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 華 高新康
(兵團統計局,新疆烏魯木齊830002)
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2012年兵團黨委召開了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會議,對兵團農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本文試圖探討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加快兵團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與對策選擇。
兵團自1954年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在戈壁荒漠上建成綠洲生態經濟網絡。改革開放以來,兵團通過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工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升,1978年兵團三次產業的比值為47:31:22,2010年為36:34:30,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兵團目前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在農業變革過程中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以適應農業生產力變革的要求。
根據兵團種植業發展的重點行業,種植業產值可劃分為糧油甜、棉花、水果、蔬菜、其他五類,2001年至2010年間,一類作物即糧食、油料和甜菜作物的產值比重由20%變化為14%,呈“U”型減少。棉花的產值比重在2007年以前不斷上升,后三年逐年回落到57%,呈“鐘”型變化。水果和蔬菜的產值比重明顯上升,分別增加了9.4和4.1個百分點,兵團種植業呈現出“穩糧、優棉、增果蔬”的結構優化方向。
2001年以來,兵團畜牧業的內部結構變化明顯,奶牛和肉牛養殖業蓬勃發展,兵團存欄牛36.84萬頭,是2000年的1.8倍,其中奶牛19.91萬頭,占存欄牛的54.0%,奶產品和牛的產值比重提高8.2和4.2個百分點。傳統的肉羊養殖業下降6.2個百分點,豬和家禽的養殖業比重也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07年以來生豬養殖業發展迅速,已成為養殖業產值比重最高的畜種,2010年兵團生豬存欄達到155.42萬頭,占牲畜總存欄的比例提高到24.9%,成為畜牧業發展新的增長點。
兵團團場按區域和資源稟賦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天山北坡經濟帶墾區(東起哈密西至伊寧的天山北坡經濟帶各墾區)、南疆墾區、邊境墾區。從土地資源狀況比較,2010年天山北坡經濟帶墾區耕地占可利用農業用地的56.5%,適合大力發展種植業;南疆墾區園地占可利用農業用地的41.5%,園藝業發展應成為該墾區農業發展的重點;邊境墾區草地比重達到57.1%,發展畜牧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新世紀的十年來各墾區充分利用資源稟賦的優勢發展農業經濟,天山北坡經濟帶墾區的棉花和蔬菜成為種植業的主要經濟增長點,種植業和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7.0%和15.6%;南疆墾區棉花和園藝業成為種植業的主要支撐,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5.1%,牧業產值比重僅為7.6%,畜牧業仍是南疆墾區農業發展的短腿;糧食和棉花是邊境墾區種植業的主要推動力,種植業和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72.2%和19.9%,畜牧業已成為邊境墾區農業發展的重點。從三大墾區農業結構優化的方向看,草場資源的匱乏制約了農區畜牧業的發展,畜牧業仍然是各墾區發展的短腿。
天山北坡經濟帶墾區棉花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2001年的66.0%壓縮至2010年的54.6%,棉花優勢產區種植規模保持穩定,次宜棉區逐步退出棉花生產,園藝業快速發展,果園面積十年增長1.8倍,其中葡萄成為園藝業發展的重點,葡萄占果園面積的比重由2001年的62.0%提高至2010年的70.7%,紅棗的面積也有明顯增加,占果園面積的比重由7.1%提高至16.9%,而傳統蘋果、梨、杏的種植規模比較穩定。
十年來南疆墾區棉花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由2001年的65.4%壓縮至2010年的56.5%,棉花“一花獨放”的格局被打破,風險棉區退出生產,糧食生產總體保持穩定,小茴香、打瓜等特色作物種植比例穩步提高近10個百分點。水果獲得迅猛發展,2010年水果面積是十年前的5.0倍,梨占果園面積的比重由2001年的66.3%減為2010年的14.2%,紅棗的比重由4.9%提高到76.0%,紅棗已成為南疆墾區園藝業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邊境墾區穩定糧棉油甜傳統作物生產,以提高產品品質為目標提高傳統作物的種植水平,積極發展特色經濟作物種植,蔬菜、打瓜和苜蓿占總播種面積的比重分別提高了1.3、5.1和1.2個百分點,工業用番茄和工業用辣椒占蔬菜面積的比重分別為39.5%和26.6%。園藝業獲得長足發展,果園面積十年間增長1.62倍,蘋果和葡萄仍是園藝業的主要種植品種,但是紅棗種植比重快速提高16.2個百分點,成為邊境墾區園藝業發展的新動力。

圖1 種植業內部結構變化
縱觀三類墾區十年來畜牧業的的結構變化,其差異表現在:天山北坡經濟帶墾區的家禽比重下降,奶牛和生豬養殖已成為畜牧業最有活力的支點,兩者占牧業產值的比重超過六成;南疆墾區的生豬已成牧業的新經濟增長點,但是豬、羊仍是牧業養殖的重點畜種,兩者占牧業產值的比重達到71%,以羊為主的單一養殖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邊境墾區改變畜種多而雜的局面,穩定豬、羊養殖,依托天然草場資源相對豐富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奶牛、肉牛和家禽養殖,肉牛養殖占牧業產值的比重達到14.1%,豬、羊養殖占牧業產值的比重達到61.2%,養殖集約化和規模化水平穩步提高。

圖2 畜牧業內部結構變化
農業現代化是世界農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是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重要變革。農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推動經濟增長,農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有什么關系?Granger因果檢驗法可以用來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現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法研究兵團兩者的關系。
3.1.1 相關指標的選取說明
本文采用林牧漁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例,即農業結構調整值(S)來表述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計算公式為:
農業結構調整率(S)=(林牧漁業總產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0%(1)
逐年累計值=∑(本期產業結構調整率-上期產業結構調整率)(2)
農業經濟增長(I)。本文采用1990~2010年消除價格因素后的農業增加值來度量。
3.1.2 單位根檢驗單位根(ADF)檢驗法的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表1的結果可以看出,農業經濟增長LNI和農業結構變動率LNS序列均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一階差分后均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序列LNI和LNS均為一階單整序列。
3.1.3 協整關系檢驗
根據協整理論,具有協整關系的兩個變量之間必然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的前提條件是變量之間具有協整關系,故本文采用EG二階段分析法對LS與LNI之間的協整性作進一步的分析,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殘差e的ADF檢驗
由表2的結果可知殘差e為平穩序列,也就是說序列LS與LNI之間具有協整關系,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業結構調整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關系,即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助于經濟的增長。
3.1.4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以上已經驗證LS與LNI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利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法分析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對LS與LNI進行分析因果關系分析,相關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對兵團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可得到如下結論:兵團的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業經濟增長之間具有一定協整關系,農業結構調整的變化會引起經濟增長的變化,而經濟增長的變化卻不會引起農業結構調整的變化。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初期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種植業比重下降的速度緩慢,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農牧產品品種結構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不能產生高效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業結構還需進一步調整。調整關聯程度較高的產業能對農業經濟增長產生更為直接的效果,故需進一步研究農、林、牧、漁各業與農業經濟增長的關聯程度。
農業是一個較為復雜又信息不完全的系統,本文將灰色關聯度分析運用于農業結構變動分析,試圖找出影響農林牧漁總產值、種植業和畜牧業的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為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提供一定的參考。
3.2.1 農業內部各部門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的關聯效應分析
以1990~2009年的農林牧漁總產值數據列為參考數列,以同期的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總產值數據列為比較數列,通過均值化計算絕對差、關聯系數,最后得出灰色關聯度,進而分析各農業部門對農林牧漁總產值的影響程度。如表4所示:

表4 1990~2009年兵團農業內部各部門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的灰色關聯分析
兵團農、林、牧、漁業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的灰色關聯度大小順序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對兵團農林牧漁總產值影響最大的是種植業產值,其次是畜牧業產值。其中種植業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的關聯度最高,種植業對兵團農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次是牧業與農林牧漁總產值的關聯度較高、影響略大些,1990年以來,兵團畜牧業快速發展,畜牧業產值快速增長。林業、漁業關聯度較小與其產值絕對值較小有關,所以對農林牧漁總產值的作用不明顯。
3.2.2 種植業產值與主要作物產值的灰色關聯分析
以1990~2009年的種植業產值作為參考數列,選取相應的糧食作物、油料、棉花、甜菜、蔬菜和瓜果產值作為比較數列,計算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1990~2009年兵團種植業內部農作物產值的灰色關聯分析
各主要農作物的關聯度的大小排序為:棉花>蔬菜>瓜果>油料>糧食作物>甜菜。其中,棉花對種植業產值的關聯度為0.8371,棉花及其相關產業在兵團種植業中占據核心地位。蔬菜和瓜果對種植業產值的關聯度分別為第二和第三位,以工業用番茄和工業用辣椒為代表的蔬菜和以葡萄、紅棗為代表的瓜果業蓬勃發展,在種植業經濟中的地位逐年提高。油料、糧食作物、甜菜的關聯度為第四、五、六位,其對種植業產值有一定的影響,但對種植業的貢獻作用不明顯。
3.2.3 畜牧業內部的灰色關聯分析
以1990~2009年的畜牧業產值作為參考數列,選取相應的肉類、羊毛、牛奶和禽蛋產量作為比較數列,計算結果如下表6所示:

表6 1990~2009年兵團畜牧業主要畜產品的灰色關聯分析
由關聯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畜牧業中主要畜產品的關聯度大小順序為:肉類>牛奶>禽蛋>羊毛。畜牧業中,肉類產量對牧業產值灰關聯度最高,其對牧業產值的貢獻最大;兵團畜牧業中主要以豬、牛、羊的牲畜飼養為主,禽畜存養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畜禽產品產量的增加,進而促進了牧業產值的增加。牛奶產量的灰關聯度居第二位,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以乳業為重點的養牛業已成為畜牧業新的增長點。禽蛋產量與羊毛產量與牧業產值的關聯度不高,對牧業產值貢獻不大,畜產品產品品質還需提升。
農業現代化是指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兵團現處于農業現代化水平綜合得分為0.46分,處于發展的初期,距離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0.7的得分仍有一定差距。在以農業現代化為目標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兵團農業結構調整必須與市場接軌,結構調整不是單一的調整作物種養結構,而是要提高農業的產前、前中和產后服務,提高兵團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在加強兵團對農業支持保護的同時,更加要注重發揮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探索兵團特殊體制與市場機制有效接軌途徑,探索既適合兵團體制機制特點,又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模式。
家庭經營的實質是農戶擁有生產的主動權。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過程中,要合理切分團場、職工責權利的蛋榚,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鼓勵農工加入合作社,農工自主決定其生產經營,團場只能合理引導而不是強行規定職工的生產經營權。團場做為第三者應該妥善處理好企業與職工的利益關系,而不是與職工或者企業爭搶利潤蛋榚。
要將農業置身于三次產業鏈條中,兼顧團場、企業和職工利益,以棉、果、種、乳、肉制品加工、農機裝備制造、機收、農資等八大現代農業產業集團為重點,農業結構調整方向要與農業產業化方向相同,以需求定加工,以加工定生產,引導職工為加工而種,為加工而養。
兵團在實現“三化同步”的過程中,要強化耕地保護責任機制,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團場的所有耕地均不得自行改變用途和性質,從嚴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兵團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現代化涉及農業的物質裝備、科技、結構、經營管理、社會化服務、職工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等七個方面,其中農業結構偏重種植業的格局是影響兵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一個關鍵因素,從世界上已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的農業結構分析,畜牧業比重幾乎都超過了50%,全國也達到了33%,而兵團僅有15%。各墾區農業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稟賦的客觀差異決定了農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必須因地制宜,根據資源稟賦、區位特點和比較優勢,科學確定不同墾區農業發展重點,努力提升畜牧業發展的步伐,才能盡早實現兵團農業現代化。
天山北坡經濟帶墾區要穩定棉花優勢基地生產,穩步提高棉花生產集約化水平。葡萄產業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完善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設施,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推動生豬和奶牛規模化和專業化養殖,理順與完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的合作機制,率先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打造兵團現代農業先行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目標。
南疆墾區農業結構調整要堅持以水定地,以水定產業,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發展優勢棉花基地,以效益為中心,普及良種、多元發展、突出特色、創立品牌、提高效益,建立紅棗、香梨、核桃、巴旦杏為主的優質特色林果基地,避免單一品種的發展模式,積極發展飼草料種植,推動優質奶牛和肉牛肉羊養殖基地生產,率先實現農業棉、果、畜“三足鼎立”的格局。
邊境墾區農業結構調整要實行政策傾斜,國家及兵團的各項農業補貼政策要實行邊境墾區優先,保證兵團糧食安全。在鞏固糧、油、糖等傳統作物種植優勢的基礎上,提高糧食加工轉化能力,擴大香料、打瓜籽、中草藥等特色作物種植規模,加快打瓜、紅花、枸杞等特色產業基地、雜交制種基地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加快形成規模生產經營,爭創名牌產品,穩定占領疆內外市場,提高邊境墾區自我發展能力,更好發揮戍邊維穩作用。
[1] 尹成杰.關于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思考[J] .農業經濟問題,2008.3,(9):68-74.
[2] 韓俊等.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政策框架與基本思路[J] .改革,2010.2.
[3] 郭金龍,張許穎.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作用分析[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8(6)
[4] 韓延春.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J] .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8):41-45.
[5] 農四師政研室.邊境團場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問題研究[J] .兵團經濟研究,2010.1.
[6] 張華建.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與農民增收[J] .安徽農學通報,2008(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