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3月開始,媒體從業者廖紅波為了申請“三公經費”信息公開,起訴了多個鎮政府,幾個月下來,有3個鎮政府較為完整地向他提供了相關信息。讓他吃驚的是,在起訴之前,對方對他的申請毫不理睬。一名鎮政府官員甚至告訴他“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事情”,有的鎮政府官員認為他在“給政府找麻煩”,“如果老百姓都來問東問西,政府啥事兒都干不成了”。
這是一個公民的權利意識日益蓬勃生長的時代,面對已經行動起來的公民,一些政府部門或官員明顯沒有跟上,僅就公民申請“三公經費”信息公開而言,不少官員的表現令人愕然,廖紅波居然被認為是“給政府找麻煩”,讓人黯然。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一大理念即是,“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相關部門應快速適應“在信息公開中生存”、“在輿論監督中生存”的正常邏輯,變“要我公開”為“我要公開”,換言之,像“三公經費”這類信息,不必等到公民申請才想起來曬信息,而要主動去曬,把曬信息當作制度化的規定動作。如今4年已經過去,居然仍有官員背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可悲可嘆。政府公開“三公經費”,公民才知道政府花的錢合不合理,才能更好地履行監督權。實際上,《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九條明確規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信息應該公開,“三公經費”顯然屬于此列。政府官員由納稅人供養,接受納稅人監督是題中應有之義,公民有權利“麻煩”政府,越“麻煩”政府,越能彰顯公民權利,權力才不敢為所欲為。一個不被公民“麻煩”的官員不是好官員。一些官員為何害怕公民“麻煩”?一方面是因為背棄了權力為民的執政理念,只想做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不愿意做為民服務的公仆;另一方面則說明還沒有充分適應現代政治的要求,還無法適應公民的監督,尚沒有理解權力為民所賦的本質。當責任本位、權利本位深入人心,官員才會敬畏權利,敬畏民意,用好權力,恪盡職守,歡迎公民麻煩。公民不麻煩他們還會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