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見
研究分配問題不能離開所有制
——學習《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有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分配問題越來越突出。許多材料證明,我國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許多人提出,改革初期實行的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已經走到了盡頭,目前已經到了提出解決兩極分化、強調共同富裕的時候了。
兩極分化的根源是什么?怎么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目前學術界主要是圍繞具體分配政策來分析的,仿佛兩極分化是一些具體分配政策造成的,只要適當調整分配政策(主要是再分配政策)就可以解決,只字不提倡生產資料所有制,仿佛分配就是分配,同所有制無關。這種分析分配問題的方法值得研究。
毛澤東在讀蘇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對社會主義的分配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看法。其中,他談到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原則,即必須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出發來研究分配問題。聯系當前學術界對分配問題的討論,讀來頗有啟發。
毛澤東指出,生產決定分配,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分配的基本原理。他指出:“分配首先是生產條件的分配,生產資料在誰手里,這是決定性的問題。生產資料的分配決定消費品的分配。教科書在這里不講生產資料的分配,只講消費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費品的分配當作決定性的動力,這是對馬克思……正確觀點的一種修正,是理論上的一種極大錯誤。”
他還指出:“教科書說,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根本優越的地方就在工資不斷提高,很不對。工資屬于消費品的分配,有什么樣的生產資料的分配,就會有什么樣的產品的分配,有什么樣的消費品的分配。前者是決定后者的。”他認為,教科書犯了分配決定論的錯誤。①
這段話,聽起來仿佛是針對當前理論界離開所有制研究分配問題這種錯誤傾向說的。真是切中時弊!
當前出現的就分配談分配的傾向,也令人想起了馬克思批評過的拉薩爾主義來了。拉薩爾主義的一個特點就是,講到社會主義時,只是要求工人獲得“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實行“平等的權利”和“公平的分配”。馬克思批評說,“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撇開生產資料公有制,而一味在“所謂分配問題上大做文章并把重點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錯誤的”。他指出,“把分配看成并解釋成一種不依賴于生產方式的東西,從而把社會主義描寫為主要是圍繞著分配兜圈子”,這是仿效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庸俗社會主義”。②真不知道那些完全避開所有制、只是就分配談分配的經濟學家,讀《哥達綱領批判》中這段話時是什么感想!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基本上沒有私有制經濟,因而沒有兩極分化現象。但是這種單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結構不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和發展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適當發展私有制經濟(包括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補充,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然而隨著資本主義性質經濟的發展,用鄧小平的話來說,“兩極分化自然出現”③。因此,客觀地說,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定范圍內的兩極分化很難避免。但是,兩極分化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矛盾,我們必須認真對待。我們應該把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成分嚴格限制在 “補充”的地位,防止兩極分化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采取各種辦法緩和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而不能聽之任之,甚至加劇這種矛盾,如借口改善投資環境,人為地壓低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工人工資等等。
必須清醒地看到,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在公有制的條件下,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所有,這就排除了任何個人憑借生產資料所有權無償地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產品的可能。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一方面使得人們向社會提供的,“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的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轉為個人的財產。”④人們不能不勞而獲,只能依靠自己的勞動從社會領得消費品。這就為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我們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努力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公有制的經濟實力。不講公有制而侈談共同富裕,那是一種空想。
注釋:
①見 《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第399、505—506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1997年印。
②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第 1364 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
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