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怡
(沈陽農業大學外語教學部 遼寧 沈陽 11016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學習英語的目的,是使學生能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英語。 競爭激烈的社會急需既有充足的英漢語言知識, 又掌握了英、漢語國家生活習俗,民族心理以及價值觀念、宗教文化等文化特征的應用交際型的翻譯人才。 翻譯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而且包括交際能力,兩者不可分割。 前者強調語言的語法規范性,而后者則注重語言在社會環境中的正確應用,兩者是手段和目的的關系。 人們在進行英語翻譯時須特別關注本國文化與異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語義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異,盡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對等。 英語翻譯教學應定位在對學生語言能力及專業技能的培養上,以提高學生在不同環境下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英漢互譯教學中常常發現,雖然不少學生掌握了不少詞匯,語法也學得不錯,但是他們譯出來的句子或文章卻是不知所云。 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差異引起的意思理解和表達方式不同造成的。因此,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重視和加強英語跨文化交際的學習勢在必行。
1959 年, 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其經典著作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的橋梁,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翻譯教學中融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已經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傳播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就要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文化內涵。 因此,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 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 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語言反映著文化的內涵、價值和精華。
“跨文化交際” 這個概念是從英文的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翻譯過來的,它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文化幾乎滲透到人們生存環境的各個層面,交際作為一個語言和非語言使用過程,涉及個人的生理和心理、認識和感知以及社會文化環境,跨文化交際作為兩者的結合所研究的內容也就更為豐富。 語言學家胡文仲認為:“跨文化交際學除研究文化的定義與特點、 交際的定義與特征以及文化與交際的關系之外,著重研究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 ”這些因素包括語言、非語言手段、社交準則、社會組織、價值觀念等。 語言包括詞語的文化內涵、篇章結構、邏輯思維以及翻譯等值等方面。 非語言手段指手式、身式、服飾、音調高低、微笑、沉默、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觀念等。
因此,我們應結合語境,恰當地遣詞造句,盡量避免因受漢語干擾而誤用與當時情景不符的表達方式。 同時,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策略, 促進跨文化本族語者與交流。這種教學活動不僅是傳授更重要的是要培養現代人應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在西方,以巴斯奈特為代表的翻譯研究者們把文化的制約因素看成了翻譯的本質。 要成功地進行語言轉換,不但要掌握兩種語言,還要熟悉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并在進行語言轉換的同時傳達文化信息。 他們從重視語言轉換轉向重視文化轉換,甚至把翻譯看成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
跨文化的交際活動, 是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合理轉換,這一轉換過程要求譯者不僅能綜合運用聽、說、讀、寫等技能,更要充分理解目的語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反映文化,而且受文化的制約。
人類文化學者以為,文化是人類社會“藝術、政治、經濟、教育、修養、文學、語言、思維”的總和。 正如翻譯家尤金·奈達所指出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 因為詞語只有在長期起作用的文化意識上才有意義。 ”跨文化交際學者皮埃斯則認為“文化是凍結了的人際交流,而交際是流動著的文化”。 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提出了關于文化的著名定義,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的能力與習慣。 由此可見,各個國家、民族的社會制度、自然環境、宗教信仰、民情風俗、性格心理、思維方式等文化傳統的差異,必然使其語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所以,只有深刻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才能使譯文不僅在語言意義上對等,而且也在文化意義上貼切對等。 從而真正達到實際意義的跨文化交際。
教師在做文化導入之前, 必須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真應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想象力、判斷批判能力、實踐動手能力欠缺,文明禮儀修養尤其是與國際接軌的文明修養有所缺失等問題,使得學生在英語翻譯學習過程中除了系統地學習語言外, 還有機會接觸該語言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幫助學生學會客觀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跨文化意識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作為思維的主體,其思維方式是受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制約的,對比英漢兩種思維方式的異同,特別是深諳兩種民族思維方式的差別,并找出合理的翻譯策略,加強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 在與英語國家的交際過程中,因缺乏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識和了解,人們經常下意識地以本民族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來進行交際, 頻頻出現語用錯誤,誤解和沖突常常發生。
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應對反映文化沖突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解釋,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學生則從理論的接受者轉變為實踐的創造者。 學生跨越文化障礙,有利于提高實踐能力并增加對跨文化差異的興趣,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眾所周知,翻譯是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化到另一眾所周知,翻譯是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化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去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活動。 在各個領域種語言文化中去的跨語言、跨文化交際的活動。 在各個領域經歷歷史轉型的中國,對翻譯教學早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歷歷史轉型的中國,對翻譯教學早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既熟悉國際知識又熟練掌握英語能直接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國際通用型高級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跨文化交際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 因此,在英語翻譯教學中必須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使教學能更好地滲透文化知識,與時俱進。
[1]胡文仲.胡文仲英語教育白選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2]朱健平.翻譯即解釋:對翻譯的重新界定:哲學要用定冠詞…the,表明作用詮釋學的翻譯現[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
[3]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工作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杜耀文.跨文化交際與翻譯[J].山西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17(11):61-64.
[5]張志強.翻譯的實質與翻譯教學[J].河南師范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7(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