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巖君
十八大報告在論述“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時,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作為街道基層黨的組織,學習理解“這條主線”,首要的是要在滿足群眾發展性需求的能力中,不斷提升服務群眾、與群眾溝通交流的水平,在辦實事解難題中化解“黨脫離群眾”的危險。
首先,從思想理念上,實現主客體的換位,變原來“組織給啥群眾要啥”,為“群眾要啥組織給啥”。以往,在街道服務群眾中,經常出現組織提供的服務群眾不需要,群眾需要的服務組織滿足不了,造成供需脫節。之所以存在這種現象,主要還是行政命令型服務的內容過多,雖然生活在群眾身邊,卻往往不知道群眾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十八大報告,給了解決這一現象的答案,就是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在與群眾的換位思考中,增強服務群眾的能力,提高服務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其次,從工作定位上,改變方式方法,變管理為服務,還原街道社區工作本色。街道黨工委是區委、區政府的派出單位,社區居委會是居民群眾的自治組織,還原兩者的工作本色,就是要做到行政的工作上收,服務的內容下放,整合街道、社區資源,在街道建立公共行政事務服務、社會矛盾綜合調處服務、黨群工作指導服務、企業服務、居民服務等五大中心,推行“大物業”管理模式,把轄區群眾視為業主,提供管家式服務。作為社區“大主任”,履行上下溝通行政職能;作為“大管家”,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零距離動態管理和服務,這就從根本上還原了街道的行政職能和社區的自治功能,提高服務群眾的時效。
三是從評判形式上,建立科學評價制度,變內循環為內外循環,讓街道社區干部眼睛向下。以往,街道黨工委在考評街道社區工作人員時,結果往往是“你評我好,我也評你好”,造成大家的眼睛相互看、向上看,削弱了聯系群眾的主動性。學習理解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作為街道基層黨組織,就是要把評判權交給居民群眾,利用黨務公開、政務公開,把各科室的服務內容、規定條件、所需手續、收費標準、辦事時限、辦事程序、辦事人員等內容向群體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每年在半年及年終時,在做好自我評價的基礎上,組織社區的黨員、居民代表,背靠背地針對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在服務能力、服務態度、服務效果等內容,進行群眾滿意度測評,測評結果作為年終評先的主要內容,真正使其走進群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