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華俊,白少鋒
(鎮江供電公司,江蘇省鎮江市 212000)
110 kV隆高898線于2009年11月26日投運。該線路自2010年2月以來,多次在雷雨天氣跳閘,后來幾乎達到“打雷就跳”的程度,對用戶用電造成嚴重影響。本文針對隆高線多次跳閘故障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解決方案。
110 kV隆高898線線路長度為13.024 km,其中電纜長度為0.614 km,1~22號塔段為新建線路,22~41號塔段為退役改造的220 kV諫泰Ⅰ、Ⅱ線。其中跨越長江段利用原220 kV諫泰Ⅰ、Ⅱ線跨江塔,跨江段全長2.338 km,其中江面主跨1.288 km,兩側跨江塔高106 m[1],到高橋后利用原110 kV石港Ⅱ線高橋變支線線路接入高橋變,接線方式見圖1。

圖1 高橋—紹隆接線圖Fig.1 Connection of Gaoqiao—Shaolong
隆高線長江大跨段線路相位分布見圖2,隆高線C相位于線路左側上相。大跨煙筒塔始建于20世紀50年代,建成初期為單回路線路,上面2根頂線為避雷線。1988年將上面2根也作為導線,變成雙回路運行,這樣就造成大跨越段無避雷線的運行方式。為保證線路的安全運行,于1989年從日本日立公司專門定制了2組氧化鋅避雷器,并在避雷器上串聯了0.55 m的保護間隙[2-3],作為跨江段上面2相導線的防雷保護措施。該保護方式在線路作為220 kV諫泰Ⅰ、Ⅱ線運行及后來作為110 kV隆高898線降壓運行初期,均運行正常,未發生異常的雷擊跳閘。

圖2 長江大跨越塔相位分布Fig.2 Phase distribution of crossing tower over the Yangtze River
110 kV隆高線具體跳閘記錄見表1。

表1 110 kV隆高線故障跳閘情況Tab.1 Situation of fault tripping in 110 kV Longgao Transmission Line
在2010年2月9日110 kV隆高898線第1次發生雷擊跳閘后,運行單位立即安排線路巡視,查找故障點。根據故障測距結果計算,故障點應在35號塔即大跨北煙筒塔附近(見圖3)。但是因普遍認為線路35~41號塔段為原220 kV線路,絕緣水平應大大高于110 kV線路,所以在地面巡視25~41號塔段部分無結果后,巡視的重點放在了41號塔之后,即110 kV線路部分,但是都未查出結果。
在2010年8月4日線路發生連續2次跳閘后,安排了對江北段所有桿塔進行登桿檢查。經過查找,在35號塔大跨北煙筒塔上發現C相避雷器保護間隙上有多處比較新的放電點(見圖4),且該相避雷器的放電計數器已經嚴重損壞(見圖5)。在線路其他地方未發現放電點。



由表1中可以看出,所有跳閘故障測距都十分接近,故障相都為C相,故障特征基本相同,初步分析故障點應該在同一位置。
根據線路登桿檢查結果來看,雷電流應該是在大跨C相避雷器處釋放入地,在正常情況下由于此處安裝了避雷器,可以保證線路正常運行,不會導致跳閘[4]。但是根據故障保護動作情況看(零序I段,距離I段),線路發生了單相接地,故障點在大跨C相避雷器上可能性較大,具體分析如下。
避雷器串聯保護間隙的模型見圖6,雷擊時恢復電壓[5]為

式中:U為恢復電壓,Ug為保護間隙電壓,Ur為避雷器上的電壓。
C相導線遭受雷擊后,當雷電波到達避雷器處,首先保護間隙g擊穿,避雷器動作,雷電流被泄入大地,隨之工頻短路電流(即工頻續流)要通過間隙和避雷器。在正常情況下,此時避雷器的電阻r迅速增大,避雷器上的電壓Ur也迅速增大,使得U>UN(系統相電壓),間隙電弧熄滅,工頻續流未能通過,系統恢復正常,不會跳閘[5]。但是因為該避雷器已經運行長達20年,且因桿塔較高(全高106 m),又無避雷線,本身易遭受雷電直擊。避雷器多年來在惡劣條件下運行,且長期以來未進行任何試驗,電氣特性已經發生變化,其內部的部分閥片可能受潮損壞[6-7],導致線路單相接地跳閘;但在跳閘之后,工頻續流被強行截斷,保護間隙內的電弧熄滅,而0.55 m的保護間隙和避雷器電阻又能夠維持110 kV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線路又重合成功。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線路在避雷器的保護下總是“打雷就跳”,但是又總是“重合成功”。

圖6 避雷器串聯保護間隙模型Fig.6 Model of series protective gap of C-phase arrester
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現場情況,跳閘故障點應該就在35號大跨北煙筒塔C相避雷器上。
根據線路的故障原因分析,跳閘可能是因為避雷器損壞造成的,既然大跨段線路現在作為110 kV線路在運行,那么直接更換1個常用的110 kV或220 kV避雷器是否可行需要研究。
經查閱資料,考慮到特殊的使用條件(桿塔高度高,無避雷線),容易遭受直擊雷,該組避雷器可通過專門從日本定制,型號為 ZLA-X25C,額定電壓為240 kV,標稱放電電流為20 kA;其能量吸收能力為24 kJ/kV,總能量吸收能力為5760 kJ,相當于115 kA的雷直擊于避雷器附近的導線上,向避雷器所釋放的能量[1]。而依照我國電力行業技術標準 DL/T-804—2002中避雷器線路試驗放電參數的規定[8](見表2),根據表中數據可知常用的110 kV及220 kV避雷器的放電標稱電流只能達到5~10 kA,遠遠不能滿足大跨越的保護要求。

表2 避雷器線路試驗放電參數Tab.2 Discharge parameters in line test of arrester
如定做一套符合要求的避雷器,則需要較長的時間,隆高線作為高橋變的主供電源,在“迎峰度夏”期間頻繁跳閘,對用戶的供電可靠性造成極大影響,是需盡快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經過實地勘察后,決定采用調整線路接線的方法來解決雷擊跳閘問題。
經調查了解,該紹隆—高橋雙回線路建設初期的規劃是:一回作為紹隆—高橋(隆高898線)送電線路,另一回在高橋變門口與現有李典—高橋線路(李沙7A2線)搭接形成李沙線紹隆支線。李沙7A2紹隆支線(見圖2中4、5、6相,即大跨段下面3根導線)現暫未投運。
根據以上情況,并結合圖1的線路接線現狀,設計調整方案如下:將110 kV隆高898線在跨越塔上調整至圖2中第4、5、6相,將圖2中第1、2相在大跨上接地,恢復頂線的避雷線作用。具體的線路調整方案如圖7:在898線41號分支塔上將隆高898線與李沙線紹隆變支線換位,使大跨段運行線路利用原李沙7A2線紹隆變支線線路(即大跨段下面3根導線),并將頂上2根導線在大跨段上接地作為避雷線使用,然后在紹隆變將7A2間隔與898間隔調換并調整相序,高橋變間隔不需調整。

圖7 系統調整后接線圖Fig.7 Adjusted wiring diagram
制定出調整方案后,在2010年9月8日完成了線路調整工作,線路調整后已經過2年夏季雷暴天氣考驗,而線路一直運行正常,沒有再發生雷擊跳閘事故。
通過以上對線路故障處理情況的介紹可以看出,輸電線路架設避雷線是較為可靠的防雷保護方式,避雷器雖然作為線路防雷保護的另外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因其本身的質量及壽命老化等問題,有時反而成為線路運行的“薄弱點”。在今后的線路運行工作中,應加強對線路避雷器的管理,建立定期試驗制度,及時檢測避雷器的泄漏電流、持續電流和絕緣電阻等電氣參數[9-10],對試驗異常的避雷器進行及時更換,以保證線路的安全穩定運行。
[1]王敏.220 kV諫泰線跨江段的防雷措施與運行效果[J].中國電力,2003,36(12):66-69.
[2]岳建民.220 kV諫泰輸電線長江大跨越段無避雷線的防雷方式[J].雷電與靜電,1989,4(4):6-13.
[3]王敏.220 kV諫泰線跨江塔絕緣子串保護間隙的試驗研究[J].江蘇電力,1984(3):23-28.
[4]彭向陽,周華敏.線路避雷器在輸電線路防雷中的應用[J].電力建設,2010,31(1):64-67.
[5]楊保初,劉曉波,戴玉松.高電壓技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65-66.
[6]楊茂輝,譚建敏.線路避雷器在線路防雷上的應用效果[J].廣東電力,2003,16(4):53-55.
[7]俞震華.氧化鋅避雷器故障分析及性能判斷方法[J].電力建設,2010,31(11):89-93.
[8]DL/T 804—2002交流電力系統金屬氧化物避雷器使用導則[S].
[9]張進.氧化鋅避雷器的運行與維護[J].中國設備工程,2009(12):58-59.
[10]肖國斌.應用線路避雷器提高交流輸電線路耐雷水平[J].電力建設,2003,24(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