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海燕

多年來,沈陽市和平區樹立“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工作目標,堅持以基層黨建工作引領社會管理創新,努力實現基層黨建和社會管理的良性互動、融合并進。特別是去年以來,和平區委、區政府依托協同指揮平臺成立了“出門就上班民生110”便民呼叫服務中心,并在指揮中心成立了黨組織,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使“出門就上班民生110”工作成為創新社會管理、服務改善民生的務實舉措。
一是搭建民生服務平臺。和平區委、區政府積極部署“出門就上班民生110”的工作,制定了“出門就上班民生110”工作方案,成立“出門就上班民生110”便民呼叫服務中心,設立了呼叫派遣、督察督辦、紀檢監察、代整治等8個工作組,8名區管副處級領導任各組組長,各小組之間責任相互連帶,實行組長“首接負責制”,一辦到底、一督到底。全區各部門、各街道、基層所、社區分別成立了協同指揮分中心,建立了“四級聯動”工作機制,形成了分級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延伸社會管理職能。利用已有的協同運轉平臺,在全省率先推出“出門就上班民生110”—“96127有事別客氣”免費呼叫服務熱線,平臺建立以來,做到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難事不出和平,讓百姓不出家門便可得到“零距離”服務。目前,96127已將原來“出門就上班”受理的12大類、178小類內容,擴展至涉及環境保護、消防安全、消費爭議、醫療服務等35大類337小類,涵蓋近千項內容,明確責任主體,處置標準時限,進一步細化民生服務內容,實現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全覆蓋。
三是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在全區社區廣泛開展“出門就上班民生110”社區巡演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出門就上班民生110”工作。定期舉辦“出門就上班民生110”開放日,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黨外人士、市民代表等走進中心,了解監督中心工作,進一步提高“出門就上班民生110”工作的社會認知度。
創新機制體制,破解城市社會管理難題
一是建立“四所進街”機制。按照“屬地管理,重心下移,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原則,將管理權限充分下放給各街道,城管局的環衛所、行政執法分局的勤務中隊、房產局的房產維修所、公安分局的公安派出所都交由街道管理,并將相關經費劃撥給各街道,將“四所”所長的任免建議權交給各街道,實現“責權利”相統一,有效解決城市管理體制不順問題。
二是深入推進“代整治”工作機制。按照“先處理、后協調、再規范”以及“重心下移,屬地管理”工作原則,和平區出臺《街道“代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將5000元以下的“代整治”案件審批權限下放到街道辦事處,明確組織領導、工作運行、管理辦法、考核獎懲等各項內容,提高審批速度,簡化工作程序。權限下放后,實現小額“代整治”案件即時申報、審批、解決、結算的工作目標,社區、街道及專業施工隊伍的工作積極性有了明顯提升,“代整治”案件上報數量及處置效率均成倍提高。
三是建立健全權威問責機制。出臺了考核考評細則與打分制度,將考核細化到數字城管案件辦理的各個環節,對辦結標準、完成時限、保障措施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首次將紀檢部門納入到硬環境建設與民生工作當中,成立了紀檢監察組,對多次督辦仍未辦結的案件追究責任,形成了干部和工作人員動態管理、常態監督、不在狀態問責的考評問責體系。
一是推行準軍事化管理模式。制定了《2012年和平區數字化城管監督員“形象年”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監督員管理工作的具體目標、完成時限與責任分工。按照準軍事化的管理要求,制定三大條令,即《內務條令》、《工作條令》、《紀律條令》,從監督員服裝配備到日常工作的運行方式、軍事體能訓練等方面都作出明確規定,每半月開展一次軍訓活動,使數字城管隊伍建設步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二是制定科學考評管理標準。根據案件上報、派遣、督辦、考核等各崗位的工作量,科學設定工作飽和法,實行錯時工作法,將重點地區、重點街路的上班時間提前到6:30,晚間延后到21:00,做到365天不間斷巡查,確保重點區域巡查質量。同時,完善考核標準,定期實行競爭上崗、優勝劣汰制度,做到“能者提、庸者辭、功者獎、錯者罰”,切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辦事,為監督員提供了“靠本事吃飯”的公平競爭環境。
三是開通“出門就上班民生110”便民服務快車。在全區重點公共場所進行全天候巡查,做到招手即停、即停即辦,隨時受理環境、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