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 王 義
新賓滿族自治縣紅廟子鄉黨委積極開展“黨建扶貧”、“牽手活動”等主題活動,不斷創新載體,探索黨建工作新思路,促進了紅廟子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先后獲得全國扶貧開發先進集體、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鄉、遼寧省文明村鎮等榮譽稱號。
紅廟子鄉黨委把“學習提高上領先一步、科學發展上高人一籌、工作節奏上快人一拍、團結協作上步調一致、自身建設上正氣一身”作為提升執政能力建設的準則,切實做到了“三個體現”: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體現創造性。提出了“和諧、穩定、發展、干凈”的工作目標。二是堅持民主集中制,體現原則性。堅持重大問題集體研究決定,確保了決策的預見性、科學性和準確性。三是提高班子戰斗力,體現實效性。建立并落實領導班子成員包村、黨委主要領導包片等制度,使每個領導班子成員人人有責任,個個有壓力。使黨委班子真正成為組織、領導、推進全鄉三個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
紅廟子鄉黨委緊扣發展、富民的主題,重點加強了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調整了村黨組織設置形式,在產業鏈上建立7個產業黨小組,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開展黨群共富活動。在年輕干部中開展“三個一” (一次志向確定、一項兼職鍛煉、一個拜師學藝) 活動。建立機關定期學習培訓、機關干部績效考核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有效激發了機關干部想干事、干成事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堅持“誰能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就用誰,誰能把農村經濟搞上去就選誰,誰能搞好一個村面貌就推誰”的用人機制,大膽選拔一批懂經營、會管理、致富能力強的能人進入村干部隊伍。全鄉16名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均有致富產業,53名村“兩委”成員中具有“雙帶”能力的占85%。深入開展“三向培養”工程,通過政治上培養、政策上傾斜、項目上引導、技術上培訓、資金上支持、運作上監督等有效做法,保證了“三向培養”對象健康發展。目前,98名“三向培養”對象中,已有56名達到了培養目標,9名進入村“兩委”班子,在率先發展中起到了“領路人”的作用。
幾年來,紅廟子鄉黨委充分發揮農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堅持“一切圍繞產業化,一切服務產業化”的原則,探索出一條富民強鄉的新路子。

一是理清思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鄉黨委結合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依托良好的香菇產業基礎,打造“東北香菇第一鄉”的奮斗目標。同時,堅持“近抓菇、快養雞、長抓林、富務工”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了以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以肉雞為主的畜牧產業,以林下參、細辛、五味子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和以勞務輸出為主的勞務經濟產業四大主導產業。通過典型引路、實驗示范、推廣提高、政策扶持等辦法,充分調動農民發展主導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加快土地流轉,促進產業規模化經營。為了促進農民將產業做大做強,鄉黨委積極加快土地流轉,實施土地集約經營,引導農民將分戶經營的土地向大戶流轉。通過采取政策補貼、項目推動、成立合作經濟組織等形式,鼓勵農戶有償轉讓土地,實行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生產,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全鄉流轉土地面積2.6萬畝,全部實現了機械化作業,解放勞動力4000多人。
三是探索黨建扶貧互助新模式,解決產業發展難題。紅廟子鄉黨委建立了“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機制,把黨建工作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整合資源,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黨建扶貧互助合作社,制定了《紅廟子鄉黨建扶貧工作實施方案》,依托扶貧互助合作社開展黨建扶貧活動。入社農戶可以享受合作社的政策、資金、技術、信息和項目支持,解決了農民發展產業缺資金、短技術、難銷售的難題,實現黨群共富。目前,全鄉產業戶已占到了全鄉總戶數的80%。合作社的資金也由最初的240萬元,發展壯大到560萬元,累計為社員提供互助資金1320萬元。
結合創先爭優活動,鄉黨委開展了以“黨組織牽黨員的手、鄉村干部牽無產業黨員的手、產業黨員牽無產業群眾的手”為主要內容的“牽手活動”。兩年來,鄉村干部同61名無產業黨員結成幫扶對子,通過建立短信平臺為黨員和群眾發送科技信息、市場信息4200條;為無產業黨員發放補助金2.7萬元,幫助46名無產業黨員發展香菇15棚,種植萬壽菊210畝,種植中藥材300畝。目前,全鄉有百棚以上香菇小區7個,棚菇3500棚;肉雞養殖戶256戶,年出欄肉雞400萬只;林下參1.8萬畝,其他中藥材2400畝;外出勞務1864人……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突破1萬元。
紅廟子鄉黨委在抓好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十分注重社會事業協調進步,千方百計為民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事業建設力度,使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