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招萍 畢海蛟
劉志彬,1951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縣,大專畢業。1976年~1987年在眉山縣種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1988年6月15日創辦全國第一家民營農業科研所“眉山農業新技術應用研究所”,任所長至1991年。1992年~2000年兼任眉山縣農業局農技站站長、縣農業開發公司總經理。2001年至今任四川省科農種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在此期間,曾獲中國影響力人物、農業部種糧狀元、科技部先進工作者、眉山市首屆杰出人才。曾任四川省委政研室特聘研究員、四川省人大法工委特聘立法調研員、四川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員、眉山市第二屆政協常委,現任國際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追溯歷史,中國農業發展史就是一部農業科技進步史,也是一部種子改良史。無數種業先賢前仆后繼,為幫助中國人民戰勝饑餓嘔心瀝血、奮斗不息。
眉山,一顆鑲嵌于四川西南的耀眼明珠,不僅有“千載詩書城”的美譽,更以著名的“中國優質稻米之鄉”而蜚聲中外。劉志彬和他的科農種業,就是從這片火紅的土地上走向了全國。跟種子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劉志彬,對土地和農民有著難以釋懷的情結。“三農”問題是舉國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國外種業巨頭對占據世界 23%人口的中國市場虎視眈眈,紛紛兵臨城下。這一切深深地揪動著劉志彬的心。
“中國種業何去何從?未來中國人靠誰養活?”在不斷地反思和摸索中,一個越來越清晰的目標定格在劉志彬的腦海中:“發展超級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從此,他帶領著一群意氣風發、勇于開拓的“科農人”,踏上了這條風雨兼程的創業之路。
農業情懷永不改
世界水稻已經歷了兩次革命,一次是高桿變矮桿,二次是常規稻變雜交稻,每次都帶來產量的成倍增長。而超級稻,則被譽為水稻生產的第三次革命,承載著中國幾代水稻育種專家超高產的夢想。劉志彬“多胚孿生標記”育種的突破,為水稻第三次革命增添了助力。
1951年,劉志彬出生于眉山一個農民的家庭,初中畢業在決定選讀中專的時候,心里就特別希望能夠選擇一所農業學校,將來進行農業研究。但是當他將這一想法告訴家人時,卻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對,“我們家祖宗三代都是當農民的,我日曬雨淋干了一輩子,辛辛苦苦供你讀書,目的就只有一個,讓你跳出農門,吃皇糧,你居然……”劉志彬對當年父親說的話仍記憶猶新。但是劉志彬卻仍舊堅持了自己的意見,毅然選擇了眉山農校。他說:“我很理解父親的想法,但是五六十年代‘糧食關在我腦海中留下揮之不去的印象,如果說農業技術不來個提高的話,‘糧食關的慘劇將還會重演。”
1976年,從眉山農校畢業以后的劉志彬,被分到了眉山縣農業局種子公司工作。在工作中他漸漸發現,我國種子體制和機制與自己兒時的夢想有著較遠的距離,他便決定放棄人人都夢寐以求的“金飯碗”,于1988年向單位提出了停薪留職的要求,一頭扎向田間,當起了“農民”。他的這一舉動再次深深地震驚了家人,但是最終他以對農業的滿腔熱情和矢志不渝的追求打動了家人,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治標治本得育種
放棄了“金飯碗”之后,劉志彬開始了艱辛的創業。在對中國農業落后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后,得知中國農業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種子身上。于是他在1988年6月15日成立了民間的“眉山農業新技術應用研究所”,專心致力于種子和栽培技術的研究。劉志彬采用自己的發明專利“多胚孿生標記”,從育種方法和育種資源兩方面著手,對水稻育種進行了一次顛覆性的突破。這一突破實現了小面積每公頃單季產量20389.5千克,較大面積101.37公頃單季產量突破了14293.05千克,日產量達到了每公頃127.43千克的超級稻育種目標。
成果研究出來后劉志彬意識到,眼下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讓超級稻得以普及推廣。于是他身體力行地進行了超級水稻在眉山縣鮮灘鄉和張坎鄉試點工程,試點成功后該成果在中國南方稻區14個省、82個點的101.37公頃展示,平均每公頃單季產量達到了14293.05千克,比照每公頃8431.5千克,增產70.1%;雙季稻每公頃最高產量37500千克。在越南、緬甸試驗示范每公頃單季產量分別達到14394千克、15060千克,比當地每公頃單季產量增產156%~359.2%。以上系列數據說明了推廣該項突破性成果的重要性、適應性和廣普性,充分證明了“多胚孿生標記”育種是水稻育種生產上的一次革命。
傻瓜技術提單產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幾千年來稻作區的人們年復一年、季復一季的傳統種植方式。在田多、勞力少的地區,到了栽秧季節勞動強度突出,由于延誤了水稻的高產栽插期,經常造成產量低下,還浪費土地資源。人們期盼著:如果能發明一種簡便的種植方法,把種子、農藥、肥料固定在一起往田里鋪放,不再插秧該多好!
深知農民生活不易的劉志彬面對這一難題沒有皺眉,毅然地扎根田間地頭,日以繼夜地進行科學實驗。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一項新的栽培專利技術“五良易”傻瓜栽培新技術成功問世。即:良種+良法+良田+良肥+良藥+簡易=“五良易”(即傻瓜)。
這項專利技術是用水解膜帶把種子、肥料、農藥按照設定的行株距和單產要求制作成產品,到了水稻的播栽期,用人工或者機械將膜帶往田里鋪放即成。人工操作一天可播栽30畝,提高勞動功效40倍以上,節約成本50%,提高水稻單產20%以上。
近年來,由于自然災害頻發、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良種良法科學種植推廣不力、過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原因,影響到我國糧食產量的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也遭到破壞。“五良易”傻瓜栽培新技術把種子、生物固氮菌肥、生物殺蟲劑、殺菌劑固為一體強制施用,強化栽培,既提高了產量又保證了糧食綠色環保質量。
農業發展新戰略
除了進行良種和種植技術研究以外,劉志彬還將目光投向了我國農業發展的戰略思路層面。他認為應該把“知本農業”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目標。
劉志彬認為,“知本農業”是以知識和資本為基礎的農業,是知識農業和資本農業相結合的一種農業形態。中國農業發展的傳統戰略已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只有把“知識農業”和“資本農業”綜合,構成整體的“知本農業”戰略,才是中國農業未來發展的新戰略思路。
“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但是,農業現代化本身是一個過程,問題在于‘化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農業現代化了。目前,還沒有一套國際國內公認的農業現代化標準。因此,不宜將農業現代化作為‘知本農業的戰略目標,而應將全面提升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確定為‘知本農業 的戰略目標。”劉志彬向記者闡述了他對于“知本農業”戰略目標的定位。
他還認為,“知識農業”與“資本農業”的結合,應有不同的層次和方式。在國家層面上,應大力推進農業知識創新并探索以農業資本化為核心的土地經營制度創新,并在資本市場上向農業傾斜;在行業和地區層面上,應結合實際情況,大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區,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現代農業企業,尤其是農業上市公司和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企業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和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則應成為“知本農業”戰略的實施基礎。
劉志彬表示,“知本農業”戰略實施是一項社會經濟系統工程,其相關主體除農業企業外,還包括農業科研機構、地方政府、環境保護機構、農民及其組織等,其實施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并且必須構成一個整體,方能發揮其作用,以實現提升中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目標。
目前,被科技部批準為“第一批國家星火計劃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的科農種業,已發展成為擁有規模居全國之首的規范化科研、核心原種生產基地33公頃,良種生產基地2000公頃的現代高科技企業。公司采用自己的發明專利技術“多胚孿生育種的方法”、“溫水囤灌法”和“三維立體強化栽培法”,培育出碩果累累的超級優質雜交水稻。示范網絡遍布全國從南方三亞到北方鶴崗水稻區的19個省480多個縣、34000多個鄉鎮及越南、緬甸、印度、孟加拉國、柬埔寨、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深受廣大農戶的青睞和好評。
劉志彬從事農業科研與推廣40余年來,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四項、實用專利多項。用自己的發明專利“多胚孿生育種的方法”等新資源、新技術育成超級優質水稻新品種多個,單季畝產達到1359.3千克,一舉打破了中國和世界水稻單產的新紀錄,質量分別達到國家優質稻米一、二、三級標準。曾多次獲得四川省“稻香杯”金獎和中國“優質稻米”金獎。
2004年12月,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國內有關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科農公司“雜交水稻三圍立體強化栽培技術研究”成果進行鑒定,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劉志彬也因此被國內外水稻界尊稱為“中國育種、制種、栽培三大發明家”、“中國超級水稻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