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官一身輕,這曾是蘇東坡的感慨。與古代官員告老還鄉不同,而今的官員卸任后,在保重身體的前提下,很多仍會對社會公共事務發揮余熱。對很多退休高官來說,退休后的生活模式也大不相同。有人選擇著書立說,有人到高校等機構繼續發揮余熱,也有人過起田園躬耕生活……
近年來,部分退休政要開始著書回憶個人經歷。黨和國家前領導人李鵬、李瑞環、李嵐清等都在退休后出版了個人著作。在部分著作中,一些當政時的思考及若干重大事件的原貌被還原出來,一些重大決策內幕也被披露。這一現象被人們概括為“政治透明度在逐步提高,開啟中國退休高官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他們的著述也為觀察中國政治、社會提供了必要的參照系。
從2003年到2006年,李鵬出版了《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起步到發展——李鵬核電日記》、《電力要先行——李鵬電力日記》、《立法與監督——李鵬人大日記》等4部日記體回憶著作。其中《眾志繪宏圖——李鵬三峽日記》被認為是中國總理的第一本專題性回憶錄。
據報道,從上世紀初開始提出三峽工程設想,到三峽水電站第一批水輪發電機組發電,歷經了漫長的85年。李鵬1983年6月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后,兼任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參與了對三峽工程重大問題的決策和組織工作,并且在1982年至2002年間15次考察三峽。在20多年的時間里,他親筆記錄了這段歷史。
李瑞環退休后最令公眾關注的事情之一也是出了一本書,書名為《學哲學用哲學》。這本書收錄了李瑞環1981年以來在天津和中央工作期間的有關文章和講話,記錄了李瑞環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會。
李嵐清從2003年初后開始了退休生活。據公開報道看,他寫了兩本書,一本是《李嵐清教育訪談》,回憶任職時的經歷;另一本是《李嵐清音樂筆談》,做音樂知識的普及。
在西方,寫回憶錄是卸任高官最快捷的賺錢方式,他們一旦卸任即面臨再就業問題,因此往往前腳退下政壇,后腳就走進出版社。而李鵬和李瑞環、李嵐清等黨和國家前領導人,都不約而同地將稿費捐出來,例如,李鵬就一次性將300萬元捐給了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
對于其中的一些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楊炳章認為,其作者以“無官之人評述重大社會政治事件”,不僅將時代的“高層政治決策”透明化,更以自我個性語言讓群眾看到他們的生活和情感,體現了自我的個性化,“它是一種非政治訴求,帶有明顯的‘自我述職’色彩的這么一種傳記”。

在退休的副省部級以上高級干部中,有不少人退休后身體、精力還相當不錯,他們往往到各種社會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繼續發揮余熱。也有不少官員選擇拿起教鞭,執教高校。
2005年11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建院50周年之際,剛剛卸任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走馬上任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這使得京城三大名校清華、北大和人大新聞學院的院長在級別上都上升到“部級”,成“三足鼎立”之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2年4月一經成立,即聘請人民日報社前總編輯范敬宜為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聘請了人民日報社前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六屆主席邵華澤做院長。2003年,復旦大學也曾迎來一位曾在中國官員行列中知名度名列前茅的人物——龍永圖,出任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和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近年來,一些中國高級官員退休后,選擇進入高校或擔任兼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將此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國家一些部委和部屬高校聯合辦學,部分官員開始出任兼職教授。另外,這種選擇正逐漸成為一種趨勢——前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卸任后,出任外交學院院長;前財政部副部長金立群退休后,成為河南大學客座教授并同時出任博士生導師……越來越多的官員離開了老一輩領導干部從一線退往各種社會組織或協會等的傳統路徑,有分析人士認為,這開創了官員淡出政壇的“第三條道路”。
在我國,一個人年老退休后解甲歸田、告老還鄉的事時有發生,而不少退休的高官中,也有人鐘情于這種“躬耕之樂”,曾先后擔任湖南省委書記、江西省委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毛致用以及曾任湖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的劉榮禮都是其中的代表。
毛致用在2003年3月卸去職務后與老伴一起回到家鄉湖南省岳陽縣西沖村種地、養雞。在毛致用的幫助下,西沖村從一個落后窮村轉變為“岳陽第一村”。
一直以來,毛致用對自己安居鄉野都充滿信心,老人說要一直在西沖安居。老伴易銀秋介紹,毛致用不僅打算自己在農村安養天年,還早已給幾個兒女說好,將來退休了也一樣回到西沖。
曾任湖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等職務的劉榮禮退休后,也選擇了一種別樣的晚年生活——他在咸寧一個鄉村自費辦起了農業試驗園,當起了農民。
據說,劉榮禮過去的一位老部下有次到咸寧去看望他,見他冒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在田畈里勞作,很是詫異,勸他別這么賣力。他卻笑著說:“我是苦中有樂呀。”并且還寫了一首打油詩:“時人笑我不享貴,六十五歲與田會。逍遙野外無拘束,清風日月隨我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