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年前的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一重大戰略課題。把制度問題提到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意義的高度,極其深刻地闡述了制度建設在黨和國家建設中的地位、作用,提出了一個建黨建立新中國以來一直鮮為人注意的根本性問題。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注重思想建設,提高了黨員的政治素質;依靠組織建設,發展壯大了自己的隊伍;加強作風建設,密切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多年來,我們在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上是比較注意和自覺的,但是對于黨的制度建設(主要是權力結構),卻始終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致使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多年來始終囿于“言教”、“身教”即“人治”的范疇。面對建黨91年、執政63年、擁有8200多萬黨員的客觀實際,我們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我們的教育、管理、監督的方式方法,明顯地很難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由于革命黨的思維定式和“蘇聯模式”的影響,我們黨的建設多年來一直停留于“老三大建設”上;由于對制度建設的忽視,我們很多“好的傳統沒有堅持下來,也沒有形成嚴格的完善的制度”。黨內具體制度存在的種種弊端,還成為“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的“總病根”。“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恰是我們制度上(主要是權力結構)存在的嚴重缺陷所導致的必然惡果。
黨內制度上存在的弊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主要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這些現象只要抓住根本認真加以清除,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幾十年來,有些人往往把這些現象歸結為少數黨員、個別黨員干部的素質問題(即思想、作風問題),很少從制度上找原因,認為只要進行思想教育、作風整頓、組織處理就能解決問題。如果忽略了制度這個根本因素和決定因素,結果常常是揚湯止沸,而不是釜底抽薪。現行的黨內制度(主要是權力結構),產生于革命戰爭年代,確立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伴隨于政治運動而強化,同步于計劃經濟的發展。當戰爭已經遠去,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不搞群眾運動已成定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定向之時,黨的領導制度(核心是權力結構)卻仍沿用“蘇聯模式”(“議行監三權合一”,即決策、執行、監督權合一),黨的建設卻仍停留在計劃經濟的歲月里,很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形勢的變化,經濟的發展,黨的群眾基礎的擴大,黨的事業的前進,都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既需要加強和發展黨在革命戰爭時期的思想、組織、作風“三大建設”,更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
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是鄧小平同志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在黨的建設中的具體運用。鄧小平同志在認真總結分析黨的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明確指出:領導者個人的因素,思想、作風等因素,在黨的建設中的影響,小于制度的影響,因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要加強黨的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鞏固和發展黨的隊伍和組織,保證黨風持續穩定地好轉,就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根本建設,依靠制度的力量,認真解決黨的思想、組織乃至作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制度對黨的建設的長遠作用。
加強制度建設的當務之急是加強黨內制度建設,人們常習慣性地認為主要是多訂一些條條款款,其實不然。“制度”一詞有兩層含義:一是規章、守則;一是組織體系。加強制度建設,不僅要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具體實在的規章守則,而且要建立健全保證這些規章守則得以堅決貫徹施行的組織體系。
加強黨內制度建設的當務之急,第一,要通過黨代會常任制的試點,形成“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的“相互制約”(最好能相互制衡,胡錦濤總書記已經明確提出“監督的制衡力”)的科學權力結構;賦予“專門的機構”與任務相適應的權力,以切實保證其能夠“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第二,要通過設立政治體制改革特區,發展和擴大黨內民主,從基層特別是縣市級黨委做起,逐步實現“權為民所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