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吉林 132001
隨著全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列車密度大、運行速度高,加之電氣化區段的開通,使得中間站的調車安全顯得尤為重要。據統計,2011年沈陽鐵路局吉林車務段行車事故9起,其中調車事故6起,發生在中間站5起,占調車事故83.3%。因此,如何加強中間站調車安全管理與控制,已經成為我們安全生產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間站調車作業主要涵蓋列車編組、解體、摘掛、取送、轉場、整理及機車車輛出入段等。由于中間站調車作業受行車設備、人員素質等控制成分較大,面臨著諸多不利因素。
中間站分布在沿線,受作業量、人員定編等因素的影響,大多不設調車組,調車作業多由助理值班員或其他人員兼任調車工作。遇車站甩掛作業車等作業時,由于人員少、作業相對不熟練,容易造成在正線上脫軌或闖入正在接發列車的正線釀成行車事故,中斷行車或發生列車沖突、脫軌等事故,影響惡劣。
中間站股道少、咽喉區短,大多無牽出線,貨物線較短,調車作業大多在正線、到發線及道岔咽喉區進行,稍有聯系不當,就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
由于提速區段的中間站列車密度大,受設備制約,占用正線、到發線、咽喉區時間要求緊,為了不發生搶鉤作業的發生,作業中等待時間長、中斷次數多,導致調車人員為了搶進度,容易發生簡化作業程序、違章作業等問題。
中間站大多利用本務機車進行調車作業,機車乘務員對站場設備、人員作業以及甩掛車、貨場取送車時間不熟悉,車站值班員、機車乘務員及有關調車人員相互配合協調困難。
個別中間站受地形條件限制,站場及專用線存在超過2.5‰的坡道,也有的車站正線、到發線、專用線曲線大,作業中了望困難,極易發生事故,危及行車安全。
由于調車作業人員多,作業場所多變,條件復雜,受“人、機、環”的影響,控制難度大,不安全因素多,實為中間站調車安全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人員素質方面:調車組人員的素質低,思想認識不到位,作業中有章不循,有紀不遵,“兩違”屢禁不止,是發生調車事故的主要原因。
干部管理方面:干部,尤其是業務干部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在日常工作中疏于管理,對職工作業中的錯誤行為熟視無睹,不能進行正確的指導,也是發生調車事故的一個重要原因。
設備質量方面: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發展,鐵路系統在新技術、新設備方面不斷地進行開發和應用。電務、機務、工務、車輛部門的設備都在不斷地更新,相比之下,車務系統的調車設備卻一直得不到根本的改善,這對保證調車作業的安全一直是個嚴重的威脅。
調車工作組織方面:中間站調車安全的重點在現場,現場管理的關鍵是有效控制。當前,在調車安全控制的關鍵點,如:調車作業計劃不按規定傳達或傳達不徹底、推進作業車組前端無人顯示信號等。這些既是中間站調車安全控制的關鍵,也是調車作業發生“擠、撞、脫、溜”慣性事故至今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直接原因。
管理制度方面。為了確保中間站調車安全,運輸部門相繼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各中間站也按照要求及時修訂了《站細》,但在現場作業過程中,簡化作業程序,違章蠻干等現象依然存在,致使《技規》、《行規》、《調標》、《站細》等有關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得不到有效落實。
職工技術業務素質特別是現場實際作業能力是影響安全生產的重要因素,要保證調車作業安全,就必須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質、技術業務素質過硬的調車人員隊伍。從車務段到中間站要本著“學用結合、按需施教、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取集中培訓和現場練兵相結合的方式提高隊伍素質。
中間站調車作業難點多、隱患多、不利因素多,是當前車務系統安全控制的關鍵。
3.2.1 抓好現場作業監控,把握薄弱環節
通過事故案例分析,造成各類事故發生的原因,基本是由于作業職工麻痹大意造成的,所以中間站站長要在安全生產上負起第一位的責任,班組長要充分發揮互控作用,在大檢查活動中,要把易發生傷亡事故的作業工種人員,作為重點宣傳教育和檢查的對象,讓職工真正吸取事故教訓。
3.2.2 確定卡控要點,佩戴安全卡控牌,安全責任意識日常化
總結經驗,制定調車作業安全中易出事故的卡控點,并以卡片的形式佩戴于當班職工的衣服上,同時在各工種的操作臺上配以警示牌,將安全意識滲入到日常工作。
一是深入落實干部安全逐級負責制。要進一步明確各層次,各崗位安全管理的職責和權限,哪些問題由誰負責,負責到什么程度,不負責怎么辦,都有明確的要求;二是大力提高站段中層干部素質。在干部任用和干部培訓上要特別注重中層干部的現場工作經驗問題,在任用中間站站長(副站長)和技術、教育、安全室主任時,要將具有一年以上調車組工作經歷作為一項硬性指標卡死,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中層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指導作用;三是倡導系統專業管理。由于鐵路的每一工種都有自己的作業標準所遵循,調車作業也不例外,因此,只有熟悉掌握了調車作業的各種標準和各項規定,才能參加作業和指導作業,避免外行干部進行盲目指導。
綜上所述,各中間站應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結合本單位行車設備、人員以及季節特點,加強中間站調車安全風險點研判,制定安全風險控制措施,確保安全管理有序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