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萍
(大理學院圖書館 云南 大理 671000)
館讀關系,簡言之就是圖書館工作人員與讀者之間的關系,圖書館作為服務職能部門,館讀關系是圖書館關系網絡中的基本關系,由于其基本,所以也就尤為重要。這種通過圖書館工作人員與讀者之間的交往而體現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直接影響著圖書館服務質量的提升,也是圖書館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及反思,館讀關系的研究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深層思考階段,主體間性進入圖書館研究視野。
1)主體間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義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統一性,但在不同領域中,主體間性的意思有所不同。在主體間性概念的形成歷史過程中,事實上涉及了三個領域,從而也形成了三種涵義不同的主體間性概念,這就是:社會學的主體間性、認識論的主體間性和本體論(存在論、解釋學)的主體間性。自古至今,哲學經歷了由前主體性到主體性再到主體間性的歷史過程。古代哲學是本體論哲學,屬于前主體性哲學。近代哲學是認識論哲學,建立于主體——客體二分基礎之上,屬于主體性哲學。主體性哲學是近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時代的發展,主體性哲學的歷史局限性日益凸現出來:第一,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的主體性哲學不能解決人的生存本質問題。主體性哲學將人的生存活動界定為主體對客體的征服和構造,導致唯我論和人類中心主義,進而導致人口膨脹、資源匱乏、生態惡化等全球性問題。第二,作為主體性哲學的認識論哲學,局限于認識論,僅僅關注主客體關系,忽視本體論,忽視存在的更本質方面——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正因如此,人們在現代條件下揚棄了主體性哲學而建立了主體間性哲學。現代哲學是主體間性哲學,存在被認為是主體間的存在,孤立的個體性主體變為交互主體。主體間性哲學因時代需要而產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
2)主體間性的意義具體分析如下: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是主體間的交互關系。主體間性不是反主體性,不是對主體性的絕對否定,而是對主體性的揚棄。主體間性具有哲學本體論和方法論的意義。主體間性首先涉及人的生存本質,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礎上主體征服、構造客體,而是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的交互活動。主體間性還涉及自我與他人、個體與社會的關系,主體間性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個體,而是看作與其他主體的共在,主體間性即交互主體性,是主體與主體間的共在關系。主體間性不再是某個主體的獨立話語了,而是全力關注“主體與主體”的交互、平等、融合,確認自我主體,他人主體,以及世界主體之間的平等對話關系,即自我主體與對象主體間呈共生性、平等性和交流關系。
1)傳統館讀關系,自圖書館建立存在以來,就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每一個圖書館人說到此,都會有自己的見解、看法,研究館讀關系的文章也很多。但是以往同行們的研究討論,多是就事論事,一說到館讀關系,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苦要訴,一句話矛盾,兩句話還是矛盾,這是一種主體論基礎上的二元對立,它過分強調某一方面,強調矛盾,不利于新型館讀關系的形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主體性背后的主客二元對立,及“主體悖論”,在教育服務理論和實踐中越來越顯現出自身難以克服的矛盾局限,教育服務管理要走出“把讀者看作是客體”的理論指導,“把讀者看作是主體”的教育服務管理實踐的誤區。在研究范式上,必須經歷一場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范式轉換,用主體間性教育服務管理的新范式包容和揚棄舊范式。
2)主體間性的館讀關系就是在館讀關系中,我們承認主客體之間的主體性,也就是實踐主體性是人類發展的關鍵,但是在館讀關系中,我們研究的主要是人與人的精神主體性,主要是教育服務管理中,主體間的精神主體性和精神主體性的交互理解性,即在圖書館服務管理中,圖書館工作人員之間,工作人員與讀者(用戶)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在主體性的基礎上怎樣實現精神、思想的雙向交互傳播,交流。所以主體間性館讀關系就是圖書館服務管理中,主體間的精神相互的理解與建構,是主體間主體性好理解性平等共在的指導學習。再者,主體間性相對于主客關系,主客關系是單向的,不是交互的,他們之間是無法像人與人一樣溝通和理解的;而主體間性最重要的特征是主體與主體之間是平等的,交互的,具有可理解性、可溝通性。主體間性在理論上試圖解決館讀關系中,人與人在關系場域中的種種問題。解釋主體性教育服務管理不能解釋或不能合理解釋的東西,從而開辟新世紀新型館讀關系模式。實現館讀互動、相互尊重,共同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和諧的理想的館讀關系,并以動態方式推動讀者服務活動的發展。
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從根本上講是圖書館工作人員與讀者雙方的一種有意識,能動的活動,挖掘其背后必定存在著一種哲學思維。傳統圖書館服務工作中讀者至上的服務與被服務的二元對立的館讀關系,從根本上講就是傳統哲學思維在圖書館服務工作中應用,它強調的是權威對立,最終使館讀關系異化,對立。而哲學解釋學在批判一般解釋學的基礎上,主張從理解和反思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傳統哲學思維。主體間性館讀關系的構建也正是基于此——理解和反思。理解,它是兩個主體間的雙向交流,相互接納的過程,是理解者的視界不斷與被理解者視界的交流,不斷發展豐富,以達到不同視域的融合。即伽達默爾的主體間的“視域融合”,即在理解中,強調雙方主體敞開精神世界,不斷交融,溝通,體驗對方的心理或精神,達到雙方的互識;另一方面,雙方主體在互識的基礎上,彼此認可或對某事達成共識。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學中的概念,也叫反省。在現實實踐中,人們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視為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黑格爾、胡塞爾,及享譽歐洲及英美的中青年現象學者丹·扎哈維等對反思均有不同的精彩論述。理解和反思遍及人和世界的各種關系之中,滲透于生活的各個角落。
館讀間的理解和反思,既有一般的理解和反思相同的共性,同時又有其不同的特性。從共性而言,工作人員與讀者間,讀者與讀者間,人格、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雙方自我都體驗著對方。就獨特性來說,主要體現為:在雙方的生命歷程,生活閱歷,體驗,生活經驗,感悟等都存在著極大差異,二者處于兩個不同的生命世界,自身思想、心理感受各不相同,因此在圖書館工作實踐中,工作人員因其自身的經歷、閱歷、體驗、感悟、環境等,應主動去認識,分析和了解讀者(用戶)服務的需求;讀者(用戶)同時也要從被服務(獨尊)的角度中走出來,理解館員,反思自己,要把工作人員看成是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存在,一樣需要尊重,理解和關愛的人,還要認識到工作人員有著比自己更加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對人生更深刻的感悟(主要針對學生讀者來說),主動接受工作人員的引導和幫助。在相互理解中,二者作為兩個精神個體進行溝通。只有拋棄偏見,敞開彼此心扉,讓彼此的生命相遇,精神匯合,真正建立起和諧,平等交互的主體間性館讀關系。
羅蒂的教化哲學認為,對話是人通向其實現的唯一途徑,把人際交流視為是哲學的“終極境域”,對話是“置身于交互主體的動態活動過程”,具體到主體間性館讀關系上,工作人員與讀者在以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為中介的服務中,通過溝通、對話而實現的雙方以主體形態存在的平等,互補和發展完善的館讀關系。這一過程離不開理解反思基礎上的對話溝通。工作人員與讀者均以對話為橋梁,他們都是活動過程的主體,通過溝通對話,相互理解、尊重,走進對方心里,使讀者得到所需,工作人員自身價值得到實現升華。也正是通過對話溝通,工作人員與讀者的不同的視域視界相互交融,形成新的視域視界。也正是因為平等對話基礎上的溝通,工作人員與讀者主體雙方才能放開彼此,不斷實現相互補充,相互得益,共享知識,達到工作人員提供知識服務和讀者(用戶)獲取所需知識信息的目標的一致性時,才能真正實現館讀在交往的互動中共生出新的知識價值,體現各自存在的價值,達到精神意識的真正交融,最終使館讀關系升華,真正踐行主體間性館讀關系。
[1]簡圣宇.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9(7):13-16.
[2]嚴平.走向解釋學的真理:伽達默爾哲學評述[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109.
[3]洪漢鼎,何為詮釋學[C]/洪漢鼎,理解與解釋[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238.
[4]胡塞爾,倪良康,編.胡塞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7,900.
[5]賈利軍,李金生,李晏墅.從主體性管理到主體間性管理:管理范式的后現代轉型[J].江蘇社會科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