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道輝
大眾科技報社,北京 100863
食品安全的報道,是當今不少媒體激烈追逐的議題。稍大一點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現,就會吸引眾多媒體的關注目光,使出渾身解數進行報道。但仔細梳理這些報道,就可以發現:當前食品安全的報道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體現在科學性上。也就是說,現在媒體不少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難以經得起科學推敲。本文擬先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提出解決的策略。
不可否認,當前的媒體競爭異常激烈,有人甚至將其比喻為“立體戰爭”。從媒介上說,有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多種形式;從屬性來說,有面向大眾的,也有面向行業的。所以,把媒體之間的競爭比喻為“立體戰爭”其實并不為過。這種競爭就導致了媒體必須要想方設法抓住公眾的眼球,自然,如果將抓住眼球作為媒體的第一要務,那么,科學性自然就會退居其次。
我們就以今年所謂的“毒黃瓜”為例,來看看“抓眼球”是如何導致科學“失明”的。
今年5月底,德國等歐洲國家出現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感染的病例。一時間,“腸出血性大腸桿菌”這個詞紅遍了媒體。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公眾自然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導致了疫情的發生。5月26日,德國漢堡衛生研究所宣布,在西班牙生產的黃瓜上發現了大腸桿菌。這一發現并未得到德國聯邦研究機構的認可。隨后,這一消息得到了廣泛傳播,西班牙黃瓜遭受重創,該國蔬果種植業已經遭受了“無可彌補且不公正的傷害”。( 西班牙環境、農村和海洋事務大臣阿吉拉爾語)
現在,西班牙人說起黃瓜來,可能會恨得牙癢癢,實在是不明白:未經確認的信息為何會傳播如此之快?
西班牙黃瓜的冤案,看似好像和媒體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不然。如果媒體能夠秉持科學的態度,堅守科學精神,也許西班牙的黃瓜就不會那么慘。
百度一下“毒黃瓜襲德致14人死亡”,可以看見相關的結果近9.5萬條,打開鏈接,就可以看到這是大多數媒體報道這則新聞時采用的標題。不過,細讀全文,以此為題的文中明明就有這樣一句話:目前依然無法確定此次疫病的傳染源,為何非得在標題中讓黃瓜帶“毒”。為什么媒體編輯會對如此重要的一句話視而不見呢?
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媒體人士認為,當今是一個讀題時代,所以標題就一定要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這本無可厚非,大家的時間都很有限,能通過標題了解新聞的大概內容就可以了。但如果片面去追求吸引讀者的眼球,而不去考量標題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那讀者讀完之后,得到的只能是錯誤的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對媒體產生不信任感,媒體的公信力就會遭受很大的損失。
公信力是媒體的生命線,要提高公信力,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就應采取審慎的態度,堅持科學精神,把準確性置于首位,而不是過分追求“新、奇、異”。
根據第八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的結果,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我國公民整體的科學素養不太高。這個不高,在媒體中同樣有表現,就是不少的媒體記者缺乏嚴格的科學訓練,在新聞報道中自然就不太關注科學的問題。
就拿今年議論最多的食品添加劑來說說。
在百度百科里,食品添加劑是這樣定義的:“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質、延長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營養成分的一類化學合成或天然物質。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質,以及為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質或者天然物質。”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劑應該是食品品質改善的有功之臣。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食品添加劑在國內的遭遇卻有些坎坷,不僅當不上有功之臣,在一些人的眼中,食品添加劑反而成了洪水猛獸,他們頭腦里甚至形成了這樣一個觀點:不含添加劑=食品好,含添加劑=食品不好。一些產品的廣告中,你也可以看到在暗自推銷“食品添加劑不好”的理念,諸如“純天然”、“本品絕對不含任何添加劑”頻頻現身廣告語。盡管專家一再科普:我們打擊的是非法添加,而不是食品添加劑,但為何科普的效果總是不理想呢?
筆者以為,食品添加劑在國內的遭遇,與西班牙黃瓜的冤情有相似之處。相似的原因就在于,“冤案”的產生,傳播者多多少少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作為傳播者,媒體的記者編輯很有必要加強學習,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先學透了,再去給大家傳播。
食品安全報道做得好不好,對公眾的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片面地去炒作問題,不能以科學理性的態度進行客觀報道,容易加劇公眾的恐慌心理,產生“吃什么都不安全”的心理壓力;反之,如果只說好話,又會讓一些違法者覺得有機可乘。因此,食品安全報道必須把握好這個動態平衡。要把握好這個動態平衡,就得走科學的路徑。
1)媒體必須堅持職業操守,把食品安全報道的科學性置于首位。的確,當今的媒體競爭異常激烈,靠科學、理性或許很難贏得讀者的關注。但盡管如此,媒體還是應該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在面臨堅持科學和吸引眼球的選擇時,不要產生困擾。作一個負責任的媒體,其價值比一時的吸引讀者眼球要有意義的多;
2)媒體必須加強對記者編輯的業務培訓,尤其是科技培訓。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的生活已經與科技密不可分,作為社會人,提高科學素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更何況我們媒體的這些新聞記者編輯們呢?就培訓而言,方法知識的培訓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夠通過培訓,樹立起媒體記者編輯的科學觀點,培養好他們的科學精神,則會是更大的收獲。
當然,說到容易做來難,但如果大家都這樣做,競爭的環境好了,或許就沒有問題了。期望那一天早點到來。
[1]劉垠.大眾科技報.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養落后發達國家20年,2010-11-26.
[2]新華網.國際時評:“毒黃瓜”事件折射社會管理復雜性.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2/c_121525221.htm.
[3]百度百科,食品添加劑,http://baike.baidu.com/view/93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