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忠亮
大同縣環境監測站,山西大同 037300
環境監測管理是以監測理論基礎、專業基礎和技術基礎為組成內容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來指導環境監測實踐活動。使監測工作具有計劃性,監測方案具有可行性,操作程序具有規范性,測試技術具有先進性,測試數據具有有效性,監測綜合結論具有客觀準確性,從而達到“科學監測”。環境檢測是以評價環境質量和監督污染物排放為目的,按照環境標準,對水、氣、聲、土壤、輻射、生物等環境相關因子的濃度,數量發布等以及污染物排放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和監督的活動過程。面對基層管理工作現狀,在全面抓好基層環境監測管理工作的同時,應著重抓好兩方面薄弱工作。
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環境監測手段不斷完善和監測技術不斷提高,操作過程越來越方便快捷,自動化水平越來越高,監測成本越來越低。這些優勢為開展和拓寬監測項目和范圍提供了可行性。基層環境監測規劃是做好基層環境監測工作的基礎。是保證監測項目具有針對性、代表性、現實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基礎。監測規劃必須符合當地的環境特征、生態特征以及污染現狀,必須綜合考慮統籌規劃,合理配置資源。不斷健全環境監測項目,拓展監測對象。在完善原有的監測項目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新項目。比如:現在施工環境管理和生態環境管理比較薄弱。開展和加強這方面監測工作具有積極意義。
1)施工環境監測管理,尤其加強人居密度比較大的城區監測,如新建、拆遷、擴路及各種管網建設等,粉塵和噪聲污染十分嚴重,污染區多,分布廣,環境條件差,環境監測比較困難,監測管理尤為重要。監測部門應積極有效地合理調配監測力量,適時監督監測,為環境管理部門對施工方實施強有力管理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和法律依據;
2)生態監測是生態管理的基礎。雖然我國關于生態監測剛剛起步,但我國脆弱的且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現狀迫使我們必須加快生態監測的步伐。生態監測分門別類種類繁雜,做好監測規劃任務繁重,必須突出重點,著眼現狀。比如現在經濟上為了適應市場化運作,提倡規模化種植業,即產業化種植。過去是農作物輪換種植,現在是單一品種長期大規模種植,林業種植也類似。這種轉變速度快、規模大,像這種方式是否影響生態生物平衡,還須密切觀察生態狀況,適時進行土壤監測和生物監測。像2008年南方罕見凍雨災害表明,森林區混雜林抗災強,單一品種林木抗災能力弱,是個典型例證。做好生態規劃,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影響進行測定,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森林植被銳減等災害認真調查和監測。基層監測規劃要符合上級規劃和指導,根據當地實際環境和實際工作能力,積極開創新項目,
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主要在環境監測的全過程中為保證監測數據和信息的代表性、準確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所實施的全部活動和措施,包括質量策劃、質量保證、質量控制、質量改進和質量監督等內容[1]。
根據基層現狀應著重解決的監測質量管理問題:
1)監測能力方面的建設,它是監測管理的基礎,包括儀器設備、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儀器設備是能力建設的物質基礎,監測人員素質的提高是能力建設的中心,管理水平是能力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人才培養和提高監測隊伍整體素質是加強監測能力建設的根本保證。一方面要通過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專職進修、專業培訓等渠道搞好全員培訓,使監測人員全面掌握監測業務知識、熟悉各種標準、規范、技術方法,更好地抓好質量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集中資金,發揮政策優勢,不斷充實各類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和物資,切實加強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和專項能力建設,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2)努力提高思想覺悟水平。基層監測站常常是制度建設很完善,國家法律法規很具體,匯報總結很完美,而實際操作卻往往存在偏差。突出表現為主觀故意造成數據不準。如涉及政府政績考核、上級檢查落實減排任務、企業關停、追查事故責任等,為了達標或其它利益而人為改變數據。這既是行風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主觀失誤造成監測誤差。諸如工作懶散不負責任,在儀器校驗、實驗用品的存放、采樣布點設置、操作不規范等方面造成疏忽。監測數據不能如實反應環境質量,環境監測和監測質量管理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我們把監測工作的認識提高到新的高度,克服自私行為,正確認識榮辱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民眾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增強責任感和環境污染自危感。
環境監測管理任務繁重,工作任重道遠,既要細致全面又要突出重點,還要抓住弱點。綜合考慮,理清層次,堅持標準,嚴格技術規范,狠抓落實,保證監測工作有效運行。全面開展環境監測和逐步提升環境監測水平,及時提供準確可靠真實的監測數據和環境信息,為政府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1]《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發(2006)11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