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青島濱海學院 山東 青島 266555)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創新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使得知識和人才,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成為推動和制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世界各國并無不高度重視改革和發展本國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我國教育的改革和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素質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和制約。只有各種影響因素形成合力效應,才能取得最佳的的教育效果。所謂合力效應,就是各種社會力量圍繞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融合在一起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具體說來,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內和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各教育主體圍繞素質教育目標,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教育對象實施不同層面的教育措施后產生的綜合教育效果。
目前,我國高校的素質教育從素質教育的目標、素質教育的主體及素質教育的實施等方面看,都存在相互脫節、缺乏整體教育合力的問題。
從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看,缺乏系統的目標遞進層次,幼兒園、小學、中學(包括中等專業學校)、大學教育缺乏明確的、可供操作的素質目標體系,而家庭、社會又沒有明確的素質教育內容和側重點,不能做到相互配合,層遞推進;從素質教育的主體(不僅指學校中的教育力量,還包括家庭和社會中的力量)看,各種教育力量不能緊密配合,協調一致。其一,學校內部政工隊伍與教師隊伍不能相互配合。素質教育往往被認為是一線教師的事,政工隊伍不能圍繞素質教育的目標密切配合教師的工作;同時,后勤工作又不能很好地配合學校的素質教育,這種學校內部各教育力量的相互脫節,影響著高校素質教育的總體效果。其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不能協調一致。不少人認為,教育學生是學校的責任,而對家庭、社會教育在學生素質養成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認識,沒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大教育觀。
從素質教育的實施看,尚未形成良好的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環境,表現在:教育部門和其他部門密切配合程度不夠,依法治教體系不健全;考試制度和教育評價體系不完善;課程內容及課程體系有待改革和發展;教學模式需要更新;而所有這些方面地教育作用缺乏統一目標下的相互協調。
上述問題表明,我們在對高校學生進行素質教育過程中,缺乏一種合力效應,因此極有必要大力加強。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應把握兩大目標系統,即縱向目標系統和橫向目標系統,縱向目標系統是指各學校教育階段的目標層遞和銜接系統,是將素質教育目標細化為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教育階段中,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包括中等專業學校)到大學教育都應有明確的、可供操作的、相互銜接的素質目標體系,這是縱向素質目標系統。橫向目標系統是指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教育力量之間相互協調的素質教育目標系統。本文著重從橫向目標系統的角度談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合力效應。
高校實施素質教育從橫向目標系統而言,應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教育主體的合力效應。
學校教育在個體的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眾所周知,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它不僅反映了一定社會的要求,而且主導著青年學生的發展方向,學校素質教育開展的如何,將直接影響到青年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發展。因此,必須重視和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的系統研究。
首先,加強學校素質教育目標系統研究。重視各學校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目標的連續性和層遞性,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各教育階段應有明確的素質教育目標,且各階段的素質目標應具有相互的銜接性和層遞性,具有相對提升的內容和側重點,但總目標的指向性必須保持一致。
其次,發揮學校政工隊伍與教師隊伍教育的合力效應。政工隊伍內部首先要相互協調與配合,避免隊伍內部各因素的相互摩擦與內耗,徹底摒棄“扯皮”現象;教師隊伍內部也應如此,要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作用,因為學生素質的養成不是哪一科教師單個個體的作用,而是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晶,堅決避免“文人相輕”的傳統錯誤觀點,在此基礎上,政工隊伍與教師隊伍再進一步相互協調與配合,做到思想統一,步調一致。
再次,要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的培養溶于各科教學之中,通過對目標結構的設計帶動教育課程設置,教材體系及教法、學法的改革。進而帶動教學模式的改革,發揮課堂教學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徹底糾正素質教育就是發展學生特長、應在活動課或課外活動中開展的片面、不正確的認識,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在各自教學工作中體現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
所謂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它是建立在血緣關系、經濟關系和情感關系等特殊關系的基礎上,其最大的特點是父母的思想品德、個性修養、審美情趣、言行習慣等素質要素對子女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潛移默化而實現的。家庭教育的指導思想、素質教育的目標及其教育方式,一般來說,來自并從屬于社會教育目的且與學校教育目標保持一致。
所謂社會教育是指人們通過社會輿論、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等途徑所接受的教育。在廣泛的社會交往和社會活動中,學生能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因素對其素質發展的影響,包括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
所謂學校教育是指學校按照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計劃,對學生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正規教育。學校教育在學生的素質養成和健康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主導作用。
那么如何發揮三者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合力效應?
首先,協調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學生素質養成中的關系,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
21世紀教育面臨的中心問題是教育與人類的持續發展的問題,面對知識爆炸和人類的有限的吸收能力,學校教育的局限性愈來愈明顯,終身教育趨于必然。終身教育將學校與社會更直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高校同其他各級各類學校一樣,是社會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中開展的各項素質教育活動,總是與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目標定位發生著信息交換、產生相互影響。一方面,社會的變革影響著高校學生的素質目標、內容及方式的變化,特別是現在,大學生已由傳統的“文字一代”而轉變為“影像一代”[1],“文字一代”主要是通過學習和閱讀書本來獲得知識,而“影像一代”更多地借助電視、計算機等多種媒體,通過聲、像等生動畫面感知世界和認識世界的,這意味著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愿望和興趣比以往更強烈,既大學生的社會化意識大大加強,而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必然對學生提出更高的素質要求,因此社會環境的變化影響學生的素質目標及發展;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又會這樣或那樣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評價,進而影響到社會對學校的的看法。很明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決不能孤立地單單在學校內部開展,而要將其與社會教育密切結合起來。結合的方式主要有二:一是讓大學生走出校門,通過參觀、訪問、調查等,親身了解目前高校素質教育的現狀及社會對大學生未來發展的素質要求,激發其全面提高自身素質的強烈愿望,增強學習的責任感和義務感;二是學校參與指導社區教育,建立終身教育的大教育觀,逐步走向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大環境。[2]
其次,協調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系,使兩者教育目標達成一致。
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聯系主要是通過電話和書信來往進行的,其目的在于學校把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思想品德表現及突出的優缺點匯報給家長,以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與支持,使學校教育發揮更大的效力。
第一、學校教育要指導家庭教育,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調適家庭教育的內容,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素質和水平,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第二、班主任要和家長聯系,交流學生在家庭和學校中的表現;向家長宣傳學校的教育目的;素質教育的目標以及對孩子未來發展的要求和希望;聽取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共同研究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定期召開家長座談會,了解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表現,向家長宣傳和介紹教育子女的知識和有效途徑;交流家庭教育的的成功經驗,以促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學生素質養成中的合力效應。
再次,完善各項配套措施,發揮各部門的合力效應。
江澤民總書記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對教育事業,全社會都要來關心和支持,……這項工作不僅教育部門要做,宣傳部門、政法部門以及其他部門都要做,全黨全社會都要來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各級領導干部要轉變觀念,從民族振興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看待教育,避免短期行為,消除急功近利思想,多做實事,少喊口號;加大教育執法力度,使“依法治教”落到實處;改革考試制度,完善教育評價體系,發揮“高考指揮棒”的正向導向作用;建設與素質教育相配套的課程體系,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
總之,在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時,要注意發揮諸因素的綜合影響并有效地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各教育力量發揮合力效應,尤其是要綜合實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充分發揮三種教育力量的合力效應,以取得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佳整體效果。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許多人協作,許多力量,融合在一個總的力量,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造就新的力量,這種力量和它的一個個力量的總和有著本質的差別。”[3]
[1][日]山上定也.創造力與推理術[M].陳慧齡,譯.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8.
[2]孔憲毅.論大教育觀的內容結構及啟迪[J].電力學報,199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3 卷[M].第 16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