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招考單位在招考職位表中都把“丑話說在前頭”,除招錄公告表示“崗位將向基層傾斜”外,一些紀檢監察職位無一例外都標明“常年出差”,一些職位則要求“需要晚上值班”、“需常赴搶險救災現場,條件艱苦”等。
新國考飯碗說苦也苦,苦在與考生們的心理預期相去甚遠,還要從90:1的人海大戰中鏖戰而出,性價比大打折扣;說出的,或許不過是早已存在,卻從未明言的現實。這些年來,一些機關事業單位人浮于事,公務員對公共職責意興闌珊,幾乎喪失了職業競爭力。這樣的職業狀態與“清閑”、“高薪”、“保障好”相配搭,最終鑄就了世人口口相傳的“金飯碗”印象。或正因為此,不少受過系統知識訓練、頗具才華的年輕人,才爭相涌入體制內職業,寧愿在溫水煮青蛙中庸碌度日,也不愿進入市場創造財富。這不僅是人才的損失,更是社會財富創造的不幸。如今,“最苦金飯碗”道出現實,回歸公務員職位“公”的本意,讓人們重新認識公務員職業理應具備的服務職能,這不僅會讓人們更理性地看待公務員的職業價值,也是公務員職業的一次祛魅與真實公共服務職能的回歸。“金飯碗”的苦,或許能一定程度給國考降降溫。但一個社會,要真正讓優秀人才各歸其位、各專所長,為社會創造財富,一個“苦”字,恐怕仍難以改變社會職業選擇趨向體制內的單一選擇。也許,只有從經濟結構轉型、社會保障、福利兜底、價值選擇等角度著力,年輕人才可能多元認識職業價值,去往更自由開闊的職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