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傳濤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關于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思考
魯傳濤
(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一)基本概念:農業發展,是看似簡單,實為復雜的問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但從技術的角度講,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是以現代的管理方式和組織形式組織起來的,以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物質條件裝備起來的農業生產方式。既包括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也包括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農業現代化是實現現代農業的過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農業現代化大致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①農業的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可以大大解放勞動生產力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②農業的化學化,即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工產品的大量使用,也有人稱之為農業的石油化,或石化農業,因為農業化學品主要來自石油。石化農業與傳統農業的重要區別,前者對于提高農業產量和農業效益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負作用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如環境污染、破壞生態、危害人類健康等。③農業的信息化,即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廣泛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很快,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農產品生產過程的自動監測與自動控制,如精準農業生產中的自動控制,對生產過程實時監測,實時分析,然后根據需要操控相關設備完成相應的生產作業等;二是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用于農產品加工與流通管理等;④農業的標準化,是農業管理的現代化,即農產品按標準操作規程(GOP)進行生產,按質量標準進行檢驗與管理。農業標準化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證。⑤農業的生態化,亦稱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對自然的回歸,是對傳統農業優越性的回歸。傳統農業具有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的優越性,有利于維護生態平衡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生態農業有關的還有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等概念,有機農業是對化學農業的修正,倡導在無任何污染的產地環境條件下,完全不使用任何人工化學品,利用有機肥料和自然條件進行農產品生產。
農業的任何現代化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機械化是工業科技裝備農業,化學化是化學科技應用于農業,信息化是信息科技應用于農業,標準化是管理科學的進步,生態化是對機械化和化學化的修正,彌補其在能耗、環保方面的缺陷。當代科技的發展水平以及對農業的裝備程度決定了農業現代化水平。因此,科學技術被認為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
農業現代化的各個階段或方面不是獨立的,而是綜合協調發展。發達國家基本上完成了上述的五化,在綜合配套能力和水平上做得比較完善,目前主要是生態化方面的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我們在農業的投入體制、土地制度、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還很漫長。
(二)現代農業的基本功能:
①食物供給:這是農業的基本功能,與傳統和現代無關,農業自產生即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衣食需要。
②供給工業原料:為紡織、食品、醫藥、化工等工業提供原料。近年來,由于受環保的要求,國外用馬鈴薯、玉米等植物淀粉為原料,制造可降解塑料,然后制成一次性餐具等日常生活用品。所以,農業又具有了提供特殊工業品原料的功能,這也是其他產業無法替代的功能,具有良好的前景。
③文化旅游休閑功能:近年也很受重視,實際上,農業的發展包含了農業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了挖掘這方面功能,創造新的產業,促進就業,近年國內外發展了觀光園區、農家樂、特色農業等以農業為主題的旅游休閑項目。在日本還發展了服務于殘疾和老人的無障礙農業項目。
④生物質能源:由于工業化催生的石油和能源危機,各個國家都在尋找替代能源,因此,近年以植物為原料的生物質能源發展很快。美國、歐盟、日本等多數國家還制定了生物質能源的國家發展目標,提出要在2050年以前用生物質燃料(甲醇、乙醇)替代50%以上的石油燃料。根據近年的發展速度推測,在農業資源發達國家,如美國等,可能要不了這么長時間,估計再有10年時間便可達到這個目標,美國現在已經有25%左右的玉米用于生物能源。我國也很重視,并取得了較快發展,但是由于發展生物質能源存在與糧食爭地問題,現在有所降溫。今年在全國各地建的秸稈電廠亦屬于生物質能源的集中利用(替代煤炭)。生物質能源之所以受重視,一是因為它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同時它還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保護大氣環境。因此,生物質能源會逐步成為農業的重要功能。
⑤生態環保功能: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整體而言農業開發和生態維護是有矛盾的。因為農業開發必然占用土地,從而給環境帶來影響。但是作為一個區域,如果規劃合理,方法得當,是可以兼顧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維護的,因為農業畢竟是生物的再生產,具有循環性。因此,發展生態農業維護生態環境是農業的新功能。換句話說,農業的發展不但不能損害環境,還要有利于環境的維護。維護生態環境,保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根本動力。在農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上,發達國家積累很多好的經驗。
(三)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1)高產、優質、高效:高產優質高效是現代農業的最基本特征,也是農業發展的目標。高產優質高效三項缺少任意一條,都不是現代農業。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對產量的要求外,對品質更加重視。農產品品質既包括農產品的內在品質,也包括外觀品質,還包括其專用性。發達社會對品質的要求常常超過對產量的要求,因為品質與效益有更直接的關系,品質好,效益就高,品質直接決定效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農產品流通市場的開放,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愈來愈高,農產品的營養、外觀、專用性等商品品質得到重視。高效是產業屬性,是產業都追求效益。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效益是發展農業的根本目的,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
(2)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有兩個作用,食品安全需要,和品牌保護需要。農業標準化既是食品安全的保證,又是品牌保護的基礎。品牌保護建立在農業標準化基礎之上。品牌保護在發達國家既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又是國家的農業發展戰略。如法國的葡萄酒,日本的松坂牛肉。專業化有利于簡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效率。專業化分為三個層次,區域專業化、產品專業化、作業專業化。集約化包括土地集約,資金集約,勞動集約,擴大規模,高投入高產出。
(3)生態、安全、可持續:生態是指現代農業要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維護,是環境友好型農業。安全指農產品質量安全。可持續是指現代農業堅持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與“生態安全可持續”互相包含或者相互聯系的概念有很多,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利用等等。這些概念,在實際應用上,也稱為生態農業、循環農業、可持續農業等。這些也是現代農業的新理念、新目標。
把農產品質量的安全問題作為現代農業特征,似乎有點政治化。但是,因為食品安全事關群眾的身體健康、社會穩定和國家形象,因此各國都很重視。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非常嚴格質量標準和監管體系。對生產過程的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環節,以及流通過程的收購、儲運、加工、銷售各環節均實行非常嚴厲的全程監控和安全監管。我國也很重視,并取得了成效。食品安全問題影響社會穩定、國家形象、重創產業的例子有很多,如96年日本流行的高致病性大腸桿菌污染奶源、2000年英國瘋牛病蔓延和2008年我國發生的三聚氰胺事件對社會造成恐慌和對產業帶來的打擊,現在仍記憶猶新。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所以,把安全作為現代農業的特征不是沒有道理。
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就是符合中國實際,不超越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1、發展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必須聯系中國實際:我國農業的現狀概括而言就是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經營分散、方式粗放。
人多地少:耕地是農業的基礎資源。據最新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8.26億畝,人均1.38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18億畝耕地中,光熱水土相匹配的優質耕地,即高產田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屬于中低產田。而且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發展,耕地數量仍在減少,質量在下降。
水資源:中國人均水資源2100立方米,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農業每年缺水300億立方。而且,時空分布不均,南豐北欠,以長江為界,南方地區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0%,但耕地只占全國的30%,而北方擁有2/3的耕地,但是水資源卻只有20%。
經營分散:戶均耕地規模0.5公頃相當于同樣人多地少的日本的1/4,是美國的1/400。集約化、規模化程度非常低。而且,分散經營,組織化、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低。
方式粗放:基礎設施薄弱,物質裝備落后,科技貢獻率低,經營方式粗放。我國科技貢獻率不到50%,發達國家為70~80%。
體制性障礙:城鄉一體化和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2、中國農業現代化不能超越農業歷史發展階段:我們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我們的科技、物質等還不夠發達,也就是說,物質基礎比較差。農民還沒有完成大規模投資農業的資金積累和制度保證,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這就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現代農業基礎。
3、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目標:基本目標是努力提高三種效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不斷增強三種能力: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土地產出率:目前我國總體平均土地產出率大致相當于發達國家的50~70%,因為我們的中低產田比例較大。
資源利用率:我國水資源利用率不到世界先進水平的50%;單位面積化肥使用量為366噸/千公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 是日本1.6倍, 是美國的3.6倍, 是法國的6倍。如果不考慮產量和產值因素進行換算,化肥的資源利用率大致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日本的60%,美國的30%,法國的15%。年化肥使用總量4600萬噸,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增加生產成本,污染環境。我國地表水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氮肥流失。農藥使用量130萬噸,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而且以殺蟲劑和乳油為主,農藥結構大致為70%殺蟲劑,70%高度農藥,70%乳油,施藥方式主要為噴霧。所以農藥的使用狀況亦屬于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
勞動生產率:農業人口比例,美國2%,法國4%,澳大利亞5%,日本10%,我國60%以上。我國自建國以來基本上是一個農民養活1-2人,沒有大的改變。而美國2個農民除了養活自己的100人之外,每年的農產品出口還占美國出口貿易的20%以上。因此,我們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
農業抗風險能力:農業風險來自兩個方面,自然的和市場的。自然風險包括氣象災害和生物災害,氣象災害如干旱、洪澇、冰雹、凍害等,生物災害如病害、蟲害、草害、鼠害等。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就是要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自然災害的抗風險保障能力。市場風險主要由供求關系造成,應由政府調控加以規避。
國際競爭力: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農產品貿易大國,進口第四,出口第五。隨著經濟全球化加快,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聯系日益密切。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參與全球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結合自身實際和優勢,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現代農業。
可持續發展能力:即發展節約型、循環型、生態型農業,加強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4、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基本要求:
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基本要求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可以看出,五項基本要求既有中國特色,又借鑒了國外的先進經驗,亮點是“生態、安全”。這是我們借鑒了世界先進經驗,符合農業發展潮流。
近年我國關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出七項具體任務。內容包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新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農業對外開放。
總之,縱觀世界農業發展的歷史,各國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都不盡相同,也沒統一的模式。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應是一條符合中國實際,不超越農業歷史發展階段,有中國特色的道路。現代農業建設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但是不能照搬國外模式。全國也不該有固定模式,各地應該根據自己特色和優勢,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