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結合”是自主創新的戰略引擎,重要性不言自明。然而在實踐過程中,卻有種種障礙阻擋了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產學研難以有效結合。兩會期間,這些現象引發了部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代表的議論。
“很多科研院所不愿意把成果交給企業,寧愿自己進行產業化,但效果往往不佳。”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沁新代表告訴記者,當前一些科研院所存在的技術封閉現象令他犯難,跟院所合作,他常常有種“貌合神離”的感覺。
任沁新說,某一產業在洛陽有4家相關單位,分別為工廠、研究所、設計院和高校某專業。其中,工廠急需技術支持,而院所高校卻不愿提供,4家單位雖然同處一市,數十年卻不相往來。“我國現行科研和產業體制中,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沒有形成有效的創新資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機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創新資源的巨大浪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馬德秀代表說。對這種現象,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朱志遠代表認為利益分配是關鍵。“產學研結合進程中,最難處理的是利益分配機制問題,什么時候利益機制健全了,這個瓶頸問題就解決了。”
“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不夠合理。”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孫建科代表說。任沁新對此也頗有感觸:“現在評職稱時,主要看論文、著作、成果等,而成果產業化的情況、產生的社會價值不被看重。這樣的評價機制不利于讓產業化成為科研的目的,在導向上存在問題。”一些代表認為,企業也需提高研發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歐進萍代表表示,目前我國從事技術創新的研發隊伍,大多數是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和部分企業因項目臨時組建研發團隊,企業參與人員基本不作為團隊的主體,也沒有系統掌握項目技術創新的核心技術。“高校等科研人員在技術突破或項目完成后便自然解散,但企業沒有足夠的能力把突破的技術做精做細、使其規模化和升級換代。”他說,“因此不少科研項目已經取得了技術創新并示范運行,最后還是‘死掉了’。”“企業不光要出錢,還要出人,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朱志遠表示。
最近美國總統奧巴馬明確提出,大學的科學研究與企業的產品研發之間存在創新斷層。美國政府準備拿出10多億美元,在大學周邊建立一批制造轉化工程,填補大學和企業間的溝壑。“這與我們的做法不謀而合。”馬德秀說。她表示,在創新鏈上,對于一些具有長遠意義并需要長期努力的關鍵成果產業化,僅靠市場機制和企業自身作用,將要經歷漫長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規劃、布局、組織和協調作用,利用“舉國體制”的優勢,從長遠考慮,有選擇性地搭建一批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平臺,盡快搶占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代表認為,科研成果轉化率很低,中試研發比較薄弱是原因之一,許多成果因得不到中試機會而無緣產業化。他說:“企業如果投資支持中試,面臨的風險比較高,希望政府能分擔。”
“更好地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還要在體制機制和創新文化上下功夫。”東南大學黨委書記郭廣銀代表認為,產學研作為一種協同創新模式,需要發揮政府規劃政策的調控作用、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創新文化的軟實力作用。
她建議,完善科研人才的培養開放、評價發現、選拔使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五大機制,重點突破人才創新創業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完善知識產權和專利權歸屬、風險機制與利益分配等機制,促進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的雙向流動,切實解放科技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