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強,楊 毅
(呼和浩特鐵路局總工程師室,呼和浩特 010010)
京包線大同至包頭段(以下簡稱大包鐵路)呼鐵局管轄正線約421 km,該段鐵路為客貨混運線路,客車最高速度為120 km/h,2007年開行載重80 t級的C80型萬噸重載列車,目前,每天開行萬噸重載列車約50對,萬噸重載列車已實現主型化,運量從2000年的0.54億t增長到2010年的2億t。大包鐵路上行線年運量、牽引質量已超過重載鐵路的標準,為客貨混運重載鐵路。國外主要重載鐵路及國內的其他2條重載鐵路(大秦鐵路、朔黃鐵路)均為貨運專線鐵路,與其他重載鐵路相比,大包鐵路軌道設備現狀以及運輸模式明顯不同。通過對大包鐵路軌道設備病害的調查、分析,并結合鐵道科學研究院的試驗結論和當前的維修養護工作,提出C80萬噸重載列車通道上軌道的強化改造對策和參考結構標準。
大包線為有砟軌道,隨著萬噸重載列車的開行,軌道設備在大修周期內已出現較為嚴重的傷損,隨著運量的增加,線路的養護維修天窗明顯縮短,軌道設備傷損顯著增加,質量狀態惡化,與運輸需要相比,軌道設備已顯薄弱,對安全運營造成了一定的隱患。通過定點觀測分析,具體表現為:軌道幾何尺寸變化較快、鋼軌傷損周期縮短,增速較快、曲線鋼軌傷損加劇及軌枕傷損增多等,同時曲線地段也出現了明顯的橫移。
軌道的變形與列車荷載相互影響,列車的重復振動荷載使線路產生變形,線路變形后產生的軌面不平順致使列車對線路的沖擊破壞加劇,加之列車運行的密度不斷增大,這種相互影響更大,造成軌道幾何尺寸變化頻率加快。
萬噸重載列車開行后使重傷鋼軌傷損周期縮短,增速較快,特別是C80萬噸重載列車開行以來,近半年時間,重傷鋼軌數量幾乎達到剛開行時的1倍。萬噸重載列車開行以前,探傷組在1個檢查周期范圍內,完全可以監控鋼軌傷損的發展情況,但現在按照1周的鋼軌探傷周期都難以探測。
2.3.1 磨耗加劇
(1)曲線半徑為600 m左右的小半徑曲線鋼軌側磨速率加快,撞道現象增多,軌距及軌距變化率不易保持,造成小半徑曲線上股鋼軌的使用壽命縮短。
(2)曲線半徑800 m<R<1 000 m的鋼軌也開始出現磨耗。
如大包上行線K464+888 m~K465+314 m(R=930)曲線,2008年11月以前檢查只有磨耗跡象,磨耗不足1 mm,2009年2月檢查發現磨耗達到4 mm。曲線地段3個月鋼軌側磨情況見圖1。
2.3.2 曲線內撞道處所增多,維修周期縮短(圖2)
據現場調查,在曲線內撞道處所較以前增多,維修周期從15 d縮短為3~4 d。
2.3.3 小半徑曲線軌枕螺桿折斷數量增多(圖3)
檢查發現大包線K543+64~K543+69(正矢點號)間曲線下股里外口共折斷螺桿22根,里口連續折斷最多4根。這樣的現象在重載列車開行之前是沒有的。

圖1 曲線地段3個月鋼軌側磨

圖2 撞道

圖3 軌枕螺桿折斷
2.3.4 軌距桿折斷數量增多(圖4)
2.3.5 曲線內彈條折斷數量增加(圖5)

圖5 曲線下股里外口彈條折斷
2.3.6 曲線補修工作量加大,2次補修間隔時間縮短
曲線補修工作量加大,曲線補修周期由原來的每周補修1次變為現在的每3~4 d補修1次。主要的作業內容為改道、復緊聯結零件,整治較大的水平。
2.3.7 小半徑曲線下股鋼軌的串動

圖6 接頭冒泥
萬噸重載列車對線路接頭沖擊較大,接頭處隨之發生的道床翻漿冒泥、坍塌泛白,軌端扎傷掉塊明顯增多,幾何尺寸難以保持,造成動態報警較多,占到60%以上。

圖7 接頭掉塊

圖8 接頭失效軌枕

圖9 軌枕連續透灰
接頭處軌枕破壞較為明顯,原有傷損的混凝土軌枕,在車輪的沖擊作用下,傷損發展更為明顯。木枕道岔鐵墊板嵌入枕木的現象較多,特別是重載列車通過的接頭處所。2010年5月檢查發現大包上行線K574曲線地段軌枕出現軌枕中間裂紋透灰的現象。
(1)鋼軌重傷主要為核傷,2010年大包上行線鋼軌重傷130處,其中核傷81處,占62.3%;鋼軌折斷同比有所增加,且斷軌發展速度加快。
(2)鋼軌螺孔裂紋發展速度急劇加速,日平均裂紋速度高達2.9 mm/d。
(3)鋼軌掉塊明顯增加,鋼軌接頭傷損嚴重。
(4)鋼軌疲勞壽命明顯縮短。
大包線K561~K591區段直線鋼軌重傷統計見表1,該區段2009年9月鋪軌,至2011年4月,共發現重傷鋼軌29處,累計通過總重3.81億t時,鋼軌累計重傷率為2.22處/km。重傷鋼軌失效概率可擬合為F(t)=1-e-[t/337.91]1.5809,可以預測,在累計通過總重800 Mt時,鋼軌疲勞重傷的可靠度為90%,預測重傷率達7.94根/km,鋼軌疲勞重傷壽命預測見圖10;而一般考慮鋼軌疲勞重傷發展的可靠度為97.5%,即每km疲勞重傷失效率僅為2根。

表1 大包線K561~K591區段直線鋼軌重傷統計
可見在目前的運輸條件下,對于既有鐵路的60 kg/m鋼軌,在25 t軸重貨物列車運行條件下,鋼軌的疲勞壽命已明顯縮短,明顯不適應大軸重貨物列車的運輸要求。

圖10 鋼軌疲勞壽命預測
小半徑曲線鋼軌磨耗明顯加快。R=800 m的曲線上股鋼軌側磨加速,下股壓潰、魚鱗傷損嚴重。曲線月平均側磨量在2.0~2.5 mm。據統計,大包線K424+091~K424+782處的R=600 m半徑曲線,2009年10月換軌,至2010年7月側磨最大值達14 mm,2010年10月就因磨耗到限而下道,鋼軌磨耗壽命不足240 Mt。
據對大包線直線段K539+850~K540+600、曲線段K540+660~K541+410軌道橫移量1年的觀測統計,剔除個別數據突變觀測點,直線地段軌道橫移量一般在8 mm左右,曲線地段鋼軌橫移量高達20~30 mm。曲線地段的軌道橫移量大于直線地段。
(1)Ⅱ型及以下軌枕傷損嚴重。大包線約40%的Ⅰ型軌枕存在不同程度的裂紋、擋肩破損和螺桿拔出。Ⅱ型軌枕約5%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斷裂、橫裂、縱裂以及擋肩破損。
(2)接頭處軌枕破壞較為明顯,原有傷損的混凝土軌枕,在車輪的沖擊作用下,傷損發展較為明顯。
(3)在R≤600 m區段,雖然已采用了地錨拉桿、軌撐等加強措施,Ⅲ型軌枕擋肩出現破損。因而針對客貨混運重載鐵路,在R≤600 m區段,應對軌道結構進行強化。
(1)尼龍底座擠壓失效速率加快,尤其是曲線上股外口擋肩,由于列車橫向沖擊增加,尼龍擋座擠壓失效速率加快,2009年,集寧工務段對半徑小于600 m曲線地段尼龍擋座每年更換1次,進入2010年以來,磨損、擠壓變薄半年即需更換1次。
(2)膠墊磨損壓潰加快,受客貨混跑條件制約,曲線超高設置難以同時兼顧,曲線下股膠墊磨損、壓潰速率加快。集寧工務段對半徑小于600 m曲線地段膠墊每半年更換1次,半徑為600~800 m曲線下股膠墊使用周期也不足1年。
(3)彈條松動斷裂現象明顯增多。具體數量見圖11。

圖11 扣件零部件更換數量對比
鐵道科學研究院于2011年7月對大包線的R=600 m曲線進行了動態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大包線曲線試驗結果
(1)R=600 m曲線地段脫軌系數最大值為0.63,小于安全評判值。但明顯大于神朔線R=500 m、大秦線R=600 m曲線的測試結果,安全儲備量降低。
(2)輪軌橫向力最大值90.0 kN,且導向軸輪軌橫向力大于50 kN所占比例較大,為11.8%~22.5%。
(3)鋼軌軌頭橫移以及軌距擴大分別為4.25 mm和8.04 mm,已超過軌道動態不平順管理值Ⅰ級保養標準的要求。說明鋼軌的傾翻比較明顯,這會顯著增加彈條的受力,會造成彈條傷損甚至斷裂。
(4)R=600 m曲線地段(Ⅱ型枕)道床橫向阻力實測值分布范圍為7.1~9.8 kN/枕,平均值小于標準要求。
(5)小半徑區段脫軌系數、軌頭橫移、軌距擴大明顯增加,外軌橫向力明顯增大。對軌道的破壞較為嚴重,幾何狀態惡化,對安全運營帶來了一定的隱患。
強化小半徑曲線軌道結構,采用合理的超高設置,優質高強度鋼軌、鋼軌潤滑以及打磨等措施,提高軌道結構的承載能力,同時應加強曲線的養護維修,保持其軌道幾何狀態在規定范圍之內。
(1)國外年運量超過100~150 Mt的重載鐵路一般均采用68 kg/m及以上鋼軌。國內大秦鐵路年運量雖已達400 Mt,但在運量未超過2億t時,已將60 kg/m鋼軌逐步更換為75 kg/m鋼軌,朔黃鐵路年運量為200 Mt左右,重車線已全部更換為75 kg/m鋼軌。
(2)重載鐵路大軸重、大運量的運輸特點,要求重載鐵路鋼軌具有高的抗疲勞性能、高耐磨性能和良好的焊接性能。鋼軌硬度的提高,能明顯提高鋼軌的耐磨性能,因此在重載鐵路的曲線地段,一般采用高強度、高硬度的熱處理鋼軌。良好的焊接性能則是要求能提高焊接接頭軌面的硬度,同時減少鋼軌焊接過程中出現灰斑等內部缺陷的機率。
(3)國內相關單位研制了可適用于重載鐵路的優質鋼軌,其中包括攀鋼生產的75 kg/m PG4鋼軌,鞍鋼生產的U77MnCr、U75V鋼軌。
(4)結合上述3種優質鋼軌的技術性能以及大秦、朔黃鐵路的使用效果,建議客貨混跑重載運輸鐵路的軌道設備采用75 kg/m鋼軌,R≤1 200 m曲線段采用熱處理鋼軌。
(1)鑒于大包線的Ⅲ型枕雖然已經出現部分傷損,但是裂縫寬度普遍不大,而且占軌枕總數的比例較低,因此,建議大半徑以及直線地段仍然采用Ⅲ型枕。
(2)R≤600 m曲線段建議采用新型重載軌枕(Ⅳ型軌枕),以提高道床橫向阻力,增強線路穩定性。
根據軌枕設計方法、主要參數及有關資料可知:IV型軌枕較Ⅲ型枕軌下截面和枕中截面的承載能力分別提高了44.4%和32.4%,道床橫向阻力提高5%.
(1)強化扣件方案
結合大包線既有扣件使用情況,重載列車荷載頻繁作用下彈條松弛嚴重,由于行車密度大,又沒有彈條復擰的作業時間,使得扣件狀態不良,影響軌道的工作狀態。既有線強化扣件應用在Ⅲ型枕上,即維持既有扣件的整體結構,對個別部件進行強化以提高彈條扣壓力的保持能力,增大抗鋼軌傾翻能力并減少養護維修工作量。
①彈條強化:彈條加粗加寬,能增大彈條的扣壓力。
②橡膠墊板強化:既有扣件橡膠墊板壓潰現象嚴重,直接造成彈條扣壓力衰減。對橡膠墊板結構進行強化,保持橡膠墊板的剛度,增大其兩側剛度,提高抗鋼軌傾翻能力。
③軌距擋板強化:適當加大軌距擋板寬度,已安裝強化后的彈條。同時配套加長擋座板,降低擋座板承壓力,減緩對軌枕擋肩的作用。
(2)使用彈性軌撐方案。
(3)新型Ⅳ型軌枕采用彈條Ⅵ型扣件。
(1)提高道床質量,改善道砟材質和粒徑級配。
(2)在曲線地段可采取在路基上安裝擋砟塊,可以有效提高道床橫向阻力,防止軌排橫移。
(1)大包線R=600 m曲線均衡速度為55.3~79.7 km/h,R=800 m曲線的均衡速度為73.6~92.1 km/h。萬噸重載列車通過曲線時,過超高達80 mm以上。
(2)建議對曲線超高進行適當調整,過超高一般控制在30 mm以內,最大不超過35 mm,而欠超高一般可控制在90 mm以內。
(3)R=800 m曲線超高設置為30~125 mm。可將超高調整為60~65 mm,則過超高分別降低至17.1~34 mm,而欠超高均未超過90 mm。由于萬噸重載列車的速度較低,可適當降低曲線的最高限速,可根據區段列車的通過速度,將R=800 m曲線最高限速規定至100 km/h。
本文給出了客貨混跑條件下重載鐵路的軌道結構參考標準,對其他鐵路也有一定借鑒作用,具體到不同運輸組織形式的鐵路,應當針對鐵路自身的定位,以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認真研究、比選,務求找到經濟合理、適應性強的軌道結構標準,為鐵路運輸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1]劉增杰,吳敬樸,孫家林.我國重載鐵路軌道結構破壞的特點及對策研究[C].鐵道科學技術新發展-鐵道科學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論文集,2005:153-156.Liu Zengjie,Wu Jingpu,Sun Jialin.China's heavy rail track structur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C].Railway science technology new development of Railway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fifty-five Anniversary Symposium,2005:153-156.
[2]李云川.淺談重載鐵路的養護維修[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2):11-14.Li Yunchuan.Discussion on th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of heavy haul railway[J].Sci 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y,2007(2):11-14.
[3]楊德修.重載鐵路運輸軌道結構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強化措施[J].鐵道標準設計,2005(12):10-12.Yang Dexiu.The heavy-haul transport tracks and the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main problem[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05(12):10-12.
[4]王志忠.關于重載高密度運輸中工務病害養護的思考[J].鐵道建筑技術,2007(2):6-8.Wang Zhizhong.About heavy high density transportation maintenance works on disease[J].Railway Construction Technology,2007(2):6-8.
[5]張文生.重載鐵路的最新養護與維修技術[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7):12-14.Zhang Wensheng.Heavy haul railway latest maintenance and repair technology[J].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2010(7):12-14.
[6]李洪斌.張唐鐵路主要技術標準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1(7):4-8.Li Hongbin.Zhang Tang railroad is main technical standard[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11(7):4-8.
[7]田寶紅.大秦線2億t重載擴能改造工程及軌道設計標準淺析[J].鐵道標準設計,2005(3):9-11.Tian Baohong.200000000 t heavy haul capacity expansion renovation project and the design standards of track[J].Railway Standard Design,2005(3):9-11.
[8]錢立新.國際鐵路重載技術發展水平[J].鐵道運輸與經濟,2003(8):12-14.Qian Lixin.International railway heavy hau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evel[J].Railway Transport and Economy,2003(8):12-14.
[9]錢立新.世界鐵路重載運輸技術的最新發展[J].中國鐵道科學,2003(3):9-11.Qian Lixin.World railway heavy haul transport technology latest development[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3(3):9-11.
[10]曾樹谷.重載軌道結構的動力試驗[J].鐵道學報,1998(10):26-30.Ceng Shugu.Heavy-duty track structure dynamic test[J].Journal of the China Railway Society,1998(10):26-30.
[11]鐵道部經濟規劃研究院.TB10082—2005.鐵路軌道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Economic and Plann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R.TB10082—2005 code for design of railway track[S].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2005.
[12]陳秀方.軌道工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Chen Xiufang.Railway Engineering[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