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立,焦 珍
(1.河北省定州市環境保護局,河北 定州073000;2.石家莊經濟學院,河北 石家莊050031)
城市是生態系統中最為復雜的類型之一,在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歷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在感受城市化所帶來的豐富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同時,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綠地緊缺已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因此,促進城市的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社會關注的焦點。生態城市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近年來,定州市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等方面有了很大改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因素,決定了定州市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了構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生態城市應是定州市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
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出現了一些體現生態理念的規劃理論和實踐。197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計劃中提出了“生態城市”這一重要概念,提出用生態學的理論和觀點研究城市環境,明確了追求人與人、人與環境高度和諧。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是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和自然達到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并促使城鎮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穩定、協調與永續發展的自然和人工環境復合系統。生態城市的發展應滿足城市地域空間的自然、生態、環境高度和諧,具有合理的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保證系統內生產、生活和周圍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良性循環。
定州市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廣鐵路、107國道、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塑黃鐵路、定河公路橫穿東西,即將開工建設的京石鐵路客運專線和京深高速公路擴建工程,使定州市成為河北省綜合性陸路交通樞紐,為引進人才、資金和項目,促進與京津石大城市的合作提供了條件。與周圍縣市的便利交通網絡,也十分有利于定州經濟的發展。
環渤海經濟圈的隆起,京津冀經濟圈的形成,為處于交通要道、已具備良好產業基礎的定州市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的定州市將成為京津冀之翼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連接三晉能源基地與沿海經濟區的紐帶。
隨著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定州市在汽車、能源、煤化工、鑄造業等主導產業領域,加強了設備和工藝改進、節能降耗、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這有利于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排放,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帶動行業發展,改善經濟增長的質量。
而在農業領域,科技推廣服務和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提高了農民的經營管理能力,加快了“科技興農”的步伐,為建設生態農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定州農業基礎雄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糧食、棉花、蔬菜、林果、畜牧等多種經營生產格局。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十五”末期,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9.4%。第二產業規模優勢日益凸顯,在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煤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醫藥、鑄造等7大產業中,投資超億元的項目超過10個,發展后勁十足。按照循環經濟理念設計施工的新建項目,有利于生態工業、循環經濟建設。民營經濟的較快增長,增加了就業崗位,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第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服務業正在從餐飲住宿、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領域向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中介服務、文化、教育、體育、信息服務、房地產和旅游等更廣闊的領域全面拓展,為區域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提高提供了保障。
此外,定州市基礎設施、文化娛樂設施配套較為齊全,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為傳播生態文化、建設和諧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在增強,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定州市委、市政府及時地抓住了這一契機,因勢利導,組織各部門、各鄉鎮開展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活動,動員廣大市民積極參與文明生態村創建、環境優美小城鎮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為全面建設生態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1)綜合性與主導因素分析相結合原則。生態功能區劃必須從區域的資源環境現狀出發,既考慮自然因素如氣候、生物、地址、地貌、河流水系等要素,又兼顧人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影響區域生態功能的各種要素中,總有一個或幾個因素起著主導作用,決定著區域生態的基本性質和演化方向。因此,在區劃過程中,既要體現綜合性,還要考慮主導因素,以便于針對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解決方案,采取相應措施。
(2)區域共軛性原則。區域共軛性原則要求所劃分出的生態區在空間上具有連續性、區內要素具有相對一致性。為了管理方便,生態功能區劃應盡量保持鄉鎮界線的完整性。
(3)可操作性原則。生態功能區劃應明確各生態區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向,以便于將生態建設落實到具體的生態空間。
定州市的生態功能分區,是根據國家《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參照河北省生態功能區劃、保定市生態功能區劃,結合區域自然與社會經濟特征而劃分的。在《保定市建設規劃》的市域生態功能分區中,定州市被劃為“定州經濟發展與污染治理區”。與此規劃分區相銜接,將定州市以鄉鎮為基本的生態單元,劃分功能區和生態功能亞區。
根據生態功能區劃原則,將定州市劃分出3個生態功能區、8個生態功能亞區。
該區位于沙河以北的定州市西部地區,包括磚路鎮、龐村鎮、清風店鎮、趙村鄉、開元鎮、明月店鎮、周村鄉和叮嚀店鎮,總面積為562km2,總人口611399人,人口稠密。歷史上,該區域水網密集,唐河、孟良河、小青河、王快總干渠、幸福泉總干渠等眾多河渠穿過,幸福泉亦在該區內。但近年來,幾乎所有的河渠均處于常年干涸狀態。土壤類型主要為壤性洪沖積石灰性褐土、壤性洪沖積潮褐土、沙壤質洪沖擊潮褐土、沙壤質潮土。植被以農田植被為主,唐河沿岸林木覆蓋率較高。
該區交通便利,分布著定州市重要的汽車、煤化工、電力工業基地。工農業經濟均較發達。非農產值除龐村鎮外,均處于中高水平;單人均耕地資源除叮嚀店鎮外均較少。
該區進一步劃分為3個生態功能亞區,即生態城鎮建設生態功能亞區(Ⅰ1),節水農業與特色產業生態亞區(Ⅰ2),種、養、加綜合發展生態亞區(Ⅰ3)。各亞區的情況如下。
4.1.1 生態城鎮建設生態功能亞區(Ⅰ1)
該亞區的范圍為定州市建成區。該區2006年市區人口為2105萬人。交通便利,工業以汽車、能源、煤化工業為主,是全市經濟的龍頭;擁有多項文物古跡,旅游資源豐富。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市區內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較少;能源工業和煤化工業的大氣和水污染物產量大,環境污染治理壓力較大。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加快工業區生態經濟、循環經濟建設,加大污染源的監控、管理和治理力度;根據城市規劃,加快城市集中供水、集中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工程建設;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和城市綠化;不斷完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4.1.2 節水農業與特色產業生態亞區(Ⅰ2)
該區范圍為:清風店鎮、龐村鎮、磚路鎮、趙村鄉。伊利液態奶工業園區位于該區范圍內,帶動了養殖業發展。清風店鎮的鑄造、磚路鎮的屠宰、趙村鄉的雕刻為該區特色,發展迅速。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磚路鎮、龐村鎮、趙村鄉為嚴重缺水區,而近幾年工農業用水增長迅速,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鑄造工業、屠宰加工的點狀污染及農業面源污染較為嚴重。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加強污染監控和污染治理;以水定項目,以水謀發展,限制高耗水產業,建立節水型社會,鑄造業以節能降耗為重點;農業推廣節約高效無公害生產技術,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畜牧養殖和屠宰加工業,建立循環經濟產業鏈,綜合利用生產廢棄物,減少污染物排放;城鎮和工業園區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促進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
4.1.3 種、養、加綜合發展生態亞區(Ⅰ3)
該區范圍為開元鎮、明月店鎮、周村鄉和叮嚀店鎮。叮嚀店鎮的養羊和奶牛,開元鎮的生豬,明月店鎮、周村鄉的養雞均初具規模;明月店鎮的紡織較為突出;能源工業園區及雙天工業園區位于區內。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開元鎮、周村鄉和叮嚀店鎮的北部水資源嚴重短缺;養殖污染;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沙河沿岸風沙化。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污染監控和管理,改進能源工業生產工藝流程,配套污染治理設施,減輕工業污染,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強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鎮特色產業發展;加強沙河沿岸風沙治理和生態防護林帶建設。
該區位于沙河以北的市域東部地區,包括留早鎮、大辛莊鎮、大鹿莊鄉、楊家莊鄉、東亭鎮、東旺鎮、號頭莊回族鄉和東留春鄉。總面積為421km2,人口297032人。區內土壤類型主要有壤性洪沖積石灰性褐土、壤性洪沖積潮褐土、沙壤質洪沖擊潮褐土、沙壤質潮土、壤質潮土及蘇打鹽化潮土。河渠密集,有唐河、孟良河、王快總干渠、幸福泉總干渠、三八渠等眾多河渠穿行其中。人口密度相對較低,人均耕地資源相對較多,農業產值居于全市中上等水平,是特色農業集中分布區。非農產業不發達,非農產值較低。
該區進一步劃分為3個生態功能亞區,即園藝林果生態亞區(Ⅱ1)、蔬菜專業成產生態亞區(Ⅱ2)和禽畜養殖循環農業生態亞區(Ⅱ3)。各亞區的情況如下。
4.2.1 園藝林果生態亞區(Ⅱ1)
該區范圍為留早鎮、大辛莊鎮。留早鎮的蘋果產業、大辛莊鎮的花卉產業優勢顯著;土壤以壤質土為主,土地較為肥沃,農業單產處于中上等水平。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林果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施用量過大;農村生活垃圾、生活廢水未經集中處理,面源污染突出。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林果業,突出本區林果花卉資源特色,創建林果、花卉品牌;依托花卉林果業開發生態休閑觀光旅游;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民居住環境。
4.2.2 蔬菜專業成產生態亞區(Ⅱ2)
該區范圍為大鹿莊鄉、楊家莊鄉、東亭鎮。該區土壤以壤質土為主,較為肥沃;農業單產水平較高;蔬菜生產基地分布集中,特色菜種植和蔬菜育種優勢突出。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地下水持續超采;農藥、化肥使用過量,面源污染嚴重;農村基礎設施不配套,衛生環境較差。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建設生態農業基地,創建無公害蔬菜品牌;發展蔬菜深加工,延長綠色產業鏈條;科學施用化肥、農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障產品品質;建立節水型社會,加強工業、農業和生活節水,緩解水資源壓力。
4.2.3 禽畜養殖循環農業生態亞區(Ⅱ3)
該區范圍為旺鎮、號頭莊回族鄉和東留春鄉。該區土壤為壤性土和砂壤質土;農業單產水平中等;養雞與養牛業初具規模,且發展較快。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禽畜糞便、廢水未得到及時處理和有效利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農村環境;農藥、化肥施用過量,面源污染突出;沙河北岸風沙危害較為嚴重。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加強禽畜養殖防疫,規劃禽畜養殖小區,提高規模化養殖比例;發展禽畜產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建設沼氣站或家戶沼氣池,提高禽畜糞便綜合利用效率,提供新能源;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建設農業循環經濟。
該區位于沙河以南地區,包括高蓬鎮、李親顧鎮、西城鄉、息冢鄉、邢邑鎮和子位鎮6個鄉鎮。面積為270km2,人口232648人。土壤以沙質土為主,風沙現象嚴重。
該區進一步劃分為2個生態功能亞區,即北部風沙治理生態亞區(Ⅲ1)和南部糧畜經濟發展生態亞區(Ⅲ2)。各亞區的情況如下。
4.3.1 北部風沙治理生態亞區(Ⅲ1)
該區包括高蓬鎮、李親顧鎮、西城鄉。該區位于沙河南岸,土壤以沙質為主,肥力較低;糧食單產和農業產值處于中上水平;高蓬鎮、李親顧鎮的鄉鎮企業較發達,鋼網生產初具規模,非農產值較高。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農業面源污染;高蓬鎮、李親顧鎮的鋼網生產有大氣污染;化鋅池排污廢水污染地下水;生態環境脆弱;土地沙化;干旱。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強節水型社會建設;改進鋼網生產工藝流程,完善污染治理設施,控制環境污染;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改良沙地,放置土地沙化,建設沙河沿岸防護林帶,完善農田林網,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4.3.2 南部糧畜經濟發展生態亞區(Ⅲ2)
該區包括息冢鄉、邢邑鎮、子位鎮和李親顧鎮南部。該區位于市域南部,土壤以沙質土為主;農業產值與非農業產值均處于中下水平;息冢鄉的養雞、邢邑鎮和李親顧鎮的養豬已初具規模。
(1)區內的主要生態問題。農業面源污染;養殖污染;生態環境脆弱;干旱。
(2)發展方向與生態建設重點。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建設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培養禽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促進禽畜養殖業發展;建立農業-養殖-加工-沼氣-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1]謝鵬飛,周蘭蘭,劉 琰,等.生態城市指標體系構建與生態城市示范評價[J].低碳生態城市.2010,17(7):12~18.
[2]楊 潔,劉彩霞,孟祥霞.唐山市生態城市建設[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9,9(1):54~57.
[3]劉哲民,張永翔.寶雞生態城市建設的問題及對策[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4):309~311.
[4]朱新玲,黎 鵬.武漢城市圈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