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工信部《關于云南金馬機械總廠和湖北丹江特種汽車有限公司違規行為及處理決定的通報》(工信部產業函[2011]605號)稱:經查實,2008年至2010年,《公告》內民用改裝車企業、具有專用車生產資質的湖北丹江特種汽車有限公司,以與云南金馬機械總廠(《公告》內汽車生產企業,具有載貨汽車整車及底盤生產資質)合作的名義,使用后者(云南金馬機械總廠)的產品合格證,違規生產“云鷹”牌載貨汽車底盤產品;后者違規提供了共計242個產品合格證,供前者(湖北丹江特種汽車有限公司)進行生產銷售。以上行為,嚴重違反了《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
《通報》說,為加強《公告》管理,嚴格執行有關政策法規,保護消費者利益,督促企業加強生產一致性管理,促進汽車行業健康發展,根據《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第22條和《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辦法》第10條規定,決定對上述2企業通報批評,撤銷2企業共計11個整車型號、10個底盤型號的產品公告,并責令2企業從即日起進行6個月整改,采取必要措施,切實改進企業生產一致性和合格證管理,確保按《公告》批準產品進行生產銷售。整改期間,暫停受理這2企業申報新產品和上傳產品合格證信息。
《通報》強調,各地工信主管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本地區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的監管力度,督促車輛生產企業以此為鑒,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避免發生類似問題。
此前,2011年7月18日,工信部還曾發出《關于河北昌驊專用汽車有限公司違規行為及處理決定的通報》(工信部產業函[2011]358號),對因違規向無生產資質的“小作坊”倒賣產品合格證的河北昌驊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作出類似處罰。
長期以來,在產業界,私下倒賣合格證(貼牌生產)的現象一直存在,成為汽車行業尤其是專用汽車(掛車)行業中的一大亂象,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但是,由于交易隱蔽,加上“民不舉官不究”,這種亂象一直難以消除。
“亂象”之存在,從根本上講是相關方受利益驅動。無資質廠利用簡易設備、低成本雇員,省卻檢測和《公告》費用,能生產出成本極低的產品,再低價買來“產品合格證”,以低價傾銷產品,獲得不薄利潤;而有資質廠大都因經營不善,鋌而走險,“賣紙(合格證)換錢”,看似也劃得來;用戶或不知情,或貪圖便宜,買來質量和安全性難有保證的產品,最終也會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