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伯靜
運營商通過各種手段布局智能手機,雖然硝煙彌漫,熱鬧非凡,但筆者認為運營商布局智能手機有“ 三贏” 卻又有“ 兩憂” 。
“零元購智能手機”、“交話費贈智能手機”、“安寬帶贈智能手機”,不知從何時起,大街小巷上多了許多這樣的廣告,以前人們不太熟悉的智能手機在現在近乎于唾手可得。除了這種“白得”的智能手機,即便是純粹花錢購買的智能手機也突然之間有了“白菜價”的“軍團”,千元上下的智能手機隨處可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的定制手機遍布于他們的每一個營銷網點。
除了定制手機的廉價,各運營商定制手機捆綁的資費標準也越來越低。以中國聯通為例,中國聯通近日宣布“自2011年12月1日起。中國聯通將調整千元智能機‘0元購機政策’,將‘0元購機套餐檔’從96元下調至66元。機型主要包括中興V880、聯想A60、華為Sonic、酷派W706、夏新N79、酷派W708等。中國聯通推出的沃3G新定義千元智能手機具有‘3.5寸以上電容屏,CPU處理能力在600MHz以上,價格在千元以下’的特性”。
似乎是對中國聯通“3.5寸以上電容屏,CPU處理能力在600MHz以上,價格在千元以下”的回應,中國電信向酷派定制的國內首款4英寸千元3G智能手機在2011年12月初上市,中國電信天翼移動終端管理中心主任馬道杰曾表示,“將開始在各網點銷售酷派5860并配合零元購機等相應的購機補貼政策”。一時之間,市面上千元檔的智能手機越來越多,吸引了越來越多用戶的購買。未來,還有更多價格優惠且極具誘惑力的智能手機產品在等待著用戶。
運營商通過各種手段布局智能手機,雖然硝煙彌漫,熱鬧非凡,但筆者認為運營商布局智能手機有“三贏”卻又有“兩憂”。

第一贏:運營商擴大了市場,加快了更新市場產品的速度,提高了自己的收入。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管運營商推出如何優厚的條件,其最終目的還是要讓消費者把腰包里的錢掏出來。零元購機,目的是讓你交話費;優惠套餐,目的是讓你多交話費;贈流量,目的是讓你交更多的流量費。實質不過如此。所以,運營商定制手機通過各種途徑的優惠,無非是想快速占領高端手機用戶之外的“平民階層”。動輒幾千的手機用戶可能舍不得買,那么就推出千元左右的手機甚至送用戶手機?!捌矫耠A層”龐大的用戶群讓運營商通過此舉擴大市場,加快更新市場產品的速度,提高了自己的收入。相關數據顯示,“10月中國聯通單月新增用戶已經達到292萬,后續兩個月只需每月達到295.5萬便可完成全年2500萬目標,‘0元購機套餐’資費調整將進一步刺激用戶的快速發展,預計全年目標將超預期完成,之前千元智能機的補貼率已經高達63%,本次調整之后千元智能機的補貼率將提至87%?!?/p>
中國聯通如此,其他運營商也如此,其中的經濟利益才是運營商布局廉價智能手機的關鍵,他們的確賺了。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全國電信業務總量累計完成9719.1億元,同比增長15.7%。移動電話用戶中,3G用戶凈增6346萬戶,總數達1.1億戶。”在智能手機方面表現活躍帶來了電信市場排位的新變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數據顯示,中國聯通10月新增3G用戶292萬戶,躍居第一;中國電信10月新增3G用戶276萬戶,位列第二;中國移動10月新增3G用戶216.8萬戶,列第三”。新座次的排位顛覆了多年以來中國通信市場的位置,這與終端市場的爭奪不無關系。
第二贏:對于手機生產廠家來說,擴大了產能和銷量,增強了國內手機廠商抵御外資企業的能力。
運營商定制手機銷量大增也意味著手機廠商的產量和銷量的大增,中國聯通銷售部總經理于英濤近日表示,“中國聯通2011年在千元智能機上銷售數量超過1000萬”。“2010年,中國手機生產量為9.98億部,2011年同比增長36.5%,中國手機生產量占全球總量超過60%。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國?!贝送猓铨埧崤梢脖硎咀罱鼛讉€月智能手機的銷量都超過100萬臺,2011年銷量達到了1200萬臺。銷量的大增帶動了現金流量的提升,這使國內廠商在某些方面增強了抵御外資企業的能力。
第三贏:對于消費者來說,運營商布局智能手機的戰略使智能手機進入尋常百姓家,將普通老百姓提前帶入了智能時代。
0元購機、返還話費、贈送流量等促銷手段,刺激了手機消費的增長。這雖然是運營商和手機制造商的利潤增長點,但更是造福了不少普通手機用戶,為他們帶去了優惠和便利。
第一憂:專利之憂。如果有企業發起專利訴訟,國內一些智能手機廠商估計會兇多吉少。
筆者曾在一次聚會上發現,一位朋友拿出一款國內某廠商推出的新型智能手機,向朋友們炫耀。有人拿過來后卻不知從何處開機,朋友得意地說:“和某某(某智能手機大鱷)一樣的開機方式,按右上角頂端的那個鍵?!北娙嘶腥淮笪?。但筆者卻有些擔憂,這不是侵犯別家的專利嗎?仔細分析,雖然國內智能手機廠商最近風光無限,但山寨化的痕跡顯露無遺,認真思考一下,我國的智能手機有多少專利?同時,因為Android操作系統的廣泛推廣,智能手機的入門門檻已經很低了,但Android很長時間被蘋果窮追猛打的事實也說明,這條路似乎并不好走。
外形、操作系統等方面專利的缺失是極大的隱憂,前幾年國產手機幾乎全軍覆沒的往事想必大家還沒忘記,如果有企業發起專利訴訟,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估計會兇多吉少。2011年12月10日,德國法院證實,針對德國專利公司IPcom要求HTC停止在德國銷售和分銷智能手機一事,HTC已放棄上訴,此舉意味著HTC智能手機德國禁售令將執行。早在2009年,IPcom就向德國法院提出禁止HTC各型手機在德國的銷售,當時德國法院就HTC與IPCom的專利訴訟做出裁決,支持了IPCom的訴訟請求,下令禁止使用UMTS技術的HTC手機在德國銷售。由此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對于手機廠商而言,專利權的獲得是多么重要,對于國內手機廠商也是如此,即便有運營商做靠山,可是如果運營商發現有專利問題,手機廠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所以,手機廠商更應該在目前的火熱狀態中清醒考慮專利的相關問題。
第二憂:如果國外大品牌也走低價路線,國內廠商如何是好?
低價是國內廠商的法寶,也是各大運營商與之合作的根源。但是,如果國外大牌廠商也走低價路線,那國內運營商會選擇哪家廠商就不一定了。相關報道顯示,“以往售價3000多元的主流機型,現在最高降幅達1000元。某賣場中一款剛上市的三星智能手機S7250D,售價2198元。營業員稱,1個月前,這款機型起碼要賣3000多元。另一款諾基亞智能手機的售價也比幾個月前降了千元左右。
智能手機普遍跳水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本地智能手機小廠商借Android操作系統之力的結果。筆者曾觀察,在某手機賣場海爾智能手機的最低價僅賣700多元,中興、華為的智能手機在千元左右的更比比皆是。這不得不讓國內廠商警惕,如果國外大品牌也走低價路線,該采取怎樣的措施。
各大運營商在智能手機上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國內手機廠商應居安思危,多考慮以后的發展方向,智能手機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