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田媛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研發中心,北京 100080
媒介載體早在機械復制時代,就被加冕為王。麥克盧漢給出三個著名的概念: “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體的延伸”、“電子媒介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那么,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以PC或移動終端等設備為硬件依托的新媒體會帶給我們什么呢?
由于傳播形式和載體功能的限制,傳統媒體傳遞信息的過程往往充滿儀式感,無論是閱讀紙媒還是聽廣播、看電視,都需具備特殊的時間、地點和情緒。而具備便攜性和廣泛互聯性等特點的現代媒體超越了這一切,民眾可以隨時隨地的發布和接收信息,信息傳遞時的儀式感被隨機、隨意性所取代。
在只有口語沒有文字的早期部落時代,人們通過口耳相傳交流信息,此時的口語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魔力,人們對信息也表現得極為尊重和信任。
當印刷術被普及時,信息傳播的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傳播廉價化”使瓦解了嚴格的階級區分,帶來了“社會規模傳播”,并最終使文化流向大眾。隨之而來的,是思想的創新和新興資產階級的進步。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我們擁有了比機械復制時代更為迅猛的傳播速度、更加豐富的傳播形式、更多元化的傳播內容。這時,信息在傳播中的儀式感已消失殆盡,走下神壇變成了可供全民創作及享用的資源,并最終導致個人化社會的形成。當然,伴隨著稀缺性與神秘感消失的,還有我們對待信息的信心和耐心。
麥克盧漢曾以傳播方式的更替將人類文明重新劃分為三個階段:口耳傳播時代、文字印刷傳播時代和電子傳播時代。在他看來,媒介形式遠比媒介內容重要得多,媒介形式的更新直接促進了人類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的革新。
麥克盧漢曾將人們沉浸在報紙所提供的信息流中這一行為比喻成泡浴缸,他的本意是強調媒介的滲透性和勸服效果,“大眾媒介使人避免了度日如年、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之類的感覺”。但從今天的文化生態來看,這種效果正好相反,現代媒體帶給我們的,正是這種“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之類的感覺”。網絡媒介所帶來的信息膨脹更是名副其實的泡泡浴。一旦我們對其的需求超出簡單的娛樂,需要尋找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時,就會發現媒介要么已不具備信息甄別的功能,要么本身正在制造垃圾信息,漫無頭緒和茫然失措的資訊焦慮癥就此開始席卷我們。
康德在談到啟蒙的困境時曾說過:“處于不成熟狀態是那么安逸。如果有一部書能替我有理解,有一位牧師能替我有良心,有一位醫生能替我規定食譜,等等;那么我自己就不用那么操心了。只要能對我合算,我就無需去思想;自有別人會替我去思考這類傷腦筋的事情。” 網絡技術的興起打破了也從另一種角度增強了這一切,每一個人憑借便利的網絡技術,都可以輕松地接受到各種渠道的信息資源,同時自己也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信息發布源。
在“聯想智能電視”的電臺廣告中,開篇就問到:“全家人已經多久沒有在一起?”隨后解釋說:“爸爸和工作在一起,*分鐘;妹妹和玩具在一起,*分鐘;媽媽和微博在一起,*分鐘;我和掌上游戲在一起,*分鐘。我們都在家,卻沒和家人在一起。” 這個廣告無疑道出了很多現代家庭的共同特點,現代媒體不僅讓人的感官系統被分裂,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共享狀態也從此破裂。我們對遠方的人和事更了解,卻又對身邊的人更疏遠。
但在另一方面,電子技術的興起將人類的眼界和心境無限延伸,互聯網技術打破了舊的時空概念,“整個世界似乎緊縮成了地球村”。麥克盧漢曾斷言新的電子媒介是自然的,它使人類重新獲得感官功能的整體性,“使人們重新體驗部落化社會中村莊式的接觸交流”。如果說文字印刷改變了人類的視覺方式,廣播和電話改變人類的聽覺方式,那么電子技術則改變了人本身。
蘋果公司風頭勁得無人能及,公司的已故前CEO喬布斯相信最簡單的設計可以實現最棒的用戶體驗。他的iphone和ipad都只有一個鍵,而在這兩個產品的包裝中,甚至沒有紙質的使用說明書。對此,蘋果公司的解釋是,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點擊,在嘗試中發現設備中蘊藏的各類功能。蘋果公司的理論聽起來有些荒謬,但支撐他們采取如此放任態度的,正是其“以人文本”的功能設計,各項功能的實現一般就在用戶第一感覺認為的那個地方,“即使是曾祖母也可以拿來即用”。如今,這種單鍵設計已經成為新潮流。
作為資訊類的信息,第一要義就是真實,但為了得到噱頭,吸引大眾眼球,許多新聞尤其是標題無所不用其極,只強調片面的真實性,以激發受眾的好奇心。
按照本雅明的論點,藝術品經過加工就會產生“靈韻”的偏離,新聞報道在所見者、傳達者與所聞者之間亦存在著一層層的耗損,即使創作者自覺的本著嚴謹公正的態度,也無法保證每一道加工程實現絕對客觀。更何況刻意的以偏代全,嘩眾取寵。
信息的存在形態、審美接受、審美標準等價值正在發生深刻的轉換。頭條新聞在民眾心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人們的記憶力越來越差,接受能力越來越強,由此引發更大規模的刺激性爆炸新聞。難怪某知名作家在看過報紙后會發出感慨:“無消息就好消息。”
社交媒體正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初衷只是增進人們彼此間的了解、豐富人們的交流形式并使之趣味化和滿足人們展示自己的愿望,但隨著社交媒體普及范圍的極速擴大、難以置信的功能優化速度和程度,讓人們停留在上面的時間越來越長,即“粘性”增大。但由于其信息中涉及大量的用戶隱私,以至于當大量涉及消費者行為、習慣甚至明確的消費喜好等營銷數據,全部集中在一起,并可以隨時提取出來分析、有針對性的應用時,營銷專家們會對社交媒體的這一特性喜愛的發狂。
一位業界知名的營銷專家被問道如何達到高轉化的傳播效果時說:“信息都在那里,只要你去找。”他們通過分析人們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公司性質、職位信息、網絡活躍度以及關注的網頁內容,來決定在營銷信息傳遞的時間、地點、情景,以最大限度的配合接收者的情緒,從而激發消費欲望。如此營銷手段,雖不能說百發百中,但基本彈無虛發。好的一面是,人們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廣告,因為這些廣告可謂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壞的一面是,人們陷入了一個自己為自己劃定的圈套,被動的接受自己“喜歡”的信息。
隱私的泄露也不只是媒體管理者單方面的責任,一個巴掌拍不響,現代人喜歡在社交網絡上曝光自己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尋找共鳴;也習慣通過這種方式關注親朋好友、社會名流、機構團體。人們的生活狀態就像在進行著各式各樣傳播實踐似的,展示和被展示著。面對美麗風景,“在場”不如“被看見”重要;珍饈當前,也要忍住欲滴垂涎,調好光影,逐一拍攝后,方能舉箸。這種展示欲望的滿足程度幾乎與真實生活是否精彩豐富等同。當你展示的內容有足夠的受眾時,你甚至可以成為草根明星,一個擁有10萬粉絲的微博博主,又何嘗不是一個小型的獨立媒體呢?
信息變成了素材,發送者和接受者都可以由此建構他們自己的世界圖譜。不久前的一則新聞曝光了美國一對女騙子,利用人們在社交網絡“Facebook”上曝光的信息,猜測人們身邊發生的私密事件,并以此為資本謊稱會算命,騙取錢財。
現代媒體的建構層級是從下到上的,去中心化的。在人們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在一起,文化交融愈發流暢便捷的時候,每個人的獨立性卻在降低,隱私亦受到嚴重的挑戰。當信息傳播性的強烈愿望和商業實踐結合在一起時,隱私與由其衍生的各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之間的博弈便成為現代媒體傳播信息的新命題。
上一節中說道,現代營銷往往通過參與用戶隱私,做出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行為。這一節,想特別討論一下廣告。百度百科對廣告的解釋是“是為了某種特定的需要,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公開而廣泛地向公眾傳遞信息的宣傳手段。”可見,每則廣告都由兩個重要部分組成:訊息和傳遞訊息的媒介。
作為一種產品信息、服務信息和商家輿論的綜合體,廣告在現代社會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麥克盧漢認為效果良好的廣告達到目的的手段,一是干擾讀者的注意力,使之看不到廣告所預設的前提的重要性,二是悄悄地與其他層次的體驗融合在一起,將別人的美好感受,巧妙地嫁接成消費者的感受。在這個意義上,廣告是玩世不恭、蠱惑人心和阿諛奉承的最高形式。麥氏曾批評商業廣告:“和洗腦的程序沒有什么區別”。麥克盧漢這些對當代媒體文化的批判,也正好從側面反映出以廣告為代表的現代傳媒信息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不管這是一種福音,還是一種災難,至少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夠改變,也無人能拒絕。人創造文明的同時,也被文明擺布和左右著。而文明對人的左右,其重要工具就是傳媒。
隨著技術的進步、文化的融合,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呈現出無限開放的趨勢。舊有的不適合人性發展的文化規范與生存格局被不斷打破,新的文化生存空間被不斷創造出來,人的生活及生存狀態不斷發生新的變異、融合、轉型與發展。網絡新媒介利用互動參與使得內容閱讀者同時成為內容提供者。“如此一來,作者與讀者的基本差異越來越小,只剩下功能上的不同,而且會隨情況而變。無論何時,讀者隨時可變成作者。”
現代傳媒創造出了與以前時代迥然相異的言說方式,并向所有人開放,信息制造的門檻降低了,由于媒介渠道的擴展,原先對從業者的專業的訓練,倫理道德等約束全部消失。許多主流媒體新聞的選材,由于受意識形態的知道,往往不及有普通讀者輿論直接引出的題目,媒體成了公共財富。一個喜愛A媒體的讀者,可能正在自己的博客上創造者B媒體,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在極為專業化的勞動中,讀者不得不必須成為作者,以從事相關信息的傳播工作,全民記者時代儼然已經到來。
麥克盧漢:“基督教關于神秘肉體的概念——所有人都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這,從技術上說,在電子條件下已經成為現實。”這里的肉體正是信息,隨著媒介邊界和傳播規則的逐漸消解,人人都有可能參與、享受、消費信息;另一方面傳播的過程和形式極度分化,出現多元化、分層化格局,呈現出極其豐富多彩的面貌。“一對一”的人際傳播模式向“一對多”的大眾傳播模式轉化的過程正在不斷逆轉成“多對多”的全民傳播時代。信息傳播的多元發展帶來了理性的活躍和思想的解放,但也出現了平面化、瞬間性、碎片化、復制化的特征。
3.2.1 視覺化
當前人們身處被視覺形象包圍的世界,打開一份報紙,頭版最顯著、最大面積的位置是圖片,打開網站亦是如此,以語言播報為主導的電視新聞也涌現了專門的“看圖識天下”、“讀圖時間”等模塊。文字藝術和語言藝術更加間接和抽象,與直觀、整體的視覺藝術相比,難免在一瞬間撲面而來的效果略遜一籌。以電影為代表的視頻影像作為圖片的升級版,令人們感到震驚又欣喜。流動的影視畫面,讓人很難停下進行思索,不然就跟不上銀幕的進度了。而在轉瞬即逝的圖像面前,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瞬間感悟帶來了全新的感官享受。
3.2.2 同質化
新的傳播手段構建了開放的多元的社會文化,人們通過打破孤立隔絕的社會文化狀態和封閉體系,共享彼此的文化元素。信息在交融中不斷擴大外圍,而其中核心的元素卻未有增加,便出現了同質化的問題。人們接觸越多的信息,越會有‘事物皆同的感覺’。這種復制傳播看似使大眾感受到了文化的融合,實際上卻使受眾對文化產品的選擇范圍不斷縮小。
同質化的另一方面變現為對同一內容表現形式的不同探索,一部電影的內同時一部小說,一部小說的內容是一則新聞,形式的效果與內容相當,而讀者卻不在乎這一點。“一種媒介成為另一種媒介的內容,如此而來,它的效果或就會強大持久。”但媒介的融合與復制起點在哪,又將去往何處?
從勞動密集的前工業社會,到資本密集的工業社會嗎,再到知識密集(信息密集)的后工業社會,我們在媒介的幫助下,始終保持著對信息的良好掌控能力。但在這一切之后,我們應如何面對這個陡然失序的新世界呢?A·T·利柏林《新聞界》“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他往何處去,即使可以仰仗手中的槍,他也是不自由的。”
[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理解媒介[M].商務印書館,2001.
[2][德]本雅明著.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浙江攝影出版社,1993.
[3][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機器新娘——工業人的民俗[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4][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著.后現代交鋒叢書《麥克盧漢與虛擬實在》[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澳]格雷姆·特納著.普通人與媒介——民眾化轉向[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英]邁克·費瑟斯通著.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譯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