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 高妍 劉榮 代安娜 王芳 高玉梅 丁玉路 張飛燕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對兩院院士的幾點希望:
第一,希望兩院院士堅持勇于創新,積極引領科技加快發展。
第二,希望兩院院士堅持服務發展,積極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第三,希望兩院院士堅持創新為民,積極促進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第四,希望兩院院士堅持銳意改革,積極推動科技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第五,希望兩院院士堅持甘為人梯,積極培養和提攜優秀青年才俊。
第六,希望兩院院士堅持建言獻策,積極發揮決策咨詢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6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黨和國家領導人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周永康出席大會。
中國科學技術界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機構舉辦這次盛會,旨在全面推進國家科技思想庫建設,大力弘揚科學文化,團結帶領全國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界,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唯實求真,迎接中共十八大召開。
1200多位兩院院士,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人出席大會。兩院院士大會期間,院士們學習討論了中央領導同志講話精神,就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兩院的決策咨詢作用、學術引領作用和明德楷模作用,交流了意見,提出了建議。
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在順利完成大會各項議程后于6月15日閉幕。廣大院士表示將鼓足干勁不辱使命,投身創新型國家建設,發揮引領作用,向科學再進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的主要議程包括:進行學部主席團、各專門委員會等換屆選舉,舉辦學部學術年會,頒發新當選外籍院士證書,頒發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等。中科院設有6個學部,現有院士723人、外籍院士64人,其中574位院士和16位外籍院士參加本次院士大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的主要議程包括:討論“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建設”研究報告(征求意見稿)、討論“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研究報告、舉辦學術報告會、頒發新當選院士和外籍院士證書、頒發第9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等。中國工程院設有9個學部,現有院士774人、外籍院士41人,其中647位院士和17位外籍院士參加此次院士大會。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
“對科技革命的可能方向以及可能帶來的產業革命的預判,關系到我們能否抓住機遇而不是再次喪失機遇,這也是中央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要發揮學部的多學科優勢,以科學家求實的態度,同時拓寬我們的研究視野,提升我們的前瞻能力,做出比歐美一些學者更加有科學依據的戰略判斷。”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
“到2014年工程院建院20周年時,將形成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任務、組織和制度體系;到2020年,建成國際著名的、在國家重大決策中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
“今后兩年,是國家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兩年,也是我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重要兩年。我們要把為工程科技發展服務,為中國現代化事業作貢獻,作為我院肩負的神圣使命。”“圍繞主題、主線,提供優質的戰略咨詢,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院士心聲
這些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舉世矚目。這次院士大會期間胡主席和溫總理都作了重要報告,主題就是提倡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并表達了對院士們寄予的殷切期望,從院士們的熱烈掌聲中可以看到大家的決心和信心。
—戴景瑞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發展經濟的基礎,信息是動力,技術是手段,人才是核心,而管理能夠使人才發揮作用。
—宋振騏
關于創新的問題應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的過程。創新并不是簡單的將圓改為方,或者將方改為圓,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的知識升華。
—莊松林
電子就像是一個聰明頑皮的小精靈,領會到這一點的時候,感到研究工作就是一種享受。越是接近,越能深刻地體會到科學的內在的完美。
—沈學礎
衡量人生價值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你做了多少貢獻。國家不能富強起來,誰也好不了。
—王夢恕
有些學生出國不回來很正常,可能國外的科研條件和待遇更好,這些是他個人的選擇,無可厚非。不過現在回來的人也很多,這和國家的發展是有關的,國內的科研條件和人文環境更加吸引人,甚至科研前景也比國外好,自然有人愿意回來。對中國人而言,異國他鄉終究不是自己的家。
—桑鳳亭
現在食品安全的科學難題有很多,需要科學技術創新支撐的有很多,比如食源性疾病,是第一大食品安全問題。
—陳君石
陳灝珠院士:
關鍵技術必須自主
陳灝珠,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長,我國心血管病介入診斷和治療的奠基人之一。
“本次大會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倡導科技創新要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以人為本,更好地為人民生活服務。”剛從2012年院士大會會場走出的陳灝珠院士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兩院院士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為我國科技工作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同時也對院士們提出了希望,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鼓勵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創新為驅動引領科技發展。
“從1978年的‘科技是生產力到1988年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兩字之差,使我們對科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而這次大會上,在胡總書記和溫總理的講話中,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國家對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視。”陳灝珠院士說,自己對溫總理的一句話格外有感觸—“關鍵的技術是用錢買不到的”。作為我國心血管病介入診斷和治療的奠基人,陳灝珠太明白這句話背后的含義,“無論是航空航天,還是心血管病治療,在高端技術、關鍵技術上,我們必須要自己搞,必須自主。”
發揮決策咨詢作用,為國家科技發展獻計獻策,是兩院院士的重要責任之一。“這就要求我們院士首先要搞好自身工作,有創新,有突破,然后才能為國效力,無論技術推動還是政策咨詢。”
“與往屆相比,感覺中央對院士的期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陳灝珠院士也表示將更努力創新,承擔更多的責任,充分發揮“國家科技思想庫”的作用,為行業、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沈學礎院士:
推動創新也要寬容失敗
沈學礎院士是從事凝聚態光譜及其實驗方法研究的著名物理學家。面對本刊記者的無知,沈院士耐心做起了科普:固態光譜就是用光譜的方法研究固體,它實際上是固體里的量子結構和量子過程的反映。
固體光譜實際應用意義在哪?舉例來說,如今是信息時代,半導體得到大量應用。半導體里含有一定量的雜質,通過做光譜就能知道半導體有多少雜質,從而將其清除,或控制它們的品種和含量。正是基于這些研究,才造就了現在的半導體產業。
沈院士笑言,做光譜做了幾十年,沒有什么大的成就。然而基礎研究就是這樣,有的研究當時并不顯山露水,等時間慢慢發酵,二三十年后才知道當時的研究很重要。
沈院士說,研究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創新。如何創新?改進是方法之一,跳出既有的框框,以另一個思路來考慮問題也是方法之一。要先進還要超出,要做原始創新,沈院士明顯偏向后者。但是要做后者不簡單,“創新也要有個思想準備,跳出來創的時候,并不是每一處、每個人都能成功,很多處可能失敗。要容忍失敗、寬容失敗。另外,即使真能做出創新,新東西能不能用也是一個問題。最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過實踐檢驗,遺留下來的,才會變成知識,變成技術發展的真正原動力,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經典所在。”
“既要推動創新,又要寬容創新失敗,特別是基礎研究,保證有用的才支持顯然不是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幸運的是,我們目前從基層到高層,都清楚這一最基本的科學規律,特別是我今天聽了報告,越發覺得我們目前的科研環境是很寬容的。”
桑鳳亭院士:
科研服務于民 創新要有基礎
關于科學研究的主旨,中國工程院院士、化學激光專家桑鳳亭院士引用了胡錦濤主席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要服務于民”,并以自己所在的化學物理學科為例,進一步闡述了什么是服務于民。桑鳳亭院士認為,化學物理是一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學科,作為這一領域的科研人員,就應該以服務百姓生活為標準,研究能夠滿足百姓生活需求的成果。另外,近年來化學物理學科對我國大氣、海洋等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考慮得也比較多,并在治理研究方面發揮了相應作用。這些都是科技工作服務于民的表現。
桑鳳亭主要研究的是化學激光,由于專業的特殊性,國外對我國實行設備禁售,很少與我國進行技術交流,許多技術都是經過我國科研人員不斷試驗、反復研究而摸索出來的,所以作為老一輩科學家,桑鳳亭對于自主創新也有一番深刻體會。他說:“創新必須要建立在對學科深刻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之上,并不是誰說想創新就能創新,只有在對前人的經驗和國外的先進經驗都充分熟悉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出創新的成果。”他深深地感到化學激光研究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除了得益于技術創新之外,也離不開科研團隊的共同努力,所以推進自主創新不能忽視團隊的作用和力量。
陳君石院士:
完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
“瘦肉精”、“蘇丹紅”、“地溝油”、“染色饅頭”等食品問題的出現,一度使人們發出“我們到底還能吃什么?”的疑問。中國工程院院士、營養與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院士也曾聽見朋友感嘆“我們現在都不知道該吃些什么好了!”對此,他十分不以為然。
雖然因在食品安全問題方面屢屢發聲而被網友“拍磚”,陳君石還是堅持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并不像傳言的那樣嚴重,而之所以出現人心惶惶的局面,是因我國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還不完善。他認為公眾易受網絡及媒體的影響而得出片面結論,而科學家有科學依據的意見卻不能及時傳達給公眾,造成信息不對稱。因此,他提出我國需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減少科學家和老百姓對食品安全問題的認知差距,使人們理性地對待食品安全問題。
他指出,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機制主要涉及政府、科學家、媒體、食品生產經營者、消費者,并認為各方都有相應的責任:政府應盡量改進監管模式,發揮監督作用;科學家應加強研究,正確判斷和評估食品安全問題,為政府提供科學依據;媒體要引導消費者理性地看待食品安全問題,傳播科學的知識和信息,不要斷章取義誤導消費者;食品生產經營者應講誠信,生產符合《食品安全法》的食品;消費者要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進行自我判斷和自我保護。各負其責,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莊松林院士:
要心比天高 也要腳踏實地
“科學研究特別是應用科學和技術的研究要立足于國家重大需求,應該重視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學研結合的各個階段。”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莊松林教授在回答本刊記者關于學科發展的提問時如是說。此外,他還認為上海理工大學近年來光學工程學科發展較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重視人才的培育和引進。他說:“學科要發展好,關鍵是人才。”
莊松林表示,人才培養要分層次,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培養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但對于年輕人來說應該有“心比天高、腳踏實地”的精神。“現在有些年輕人心氣很高,但缺乏腳踏實地的精神;而有些卻缺乏遠大的目標。”莊松林說,“科研很多時候會面臨做不下去的考驗,所以持之以恒對科研人員來說非常重要,年輕人一定要沉得住心。我們有一個項目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負責,花了7年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國際頂級光學刊物Natural Photonics上發表了論文,得到了國際光學界的高度評價。如果沒有這7年的堅持和腳踏實地的工作,可能也不會有后面的成績。現在年輕人面對的誘惑很多,就更應該堅定自己的意志,要牢記‘堅持耕耘,必有收獲的真理。”
戴景瑞院士:
玉米產量亟待挖潛
從去年中央八號文件到今年一號文件都涉及到種業的問題。這對于玉米遺傳育種學家戴景瑞院士來說,既是激勵又是鞭策。
玉米產量的連續增產,玉米價格的逐年上漲,刺激了農民的種植熱情。據農業部數據顯示,今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高達5億畝。戴院士與我們分享這一令人激動的形勢時,也帶著一絲隱憂。戴院士說,現在我國玉米基本滿足自給,每年進口100多萬噸左右。但到2020年,如果想要達到基本自給,玉米單產要從現在的平均畝產380公斤增長到420公斤,“增幅非常大,玉米需求壓力很大。”
“從發展來看,后備品種不迅速趕上去,外來品種的種植面積就會迅速擴大。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了差距,認識到了不足,也在奮起直追。在競爭中,我們的科技儲備在增長,有競爭力的品種已嶄露頭角,相信從長期來講,我們會保持在種子市場的競爭優勢。”
做了一輩子玉米遺傳育種的戴院士坦言,“在糧食作物里,玉米過去不受重視,現在種植面積達第一,還有五千萬畝的發展空間,潛力非常大。”如何挖掘這一潛力?
“首先要從品種上挖掘,增強品種耐密性。目前我國平均種植密度每畝3000株左右,如果每畝增加500株,單產就能有很大提高;其次品種改良上潛力還是很大的。如果抗病蟲、抗旱、抗除草劑的品種得到廣泛種植,會減少產量損失,對保證穩產增產非常重要。我國已經在開展這方面研究,抗蟲的水平與美國接近,如果能夠產業化,則可提高5%的產量,這方面我們的科技儲備還是有的。關鍵是怎么讓群眾接受,我們要加強科普,有關部門也應加大推進產業化的力度。”
王夢恕院士:
要想富,先修鐵路
“現在我們國家的鐵路,人均只有不到一支煙那么長,你說該不該加快鐵路建設?”談到我國鐵路建設,王夢恕院士抑制不住內心的焦急,字里行間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味道。王夢恕,中國工程院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
“我國現在鐵路建設速度太慢!鐵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先行官,國家富強必然要依靠鐵路。鐵路修到哪里,就可以在哪里建城市、建工廠、發展工業,這是歷史證明的。”王夢恕坦言,目前我國鐵路急需加快建設速度,擴展運輸里程。他做了一個對比:目前我國有13億多人口,鐵路運輸總里程約9.1萬公里;美國目前人口2億多,鐵路運輸總里程卻已達27.2萬公里。這清楚地表明經濟發展與鐵路建設的關系,以及我國急需加快鐵路建設的現狀。
有人不了解情況,對我國鐵路建設存在異議,甚至有反對的聲音,“這是胡鬧!”王夢恕說,“從國家經濟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方面來說,鐵路最能帶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他告訴我們,現在鐵路的修建可以影響1.5個GDP,而且起碼能解決600萬農民工的就業問題。他在幾次會議報告上,都最先提到鐵路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他還堅持,鐵路建設一定要以適合國家發展、方便老百姓為首要出發點,而不能僅僅注重技術上的先進,或為了“填補國內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最主要的是安全、可靠、實用、經濟,不一定要多先進。”
宋振騏院士:
煤礦生產亟待信息化武裝
“現階段,煤礦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都是非常現實的,煤礦要發展,首要的是轉變生產方式,轉變管理觀念,實現信息化決策。”院士大會間隙,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專家宋振騏在接受本刊采訪時開門見山地說。
煤礦發展關系國計民生,每有事故發生,都牽動著億萬國人的神經,而宋振騏院士則更加焦灼。宋院士從事煤礦安全高效開采研究已有50年,引領了我國實用礦山壓力控制理論學派,創造性地建立了以巖層運動和支承壓力分布為核心的集預測預報、控制設計(決策)和控制效果判斷為一體的理論體系,并在實驗和實踐中不斷完善。這一理論,能夠把以往依靠經驗決策的生產模式轉變為針對具體煤層條件定量的科學決策模式,推進煤礦安全高效開采的決策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發展進程,已獲10余項國家級獎項。
但該理論上世紀90年代就已提出,至今卻仍未有效推廣應用。“這其中有體制方面的原因,更有生產方式和管理理念落后的影響。”宋院士認為,“我們應該對煤炭發展有正確的認識,盡快轉變生產方式。煤炭開采理論和技術的發展突破,都應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雖已近耄耋之年,但宋振騏仍精神矍鑠,他“想趁著有精力趕快干點事,盡快推動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決策系統的實施與推廣”。
匯聚頂層智慧爭取發展主動權
文/龐貝
院士大會剛剛落下帷幕,“神九”便作飛天之旅,“蛟龍”更有深海之游。而在此前的3月8日,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成員及專家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這一重要成果對中微子物理未來發展方向將起到決定性作用,并將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質消失之謎”。
如果說世界科學技術正在走向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深化,那么中國,作為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來者”,無疑正行駛在科技革命的超車道上。中國科技戰線,正在以她突飛猛進的喜人之勢見證中華復興的偉大步履。
而在這喜人形勢的背后,是國家意志的強力推動。
2006年1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科技大會,部署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支持鼓勵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深化科研機構改革,建立現代科研院所制度,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正是把科學技術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國家意志搭建創新平臺,才使科技創新涌現出動人活力。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布,更為創新平臺打造人才支撐。
在這喜人形勢的背后,是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無數科技工作者奮力拼搏、勇于超越、不計名利,用辛勞和汗水鋪就的巨大創新實力。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增幅高達56%,國際專利申請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四位。“十一五”期間,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達到145.1萬件,是“十五”時期總量的2.6倍。在專利申請數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中國越來越重視專利質量和運用等方面的發展。
中國這個“后來者”,正在以蓬勃的發展勢頭顯示出“居上”的實力。
然而要想真正實現跨越,保持引領,需要的是苦干,卻不是埋頭,而是目光如炬。
胡錦濤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的講話中提到,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大科技投入,搶占科技制高點,爭取發展主動權”。并對兩院院士提出了六點希望,“發揮決策咨詢重要作用”,便是其中之一。
溫家寶總理也在此次院士大會的講話中講到:“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并走向繁榮。”
以科技促發展,以科學家的頂尖智慧帶動創新型國家建設,以院士們的超前眼光為國家戰略決策提供“思想庫”,這是兩院院士除“堅持勇于創新,積極引領科技加快發展”之外,又一重要作用的體現。也是黨和國家對科學家的殷殷期待。
“搶占科技制高點,爭取發展主動權”,如何搶占,如何爭取,如何為未來的科技發展甚至社會發展謀劃宏圖?作為身處高科技制高點,代表我國頂層智慧的兩院院士,理應為國家謀,為民族謀,為廣大人民的幸福生活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