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坤生,林承露
(安徽省安慶市第二醫院CT室,安慶 246000)
冠心病是臨床多見的心血管系統疾病,目前在我國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且呈逐年增加趨勢。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為冠狀動脈造影[1],但由于其具有較大的創傷性而不被作為首選手段,故各界醫務工作者多年來一直在尋求一種無創傷、高準確性的檢查方法來對冠狀動脈情況進行判斷;筆者于2011年-2012年應用64層螺旋CT對30例臨床懷疑為冠心病患者進行了檢查和診斷,現具體報告如下。
30例患者均為本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就診的病例,臨床均考慮為冠心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為30-76歲,平均年齡為(56±12.1)歲;各患者均無碘造影劑過敏史、心腎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均前后行64層螺旋CT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兩種檢查時間間隔在1個月內。
1.2.1 螺旋CT檢查
檢查前各病例均禁食4h,并進行屏氣訓練;儀器設備為PHILIPS Brilliance 64層螺旋CT。 (1)采用心電門控心臟檢查模式,掃描層厚度為0.625mm,螺距為0.2,120-140kv、600-1000mA分別為球管電壓及電流的設置參數;(2)靜脈注入350mgI/mL的碘帕醇50-80ml后再注入生理鹽水30-40ml,注入速度均為5ml/s;(3)啟動掃描,掃描范圍為從氣管的隆突開始到心臟的膈面,時間為6-10秒,于患者一次性屏氣內完成全部掃描;(4)于掃描結束后,應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技術,選取60%、70%、80%的心電R-R間期作為時相點,將所得數據進行三維圖像重建和處理(主要選擇應用了四種重建方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容積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獲得心動周期舒張中末期的心臟CT圖像,從中選擇優質質量的圖像來對冠狀動脈進行分析。
1.2.2 冠狀動脈造影
應用設備為PHILIPS Alloer血管造影機,采用穿刺針行股動脈穿刺,于冠狀動脈左右開口處放置冠狀動脈造影導管后將370mgI/mL碘帕醇注入,采集左側及右側冠狀動脈影像(左側冠狀動脈采集4個投照體位,右側為3個)。
將冠狀動脈依據美國AHA的分類法分為15段;小于50%為輕度狹窄,在50%-75%之間為中度狹窄;超過75%為重度狹窄。
選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0例患者共450段冠狀動脈,經CT檢查顯示未有狹窄者336段,輕度狹窄者25段,中度狹窄25段,及重度狹窄者64段。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顯示450段冠狀動脈中,未有狹窄者306段,輕度狹窄者38段,中度狹窄者29段,重度狹窄者77段。
以CAG診斷的冠脈狹窄程度±10%的范圍為參考標準,64層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段狹窄的情況見下表。

項目敏感性特異性準確性狹窄程度輕度 中度 重度65.8%(25/38)86.2%(25/29)83.1%(64/77)86.6 (357/412)98.6(409/415)94.8(351/370)85.1(383/450)96.7(435/450)92.2(415/450)
近年來,心臟血管CT掃描檢查憑借其方便、快捷和無創等優勢而成為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篩查手段之一[2]。64層螺旋CT的快速螺旋掃描方式獲得更多的各向同性的容積數據,使得空間和時間分辨率均得到提高[3];CT檢查診斷冠狀動脈狹窄準確性、敏感性和特異性很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螺旋CT對中度及重度狹窄的診斷準確性分別高達96.7%、92.2%,對癥狀不典型的可疑冠心病患者如CT檢查未見明確狹窄病變,基本上可以排除冠狀動脈狹窄。
CT檢查對冠狀動脈狹窄的精確定量能力遠不及CAG,但CT檢查對血管壁特別是對鈣化斑塊的分析明顯優于CAG,對于不穩定型的斑塊的預測要比CAG優越[4];CT可檢查出CAG所不能清晰顯示的玄血管壁,對冠狀動脈的非鈣化性斑塊和相對細小的鈣化斑塊顯示比較清楚,但是當血管壁出現低密度斑塊時CT易低估其狹窄程度。CT檢查缺乏CAG的動態觀察和了解側支血管供血情況,對直徑較小的血管狹窄程度評價比較困難,而且其極易受到病人心率、呼吸、掃描參數設置、重建方法、心臟外科手術及起搏器植入等因素的影響,故進行掃描操作時,定要先對這些因素的干擾予以相應處理。
[1]齊玲俊,努爾斯曼·吐爾地,杜國新,古力米熱·肉孜.多層螺旋CT在心肌橋和壁冠狀動脈中的診斷價值[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32(7):956-958.
[2]夏曉莉,張朝新,齊玲俊,路航,杜國新,陳秀梅,古麗米熱·肉孜.40層螺旋CT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臨床應用[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6):726-729.
[3]朱應禮,徐益明,朱昭環.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初步探討[J].放射學實踐,2009,24(4):396-399.
[4]郭建平,姚斯元,邢朋毅,黃靜,馬玉超.64層VCT冠狀動脈造影的臨床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8):1745-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