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去年郭美美風波之后,加之其他原因,今年公益慈善機構籌款總數同比都有下滑,而浙江施樂會因為捐款提成機制消息曝出,遭遇了大面積的批評。當主流網絡輿論傾向指責施樂會的同時,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觀點超越了純道德的指控,從公益行業的正常發展來理解這一現象。
面對施樂會的提成機制,這一行為首先沒有違反刑法。而樂捐好施本身就是民事法律行為,當然施樂會規定捐款可提成與“100%到達受助人的手中”的口號有沖突,但是捐款人在明知會有提成前提下還愿意捐款,則是本身就認可了這樣的機制。
公益慈善機構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用規模運作的優勢和職業的團隊救助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公眾認同這些機構的價值理念,但是缺乏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將資金捐給在公益理念和操作能力上最匹配的團隊,無疑是對全社會都最有益處的方式。但是,現在面對公益信任危機一個矯枉過正的趨勢,就是公眾過多地用道德的眼光來看待機構管理和運作的過程。在對施樂會的討論中,這家機構為何而設立,他們究竟幫助了多少人鮮有被提及,而所有的眼光都聚焦在捐款提成這一點上。而這種方法是否帶動了更多捐款,幫助到了更多的受益人,又被忽略。
在技術上來講,公益捐款提成是公益機構如何最大化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個方法。在符合機構發展理念、國內公益行業發展不成熟和不違法的前提下,這個工作方法沒有對與錯的問題,只有是否有效的問題。什么樣的促進捐款辦法最有效、提成是否更有效、比例該是多少,都是可以探討的技術問題。如果過早地運用道德批判扼殺一切技術改進,因循守舊,公益行業又如何能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