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一度是我國西南貧困帶的核心區域,經濟落后、生態惡劣、人口膨脹,人民群眾難以吃飽穿暖,被稱為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1986年,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后斷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惡劣的自然環境曾經使畢節處于全省經濟發展最緩慢的地位。
為了改變這種貧困落后的面貌,時任中共貴州省委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帶領省委一班人,踏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辛萬苦,針對當時畢節貧困落后的原因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與調研,最后,科學地、高瞻遠矚地提出了“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戰略構想,并于1988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
20多年來,試驗區人民用“敢為人先、敢于試驗、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不辱“小試驗、大方向”的使命,實現了試驗區人民生活從貧困到解決溫飽的跨越。
1987年到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從17.8億元增加到737.4億元,增長42倍;財政收入從1.96億元增加到181億元,增長9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97元增加到16132元,增長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82元增加到4210元,年均增長13.51%,已經超過全省的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從14.94%上升到41.5%,實現了生態環境從不斷惡化到明顯改善,特別是黨中央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之后,畢節市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從2009年開始,全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結合試驗區的實際,推出了以科學發展的致富田園、循環發展的生態庭園、布局規范的特色莊園、繁榮發展的文化樂園、安居樂業的和諧家園為主要內容的、覆蓋全市3605個行政村的生態文明家園“五園新村”建設,現已集中力量推進550個,基本建成124個精品示范村。全市累計完成“黔西北民居”建設近80萬戶,已建成“黔西北民居”93775戶,覆蓋率達75%。以村為單位,全市建成村級圖書室、文化室3000多個,生態小公園130個,文體小廣場500個,組建農村文藝宣傳隊1200支;建成20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8個、鄉鎮服務點93個、村級網點3707個,新建了15個鄉村學校少年宮;完成農民健身工程646項;組建了40支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覆蓋80余個鄉鎮,每年完成近4萬場的放映任務。為群眾提供了學習知識、休閑娛樂、鍛煉身體、交流信息的舞臺,使農民的精神家園漫吐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