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憑五位年輕女工程師刻苦攻關,實現了我國大型空分壓縮機組國產化零的突破。綻放在沈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技術前沿的“五朵金花”盡顯科技人才的魅力。
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萬名海外人才來遼創業,連續12年舉辦的中國海外學子創業周已經成為國內有較大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的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平臺。
如今,全省人才總量達到460萬人,比黨的十七大召開前人才總量增長25%。
透過這滿目的欣喜與變化,我們不難發現:黨的十七大以來,尤其是在省委提出以人才優先戰略支撐遼寧全面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以來,全省呈現出各類人才競相發展、創新智慧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在科學人才觀指引下,我省進入了從人力資源大省向人才強省邁進的新階段。
2010年5月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省在全國率先頒布《2010—2020年遼寧省人才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推出10項重大人才政策和13項重大人才工程。
同年7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人才工作會議,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省長陳政高對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作出全面部署。隨后,全省各市縣紛紛行動,相繼召開專題會議170多次,制定重大人才政策180多項,啟動重點人才項目860多個。目前,14個市和60%以上縣區制定實施了人才發展規劃,覆蓋全省、上下聯動、左右協調的人才規劃體系已然形成。
與此同時,以沈陽、撫順、盤錦3市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試點為牽動,我省積極探索完善人才工作目標責任制指標體系、運行機制、保障措施,出臺人才工作考核辦法、量化評比細則36個,構建了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責任體系。在人才強省戰略的指引下,每年都有一大批市廳級領導干部、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走進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和6所高層次人才培訓基地學習領會科學人才觀,人才是遼寧振興的“第一資源”的認識深入人心。
用什么樣的戰略培養造就實現全面振興的各種人才?
從2008年起,我省強力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和突破遼西北三大區域發展戰略,不斷深化區域人才合作開發機制。在人才整體開發框架下,全省分層次推動人才強市、人才強縣戰略向縱深推進。
瞄準三大區域產業布局,推進三大區域人才強市強縣之間人才資源共享、政策銜接、信息互通,組織跨區域人才招聘活動21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75次,培訓各類人才28.6萬人。
跟進全省擴權強縣改革,省里確定鞍山臺安縣、丹東東港市、營口大石橋市作為人才強縣試點地區,積極創新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環境。目前,沈陽、大連、鞍山等市部分縣區率先進入人才強縣第一梯隊。
總體部署、配套政策一一具備,我省又以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為重點,以重大人才工程為牽動,統籌推動各類人才協調發展。“115”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十百千”高端人才引進工程、重點產業“兩高”人才培養工程、縣域經濟發展人才支撐“151”工程、千名優秀企業家培養計劃、青年人才振興計劃等先后啟動,促進了各類人才脫穎而出、競相發展。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控制工程系主任王宏被東北大學柴天佑院士領銜負責的自適應控制項目所吸引,回遼參加智力支持團隊,并入選國家“千人計劃”。
王宏只是我省引進海外人才的一個代表,在他身后,是一道數以千計博士、教授等高層次人才構成的絢麗風景。
我省積極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引才網絡,高質量實施“千人計劃”,引進各類海外高層次人才18000多人,其中126人入選遼寧省“千人計劃”、32人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全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邁入到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人才競爭的新階段,為推動遼寧老工業基地強勁騰飛提供人才支撐。
海外研發團隊引進工程、鳳來雁歸工程、海創工程、遼西北引智工程,“四大工程”匯聚海外英才。
連續12年舉辦的中國海創周,自2009年上升為國家級引才平臺后,引才規模不斷擴大、人才層次不斷提高。3年來,我省相繼舉辦“一展一會一冊”、“一展七會”、“一展一會”等主體活動,共拿出8500多個崗位面向海外招聘人才。每年海創周期間,還同步組織開展了海外學子營口創業行、中國海創周丹東行、海外人才本溪咨詢服務等7個各具特色的引才活動,吸引了68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與各地重點項目對接,簽訂合作意向75項。
依托重點工程和重大攻關項目搭建科技創新示范平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搭建產學研互動平臺;依托國有骨干企業和金融機構搭建產業發展平臺;依托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創新創業基地,四大平臺更是為海外人才提供創新創業沃土。
2008年,留日博士郭方準回國創業。如今,他帶領的大連奇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已經擁有17項國家專利,其中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產品出口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
2011年9月28日,“鴨綠江之友”院士專家聯誼會在丹東掛牌成立,國內外43位知名院士專家為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獻計獻策——黃海稻區院士工作站、中科院國家技術轉移丹東中心先后建成,30多家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相繼設立,產學研相結合的儀器儀表產業基地研發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圍繞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以來,我省先后組織“院士專家沿海行”、“遼西北專家服務團”等活動,選派430多名高級專家、100個科研團隊和100個科技特派團與項目直接對接,6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轉化和運用,創造產值200多億元。
從今年3月起,以在遼51名“兩院”院士、800多名省級優秀專家為主體,組織開展了院士專家智力支持行動,引導人才智力與對遼寧振興具有重大牽動作用的重點產業項目對接,提供科技服務,不斷增強遼寧科學發展競爭力和創新驅動力。
回首過去5年的歷程:
——人才政策上,10個方面126項開放、靈活的人才政策措施出臺實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勵人才創造活力的優越環境逐步形成。
——人才投入上,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省、市兩級政府每年投入18億元,用于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人才激勵保障上,對中央的“千人計劃”專家,各用人單位提供相應配套資金;對省級“千人計劃”專家,省財政拿出4820萬元給予支持……全省普遍實行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聯系專家制度,400多名專家學者受聘擔任政府科技顧問,200名優秀專家被選為省以上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放眼遼寧,人才事業新的征程已經開啟,又一個充滿希望的人才春天正向我們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