1289-1290.
[6]李令華,楊成悌,張繽,等.A型行為高血壓患者24小時動態血壓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2,11(5):511-512.
[7]郭蘇皖,隋毓秀,張向榮,等.焦慮癥與抑郁癥的A型行為比較[J].四川精神衛生,2002,15(2):70-71.
[8]謝健,吳愛.勤焦慮癥患者的個性特點和行為類型[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5):327-328.
[9]姜秀榮,楊艷杰,王麗娜,等.焦慮性神經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與人格特征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2):141-142.
[10]Greaves-Lord K,Ferdinand RF,Sondeijker FE,et al.Testing the tripartite model in young adolescents:is hyperarousal specific for anxiety and not depression?[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7,102(1-3):55-63.
[11]張勇進.抑郁性焦慮癥誤診為變異型心絞痛[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4):372.
[12]Taylor CB.Depression,heart rate related variabl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Int J Psychophysiol,2010,78(1):80-88.
[13]Thayer JF,Hansen AL,Saus RE,et al.Heart rate variability, prefrontal neural function,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the neurovisceral integration perspective on self-regulation, adaptation,and health [J].Ann Behav Med,2009,37(2):141-153.
[14]房愛萍,王昕.伴抑郁癥或焦慮癥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率變異性及心律失常分析[J].實用心電生物學雜志,2005,14(3):182-183.
[15]宋相明.A型行為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4(4):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