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建華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阜新鎮針對農民黨員隊伍年齡老化、村干部和農民致富帶頭人缺乏的實際,從2002年起通過創辦農民學校抓新農村建設骨干培養,10年來在經過培訓的427名學員中,培養出年輕農民黨員96名,村干部42名(其中有30名先后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或村委會主任),農民致富帶頭人72名,走出了一條農村基層黨組織培養新農村建設骨干的新路子。
堅持“三個納入”,抓好辦學領導。堅持把辦好農民學校納入到全鎮的黨建工作規劃,按照培養農民黨員、培養村干部、培養農民致富帶頭人的辦學目標要求,切實把農民學校作為加強黨建工作的有效載體來抓。堅持把辦好農民學校納入到鎮黨委的重要工作日程,抓好辦學的管理,認真研究制定每期辦班的學員招收計劃、教學計劃和辦學安排,確保組織好辦學;抓好辦學保障,先后投入40多萬元用于農民學校建設,使學校具有寬敞的教室、現代的教學設備和良好的辦學條件,為學員學習提供保證;抓好辦學的推進,做到農民學校工作與黨委中心工作同時部署、同時檢查、同時考評、同時總結。堅持把辦好農民學校納入到鎮黨委書記和專職副書記的工作責任,由鎮黨委書記擔任農民學校校長和黨支部書記,鎮黨委專職副書記擔任副校長和黨支部副書記,確保組織領導抓到位。
注重“三個結合”,強化培訓成效。緊密結合培養目標要求,在教學課程設置上,把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有關的法律法規、黨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農村實用技術作為重點學習內容,著力提高學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政策理論水平和科技致富能力,確保培訓有針對性。緊密結合學員特點,在辦學方式上,堅持把請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一方面聘請省農科院、市縣紀檢、組織、宣傳和涉農、司法部門有關人員任兼職教師,確保有質量地開展教學活動;另一方面組織學員到省內外先進典型村參觀考察學習,開闊學員的視野,確保培訓靈活開展。緊密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在學習時間安排上,妥善處理好工學矛盾,本著農忙少學、農閑多學的原則,確保學員每月少則有3個半天、多則有5個半天參加學習,確保培訓有效進行。
實行“三個優先”,促進用好所學。在抓好集中辦學的同時,注重抓好學員的跟蹤服務,采取對優秀學員加入黨組織時優先發展,村“兩委”班子成員缺額時優先安排,在發展致富產業時優先扶持的“三優先”措施,促進學員充分發揮作用,使一批優秀學員進入了黨組織,有效地改善了全鎮農民黨員隊伍的年齡結構;使一批優秀學員走上了村干部崗位,并儲備了一批村干部后備力量;使一批優秀學員運用所學知識,在發展棚菜、果品、養殖和農產品經銷等方面成為致富帶頭人。學員趙樹偉擔任白玉都村黨支部書記后,發動群眾建起了1162棟暖棚,僅此一項就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人均收入超過萬元。學員劉冬晴高票當選西扣莫村村委會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后,不僅很快解決了村里的200萬元債務問題,還把一個全鎮有名的后進村,變成了全縣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