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木之長,必固其根。
黨的事業根基在基層、血脈在基層、活力在基層。
省委始終把基層黨建作為強根固本的力量之源,從戰略高度布局謀篇,勇于創新,積極開拓。
2010年7月,省委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縣(市、區)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縣(市、區) 委書記抓基層黨建的工作職責和具體舉措。此舉受到中央領導的好評,并向全國推廣。
2011年6月,在縣(市、區)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座談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珉強調:“要把加強黨的建設同推進科學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圍繞中心任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
今年5月,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就基層黨建工作,一一聽取各市市委書記的述職,并進行民主測評。
省委的高度重視,加上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我省的基層黨建工作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黨的十七大以來,全省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共發展黨員47萬名,平均每年發展黨員9.4萬名;新建“兩新”組織(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19717個;有3000多個社區配備了黨組織專職副書記;年均培訓基層黨組織書記21.2萬人次、培訓黨員326.8萬人次。
書記是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抓黨建首先要調動帶頭人的積極性。
抓好黨建是本職、不抓黨建是失職、抓不好黨建是不稱職。我省以省委文件形式,明確了書記抓基層黨建職責,制訂了落實職責的具體措施和嚴格的考核評價標準。
截至目前,全省14個市、100個縣(市、區)都建立了抓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機制,推行基層黨建工作實行目標化管理,并向鄉鎮(街道) 黨(工) 委和村(社區) 黨組織延伸,形成“三級聯述聯評聯考”制度,切實做到述職述黨建、評議評黨建、考核考黨建、任用干部看黨建,形成了書記抓、抓書記的長效機制。
責任一經明確,各縣(市、區)又著手建立健全了基層黨組織保障機制,確保基層黨建工作有人手、干事有保障、辦公有經費、活動有陣地。
一些地方組織渙散,力量薄弱,怎么辦?
各地通過建立黨建工作聯系點,讓各級領導班子成員擔任黨建指導員,開展駐點指導,使許多渙散的黨組織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1年,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機關和事業單位選派了1113名有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黨員干部到后進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普遍建立“派出單位+第一書記+后進村”捆綁式整改機制。目前,已為后進村引進發展項目1319個,化解村集體負債6927萬元,完成農田水利設施項目855個,修建村路2130.8公里,改擴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520個,為困難黨員、困難群眾送錢物1603萬元。
去年年底以來,全省各級黨政機關和干部廣泛開展了“三學三送三促進”活動,35名省級黨員領導干部、1116名省管黨員干部和20余萬各級機關干部一道,身入一線,心入基層,實名對接聯系基層黨組織,向基層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送政策、送服務、送溫暖,促進機關作風轉變、促進基層黨組織建設、促進基層發展穩定。
建立黨建工作聯系點,只是我省在創新黨建工作方面的一個縮影。為鼓勵創新實踐,我省特別設立了“遼寧省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創新獎”,每兩年評選一次。僅近兩年,各地就取得基層黨建工作創新成果近700項。
“過去種菜只夠自己吃,如今從種到賣靠組織!”在產業黨支部的幫助下,法庫縣農民高民依靠種菜走上了富裕路。
黨的十七大以來,全省各級黨委根據經濟體制變革和社會結構變化的實際,通過實施“共產黨員先鋒工程”和基層黨建創新工程,全面推進各領域黨的基層組織建設。

在農村,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著力建設富民強村帶頭人隊伍,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強全省鄉鎮黨委書記隊伍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加強全省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出臺了《關于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促進村級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將村黨組織書記報酬待遇、村級組織活動經費等納入財政預算,全省共投入資金4.84億元,建設活動場所5683個,實現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覆蓋。深入開展“三級聯創”、“設崗定責”等活動,推行“四議一審兩公開”制度,使鄉村管理邁上了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在街道社區,著力推進“三有一化”建設,通過公開招聘、公推直選、兩推一選等形式,選優配強以黨組織書記為重點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做到了“有人管事”;通過將社區黨建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使社區黨組織有了為群眾辦事的財力,做到了“有錢辦事”;全省各級黨組織累計投入黨費近6000萬元,創建了2000多個標準化社區黨員活動室,做到了“有場所辦事”;通過在街道實行“大工委制”,在社區實行“大黨委制”,由轄區內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擔任“兼職委員”等措施,整合了區域內黨建資源,構建了區域化黨建工作格局。
在國企,通過加強企業生產經營一線黨組織建設,實現了生產經營開展到哪里,黨的組織就建在哪里,黨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目標;通過把一線業務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企業高技能人才的“雙向培養”活動,提高了企業黨員的素質;通過開展“四強四優”創建活動和實施“共產黨員先鋒工程”,廣大黨員通過開發新產品、開拓市場、技術改造,為企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在機關事業單位,通過開展“三個一流”活動,提高了黨員干部服務中心工作的意識和能力;通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形成了中心組學習帶動機關干部學習的良好局面;通過在全省中小學校開展“黨的知識進校園”活動和“七個一”活動,使中小學生在思想上認同黨、感情上親近黨、行動上靠攏黨。
在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省市縣三級設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黨工委,“兩新”組織黨組織組建率由19.3%提高到48.2%。先后選派4.2萬名黨建工作指導員到非公企業,開展以幫助企業建一個活動場所、建一個黨建宣傳專欄、建一套黨建工作制度,送一塊黨組織牌匾、送一面黨旗、送一套黨建圖書為主要內容的“三建三送”活動,有力推動了“兩新”組織黨的組織建設和工作覆蓋。
黨的十七大以來,為提升黨員素質,各級黨委建立健全了黨員集中輪訓制度,實施了基層黨組織書記素質提升工程、新黨員培訓工程、大學生“村官”黨員培訓工程、黨員創業就業技能培訓工程和“百千萬”農民黨員致富骨干培訓計劃。為使廣大黨員充分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和關懷,進一步建立健全了省、市、縣三級黨員管理服務網絡,完善了困難黨員幫扶機制,各地普遍建立了黨費扶貧制度,有20多個縣(市、區)建立了黨內救助資金,全省各級黨費下撥走訪慰問資金14248.2萬元,累計走訪老黨員和生活困難黨員49.5萬人次。
“劉強利用自己的專長,帶動咱村20多戶養雞,這樣的黨員讓人佩服,在村里有威望。”清原滿族自治縣枸乃甸鄉村民呂和平說。自打劉強帶動他養雞,從建棚到買設備,從拌料到用藥,呂和平都算不清劉強到底為他出了多少力了。如今,呂和平一年增收七八萬元。他還驕傲地說:“我也交入黨申請書了。”
為使黨建工作與全省振興發展實現同頻共振,引領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我省把聯系和服務群眾作為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任務和基層干部的基本職責,積極引導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工作實踐中爭先進、當先鋒,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堅強戰斗堡壘。
“群眾動嘴,干部跑腿”。我省建立了縣(市、區)行政審批中心為民服務窗口、鄉鎮為民服務全程代理中心、村級為民服務全程代辦點三級服務網絡,做到為民服務全程代理,讓農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難事不出縣”。目前,全省涉農縣(市、區)、鄉鎮、村為村民辦理服務600多萬件。
履職盡責創先進,立足崗位爭優秀。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廣大黨員堅持以雷鋒精神為引領,通過參加“弘揚雷鋒精神、爭當振興先鋒”、“辦實事解民憂惠民生”等實踐活動,比學習、比業績、比服務、比奉獻,撲下身子、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贊許,基層黨組織的吸引力得到顯著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