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凡
(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20)
二十世紀初以來,音樂教育領域備受矚目,教學法的發展有了更加全面、科學、體系化的特征。在我國被介紹和借鑒較多的主要有: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德國的奧爾夫教學法和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法。此外,還有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蘇聯卡巴列夫斯基音樂教育體系和以幼兒小提琴教學為起源的日本鈴木鎮一教學法。它們的形成與傳播,對世界音樂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不僅推動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而且呈現出內容與形式的多樣化,這使得更多的兒童接受了音樂教育并從中受益,他們的音樂才能得到了更完善的發展。這些成功的音樂教學法無一避免的都涉及到了多種音樂記憶策略,主要有:
大多數的音樂教學活動開始并非識音符、拍節奏,而是由教師帶領學生逐句的教唱,這種教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的教學方法看似很原始,但事實上此種“回聲式”的教學方法可以充分的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記憶積極性。在一般情況下,新學的樂曲,教師一開始的領唱分句時間控制在:學前兒童在1-6秒,學齡兒童在3-15秒,此時,學生在短時間內將聽到的音響快速編碼進入感覺記憶。接下來,教師將分句組合成樂句進行模唱,使記憶內容經過重復的過程有所擴大,得到加強,這時,經過復述的樂句,進入了短時記憶,短時記憶保持時間約5-20秒,一般不超過1分鐘,存儲在短時記憶里的信息大約在30秒之后開始消失,除非這些信息在30秒的周期內得到有效的加強。最后,學生可以自己從頭至尾完成對整首樂曲的記憶,便進入了長時記憶。
以模唱的方式訓練聽覺記憶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法中都有所體現。為提高聽覺記憶,在具體的操作中,依不同的對象,模唱的初始長度可以從一開始的兩小節逐漸擴展到四小節、八小節,完整的樂句甚至整個樂段。在模唱的分句時要顧及樂思或樂句的相對完整,結構平衡,以培養學生對音樂句法、秩序和結構的美感體驗。
體態律動是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組成部分。這一部分對其后發展起來奧爾夫、柯達伊等諸多教學法都有所啟發和借鑒。
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的本質在于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體態律動的目的是通過音樂與身體動作的結合,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及其敏銳的動作反應,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筆者認為:體態律動對音樂記憶的強化功能和協助作用效果突出。原因有三:
1)以聽覺記憶為主,視覺記憶與運動記憶的參與,使得對音樂的審美記憶被增強
和著音樂的體態律動從原始的音樂起源開始,就將音樂記憶與運動記憶聯結在一起了,它們關系密切。肢體的運動能夠刺激大腦皮層更加活躍的活動,使得記憶更為深刻。聽覺記憶容易轉瞬消逝,而運動記憶卻能夠協助音樂記憶,使它存儲的更為長久、清晰。在這種情況下,聽覺記憶不再孤立,有了相應的運動記憶和視覺記憶的參與,對音樂的審美記憶就會更加深刻、準確。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多重感官來記憶音樂,用“耳”來感知音樂;用“眼”來觀察音樂美感在肢體上的細微表現;用“身體”動作來體驗和表現對音樂的感受;用“腦”來分析和記憶音樂,強調運用多感觀的協調運作。在聽覺記憶、視覺記憶、運動記憶的多重工作下,音樂記憶有了明顯的提高。
2)提供了新的提取方式(通過對動作的回憶提取音樂要素)
在提取過程中,當回憶一段音樂受阻時,記得當時的體態動作,就能喚醒相應的情緒、情感;音樂要素不斷重現,使得音樂記憶得到連續。
3)提高了對音樂學習的審美情趣和記憶興趣
通過體態律動,主體以不同的肢體運動表現出不同的音樂形象,這種音樂活動不僅對音樂的情緒、情感有所深化,而且對音樂要素如:節奏、旋律、織體、曲式結構等都要在肢體上有相應的表達,快樂的音樂活動促使兒童在聽覺上更加積極、主動,尤其激發年幼兒童對音樂學習的審美情趣和記憶興趣。
因此,體態律動能夠強化音樂記憶,加入體態律動的音樂記憶比純聽覺的音樂記憶更加深刻、持久,而且在美感的表達上也更為生動。
要深入的理解音樂和記憶音樂,掌握、熟悉音樂的各個要素是必備的條件。每一種教學法都會運用不同的方式對音樂要素進行練習。通過聽覺,以兒歌、游戲等兒童喜愛的方式感知和強化各音樂要素;在熟悉音樂要素后,再以音樂實踐和創新來內化它,激發音樂學習的興趣并增強音樂學習的成就感,這些都是音樂教學法的重要手段。
對音樂感的記憶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只是對感覺層面的記憶,所以一般比較模糊、易錯、存儲狀態很不穩定,此時教師會針對音樂要素編排兒歌、游戲、音樂社交活動等,讓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對音樂要素由感覺上的深入體驗,上升到知覺層面的深刻理解。對知覺的記憶可以建立在已有的各種知覺經驗之上,它們經常得到重復和鞏固并長久、穩定的儲存在長時記憶里。在感知覺上都對音樂要素有了深刻的認識和體驗,這時,學生就會樂于進行音樂實踐活動,參與到音樂的演奏、表演中來,鼓勵學生有所創新,將音樂感知內化、記憶,變成學生自己擁有的音樂能力,此時對于音樂要素的記憶就會在音樂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從感覺上升為感知覺,深深地記憶在大腦里了。因此,有了感覺和知覺的共同參與,就可以將聽覺記憶、邏輯記憶、語意語詞記憶等聯合起來,加強對音樂的記憶,最有把握的音樂記憶是經過知覺參與、分析之后的記憶。
在各個教學法中都非常重視教學中音樂素材的選用。不僅選用藝術價值較高的音樂素材,而且注重貼近日常生活和本民族的語言特色。例如:柯達伊教學法在其教材中選用的音樂首推本民族音樂。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的產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多用民間音樂素材,除了可以弘揚民族文化,從記憶效能的角度來說,使用本民族的音樂素材可以和主體的本民族語言,生活習慣、審美特點等彼此聯系、互相滲透,使得音樂記憶自然發生,更快速持久。
音樂記憶作為形成音樂才能的必要條件,對于喜好尤其是學習音樂的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從音樂記憶的角度對國外著名音樂教學法中記憶策略的運用進行分析和整理,以期讓音樂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得到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1]Donald.A.Hodges.音樂心理學手冊[M].劉沛,任愷,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57.
[2]蔡覺民.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
[3]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