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永軍

銀行打印96頁對賬單收費4200元手續費;
信用卡透支113.49元,幾十天未還就被銀行收取1101.02元的罰息。
銀行業的亂收費是如此之多。
僅僅依靠中間業務收費和利差,利潤就高的到了行長們所說的:“銀行利潤太高,不好意思公布”。
據中國銀監會統計,2011年中國商業銀行凈利潤超過10412億元,這相當于去年全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近兩成。從2011年銀行業年報中,再次讓人們聯想起“暴利”兩字。曾有股份制商業銀行行長表示,“銀行利潤太高,不好意思公布”,銀行盈利的高增長由此可窺一斑。五大國有銀行去年盈利達到6700億元,占據銀行業利潤的近七成,12家已經公布年報的銀行利潤總額超過8000億元,占有了銀行業利潤總額的80%。
那么銀行利潤大幅增長的“秘訣”是什么呢?
中國的銀行,數量不少,利潤卻高度集中。記者從一份統計數據中了解到,中國目前擁有各類銀行近400家,其中包括5家國有銀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120家城市商業銀行及200多家各類農村商業銀行和鄉鎮銀行。此外,還有70多家在中國營業的外資銀行。這些銀行中可以參與全國競爭的銀行就有十幾家,從競爭者數量的角度看,說銀行業“壟斷”似乎有些站不住腳。
民營資本對銀行業的準入,從法律角度要寬松得多。記者從有關設立銀行的法律和相關規定中了解到,不僅沒有禁止民營資本和個人成為銀行股東的條款,甚至在一些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村鎮銀行的相關規定中,明確了“農民、農村工商戶、企業法人和其他經濟組織”可以入股組建銀行。
這說明設立銀行的門檻并不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設立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制為十億元,設立城市商業銀行最低注冊資本為一億元,設立農村商業銀行最低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
如果按上述條件,那些從事民間借貸的地下錢莊,完全有財力發起設立銀行,大大方方、合理合法地從事借貸業務。但現實中,民營資本進入城市商業銀行的僅民生銀行、寧波銀行等少數幾家,而規模巨大的民間借貸卻放著“正道”不走,冒著巨大的法律風險從事金融業務,其中的“蹊蹺”令人不解。
銀行準入的管制,是銀監會內部掌握的審批權。之所以說是“內部掌握”,因為法規中“銀監會審批”的條款,從未明確審批通過或者不通過的條件是什么。這種藏在暗處的管制權,如同一個巨大的篩選器,設置了一個“誰才能開銀行”的篩選條件,它既可以批準上百家城市商業銀行,也可以擋住想進入銀行業的民營資本。
那些入選的“嫡系銀行”就算有幾百家之多,也可以共享“暴利”,形成一種罕見的集體壟斷,而那些無法進入的“體制外資本”,只能在地下流動、在法律邊緣營生。
藏在暗處的管制權,如同一個巨大的篩選器,設置了一個“誰才能開銀行”的篩選條件,它既可以批準上百家城市商業銀行,也可以擋住想進入銀行業的民營資本。
銀行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行業,如此高額的利潤,讓被服務的實體經濟望“行”興嘆。而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銀行資本利潤率大幅高于實業廣受市場“詬病”。
東方證券銀行業資深分析師金麟告訴記者,存貸款利差收入是銀行高額利潤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息差收入占到銀行總營業收入的80%。”
而在去年貨幣政策整體收緊的大背景下,融資難、融資貴更是成就了銀行的利潤高增長。
雖然作為國有企業,國有銀行最終利潤走向了國家財政,但是在銀行形成暴利的過程中也不免會傷及實體經濟的發展。
交銀國際銀行業研究員李珊珊認為,銀行高利潤一方面使居民存款負利率長期化,百姓財富在物價上漲中被侵蝕;另一方面,銀行貸款利率和貸款中的隱形成本不斷攀升,加大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惡化了實體經濟的生存環境。
在如此厚利之下,銀行的收費項目卻毫不含糊。記者從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獲得了一份《中間業務收費標準匯總》,一共涵蓋了十大項收費明細,而為了規定清楚每一項收費明細,前后總共有不同部門下發了28個文件。
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2011年公布的數據,對各家銀行稱謂不同而內容實質一樣的產品和項目進行合并同類項后銀行服務產品和項目總計1076項,其中收費項目850項。數據也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么多的項目收費,其存在合理性令人質疑。
記者從有關統計數據了解到,滬深兩市已有包括12家上市銀行在內的133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報。其中,12家銀行的凈利潤達到8415億元,占上市公司總利潤的51.3%。再細化一點,目前已公布的12家銀行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高達4048.64億元,較去年增長1097.5億元,增速達37.19%。
銀行亂收費的事實也不時見諸報端,北京花旗銀行客戶王巖打印96頁對賬單遭收費4200元;譬如ATM機異地跨行取款費用從單筆2元到22元,相差10倍;信用卡掛失費從20元到50元、60元的都有;信用卡113.49元欠款未還,短短十幾天內就被銀行計了1101.02元的罰息……
在一家國企工作的劉小剛通過農業銀行省外異地同行取款9000元,手續費用花了90元。對此,劉小剛很不解:“銀行不是聲稱異地同行取款手續費50元封頂嗎?為什么手續費會這么高?”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銀行收費繁多等不合理情況確實需要清理,如一些銀行卡年費雖然看似不多,但相對于銀行數以百萬計的客戶來說,這些幾元至幾十元的年費收入,相當于白白給銀行帶來數以千萬計的利潤,大量收費項目如此盈利顯然不合理。
而在銀行實際的服務中嫌貧愛富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現在很多銀行辦理業務要領號排隊,然而這個小小的排隊號碼卻也被貼上了“標簽”。本刊記者從一些銀行了解到,高級別的客戶,會被直接請入專門的“貴賓”區域,有專窗服務。很多通過刷卡才能取號的機器,能夠自動識別出是普通卡還是金卡、鉆石卡等貴賓(VIP)客戶。
不僅如此,針對“優質客戶”,以客戶貢獻度、利潤為導向的銀行,甚至設定了相應的標準,只要資產達到一定標準,不但可以減免多種收費,還能在很多方面享受貴賓待遇。
即便是VIP客戶,也不意味著你可以永遠免費享有這些,一旦你的資產額度小于銀行的標準,VIP也是可以隨時翻臉的,最常見的就是要收取管理費。
記者從一份《中間業務收費標準匯總》得知,針對該行不同客戶劃分了四種標準,分別是資產總額1萬元、5萬元、50萬元和500萬元,辦理相應的卡片,如果總資產不足,則要每月繳納從1元到300元不等的賬戶管理費。
另外銀行的變相業務拓展,一些銀行與各個商家合作,打著回報、答謝、優惠的“旗幟”,誘導用戶消費,從中獲取不菲的利潤。更可怕、更為嚴重的是像銀行內部的變相掛靠、轉讓等“明轉暗留”的一些做法,如建設銀行陜西省分行涉嫌“轉讓金融許可證”做法,在帶來巨額回報的同時,帶來的何止只是風險。
銀行業高利潤從本質上看是由中國銀行業的行政性壟斷造成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銀行業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到核心作用,中國經濟增長所需資金的80%都靠銀行貸款,如果銀行不貸款,經濟增長就會存在困難,但銀行業對經濟引領的作用應該更好發揮出來。
然而,公眾對銀行高利潤不滿主要源于對金融市場準入的限制。只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才能營造銀行系統與實業“雙贏”的局面。在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漸行漸近的未來,大企業可以直接融資,銀行貸款愿意也必然向中小企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