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正峰
(中鐵十八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公路現澆蓋梁施工支架有多種形式,通常有碗扣式支架、大鋼管支架、墩柱上設置鋼抱箍支撐型鋼和軍用墩等形式。上海A15公路新建工程7標段部分蓋梁,跨越原既有水源箱涵,有13個蓋梁與箱涵交角為10.55°,箱涵寬17.56 m。根據水務部門規定,箱涵5 m范圍內不得設置墩位,設計文件中墩柱與墩柱凈距最大為36.3 m,最大蓋梁長56.83 m,寬2.7 m,高4.5 m,C50混凝土477 m3,重約12 000 kN,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超大蓋梁。現澆蓋梁支撐方案是保證超大蓋梁施工質量與安全的關鍵,是施工的重要環節。
根據現場的施工條件,需選擇合理的承重支架進行大蓋梁施工,以其中最大MJ2型蓋梁為例進行分析,承重支架選擇需考慮以下因素。
(1)蓋梁長56.83 m,寬2.7 m,高4.5 m,C50混凝土477 m3,墩柱與墩柱凈距為36.3 m。
(2)根據水務部門要求,承重支架基礎不能設置在箱涵上,且臨時支點與箱涵最小距離為1 m。
(3)箱涵寬17.56 m,支架基礎跨度越大,支點越少,支點受力越大。
考慮以上因素,有3種支架方案供選擇,一是采用滿堂支架,基礎可采用硬化后,澆筑條形基礎,上搭設滿堂支架;二是在箱涵兩側和承臺上搭設軍用墩,箱涵兩側基礎采用硬化后,澆筑條形基礎,承臺上設預埋件,直接搭設;三是采用大鋼管柱式墩,鋼管下設鉆孔樁基礎。以上3種方案支架和墩上均設型鋼和貝雷梁。
第一種方案,根據水務部門要求,支架不能搭設在箱涵上,箱涵兩側的空間有限,地基下為軟淤泥基礎,換填的深度較大,蓋梁重12 000 kN,普通換填不能滿足承重要求,跨越箱涵后滿堂支架支點受力不能滿足承重要求,因此此方案不可行。
第二種方案,根據水務部門要求,支架不能搭設在箱涵上,箱涵兩側的空間有限,軍用墩基礎受力面積小,地基下為軟淤泥基礎,換填的深度較大,普通換填不能滿足承重要求,因此此方案不可行。
第三種方案,在原有墩柱兩側的承臺上設支撐點,另外在兩墩柱內側設置2個臨時支撐點,根據承重支架的整體受力進行分析,兩臨時支點間距為21.14 m,支點距箱涵的邊緣凈距1 m,每個支點采用2根φ1 200 mm鉆孔樁作承重支架基礎,樁長40 m,挑檐部分設置1根φ800 mm的鉆孔樁,樁長41 m。此方案鉆孔樁基礎占用空間小,受力均勻,經計算,能滿足支架基礎受力要求,大鋼管支柱可利用原有材料,安裝方便,且設置斜桿方便簡易,可減小貝雷梁的跨度。
綜上所述,選擇方案三作為大蓋梁支架的支撐體系。
蓋梁與水源箱涵關系見圖1,承重支架支撐體系見圖2。

圖1 蓋梁與水源箱涵位置關系立面(單位:mm)

圖2 蓋梁施工支撐體系
2.2.1 基礎設計
(1)1號支點處鉆孔樁選取樁徑0.8 m,樁長41 m。經計算單樁實際承載力:N=1 363 kN;單樁豎向允許承載力:[Ra]=1 615 kN >N=1 363 kN;單樁承載力滿足要求。
(2)2號及3號支點處鉆孔樁選取樁徑1.2 m,樁長40 m。經計算單樁實際承載力:N=3 709 kN;單樁豎向允許承載力:[Ra]=4 319 kN >N=3 709 kN;單樁承載力滿足要求。
2.2.2 立柱設計
(1)根據設計,MJ2型蓋梁長度56.83 m,C50混凝土477 m3,總重12 402 kN(γ取26 kN/m3)。
(2)支撐立柱設8排,其中跨箱涵位置設2排斜支撐,斜撐頂端間加水平橫撐,克服水平分力;由于L6斜撐比L5產生的水平分力大616 kN,在L6與2號墩柱間設置4道φ32 mm的HRB335鋼筋拉桿,墩柱位置設[12型鋼背梁,背梁與拉桿采用焊接,以確保受力平衡。
考慮到澆筑混凝土過程中,支架荷載是在動態中增加的,為確保斜撐體系向L6方向位移,L5斜撐與1號墩柱采用2根φ32 mm的HRB335鋼筋連接,連接方法與L6與2號墩相同。
通過計算,立柱采用3根φ377 mm(t=8 mm)鋼管(非卷板管),斜撐采用4根φ377 mm(t=8 mm)鋼管(非卷板管)。管底焊接10 mm厚鋼板封底,以便與鋼墊梁焊接。
水平撐為3道[16a拼焊型鋼。
同排的鋼管,用[10的型鋼焊接成整體,便于拆裝、運輸。
水平橫撐與斜撐間焊接。
斜撐底與立柱間采用焊接。
為克服斜撐底部產生的水平分力,防止臨時樁位移,或承臺受水平推力太大,在管底設 16根φ32HRB335 mm鋼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不均勻荷載由臨時樁與承臺間的水平撐承擔。
(3)臨時樁頂設置4排I45型鋼墊梁,使同排的2根臨時樁均勻受力。鋼管與鋼墊梁之間焊接,鋼墊梁直接放在臨時樁頂,并與樁頂預埋鋼筋焊成整體。
(4)為防止斜撐水平力造成臨時樁位移,在承臺和斜撐底部間設置2道[18型鋼水平撐。
(5)楔形墊塊。鋼管頂用20 mm厚鋼板封口,在鋼板上設置楔形墊塊,厚度80 mm,以便拆除支架。
2.2.3 主橫梁
在楔形墊塊頂部設置主橫梁,每道為2道I45型鋼拼焊在一起,長度3 500 mm,以便分布貝雷片。
2.2.4 貝雷支架
在主橫梁上均布4道加強貝雷片,間距1 000 mm。支架長度為60 m。4道加強貝雷片之間,每2格(6 m)設置橫向聯接片1處,聯接片為90 cm標準件。
由于考慮所有最不利荷載疊加后的受力,D跨產生的撓度最大,而且也只有7.9 mm,因此,施工時,在立柱頂高程考慮調整即可。
在貝雷片頂部均布I18型鋼墊梁,間距500 mm,長度6 m。一是作為鋪設底模的墊梁,二是作為人行步道和安全維護的橫梁。
鋼墊梁與貝雷之間用U型卡固定。
2.2.5 支撐體系的受力與穩定性計算
通過對支撐體系建立力學模型,確定荷載,并對工字鋼墊梁、貝雷梁、支架鋼管進行檢算,強度和穩定性符合規范要求。
大蓋梁一次澆筑混凝土達477 m3,工作面小,澆筑時間長,需采取有效施工技術措施才能控制蓋梁底板的施工裂縫產生,保證施工質量。
一般小方量蓋梁采取先澆筑墩頂,再澆筑跨中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支架的整體受力。但是由于本蓋梁澆筑時間在8 h左右,若先澆筑墩頂,墩頂處混凝土可能先發生初凝,再澆筑跨中,因在澆筑過程中受力不均勻,對墩頂處混凝土會產生側向彎矩,容易引起墩頂處混凝土開裂。因此選擇先澆筑跨中的E區及G區,再澆筑墩頂的C區及H區,且每50 cm一層,分層進行澆筑,保證承重支架受力均勻。
混凝土初凝時間對蓋梁是否產生開裂起著關鍵的作用,若最后混凝土澆筑完成時,首先澆筑的混凝土已經初凝,這樣由于不同位置混凝土受力不均勻,容易使蓋梁底板產生裂縫。因此選擇混凝土配合比時應加入適量高效緩凝減水劑,使混凝土初凝時間控制8 h左右,同時澆筑時采用2臺汽車泵進行澆筑,縮短混凝土澆筑時間。本蓋梁共477 m3混凝土,1臺汽車泵的泵送能力為50 m3/h,2.5 h即可澆筑一半,澆筑一半后,暫停30 min,待支撐體系受力均勻,使彈性變形及非彈性變形趨于穩定,再進行澆筑剩余一半,剩余混凝土適當放慢澆筑速度,每臺汽車泵澆筑速度控制在35 m3/h,這樣在7 h內可澆筑完成。
由于蓋梁在夏季澆筑,氣溫較高,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混凝土澆筑時的溫度:
(1)拌和站的砂石料采用土工布進行覆蓋,減少太陽的照射;
(2)為掌握混凝土內部溫升與表面混凝土溫度變化情況,在蓋梁內埋設測溫點;
(3)測溫點采用預埋管液晶水銀溫度計,控制混凝土內外溫差盡量在25℃以內,保證混凝土最高澆筑溫度控制在28℃以內。
(4)蓋梁模板拆除后立即灑水進行養護,先采用1層塑料薄膜進行包裹,再采用土工布進行覆蓋,24h灑水養護。
承重支架隨著荷載的增加,逐漸下沉,但不同時刻下沉量是不均勻的,因此混凝土受力也不均勻,容易對混凝土產生側向彎矩,對底板出現裂縫有較大的影響。
以理論計算為依據,保證支撐體系的沉降量滿足規范要求,混凝土澆筑時,做好沉降觀測,及時根據實際的沉降量來控制澆筑速度。
本蓋梁澆筑時支架沉降具體數據見表1(具體觀測點編號見圖2)。

表1 蓋梁支架沉降觀測記錄mm
通過對超大蓋梁支架支撐體系施工過程觀測,并對觀測數據分析,跨中最大沉降量為22 mm,小于容許變形量L/400=24 mm,主要因素有:蓋梁混凝土荷載,貝雷片彈性變形,貝雷片插銷的非彈性變形等因素,在允許范圍內,對超大蓋梁施工是安全的。
由于大蓋梁施工方案合理,施工中采取了切實有效的控制措施,蓋梁混凝土表面光滑,色澤一致,底板未出現裂縫,確保了施工質量。采用大鋼管及貝雷梁作為支撐體系,節約了成本,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上海A15公路于2010年通車,緩解了上海公路交通的壓力,社會效益明顯。
[1]游元明.高墩長蓋梁支撐桁架施工技術[J].國防交通工程與技術,2011(3):72-73.
[2]宋志洪.貝雷梁鋼管柱支架在同安灣大橋中的應用[J].鐵道標準設計,2008(8):67-68.
[3]路橋集團第一公路工程局.JTJ041—200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4]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總公司.橋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肖家安.橋墩蓋梁施工技術探討[J].鐵道標準設計,2005(12).
[6]周水興.路橋施工計算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