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薇,張獻明
(浙江省龍泉市綠城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龍泉323700)
近幾年來龍泉市委、市政府把生態示范區建設作為總攬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確定了“發展綠色經濟,培育優勢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通過全面實施生態城市建設工作,在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已初步顯示了山水生態園林城市的特色。但也存在著盲目攀比、過度開發和無序建設等問題。本文就龍泉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進行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重大戰略,城市可持續發展是推動這一戰略的主要動力。生態園林城市是以生態為基礎,在提供景觀、休閑娛樂設施和城市開敞空間的同時,構建城市生態系統,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經歷了“黃色文明”(農業革命)和“黑色文明”(工業革命)之后,人類正在追求一個發展與環境雙贏、人類與自然和諧的新的“綠色文明”,并試圖通過發動一場以生態環境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革命,逐步解決工業文明對人類生存環境加大破壞的問題。正是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上,城市生態園林的重要性得到體現。
在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主要來自于生態園林,其中城市園林植物通過自身生理活動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與功能產生的生態效益、植物景觀的美化城市環境對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的景觀效益、創造減災條件和提供避災場所產生的安全效益,以及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和促進旅游的多項經濟效益等等,都是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表現。
城市環境是人類聚居的環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而城市生態園林是為人民服務的公益產業。生態園林從改善人的心理機能和精神狀態上服務于人類,總的來說就是追求人與環境的協調,實際上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生態問題。
在居民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的情況下,把有限的財力、物力投入到豪華辦公樓,宏偉氣魄的大橋、大道等建設項目上。群眾稱“三大”工程,即大樓、大橋、大道。而對與老百姓居住生活直接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卻重視不夠,投入不足,特別園林綠化工作沒有跟上。
在城市化建設中被一種“急功近利”思想所左右,為了片面追求功績,而大興土木,把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這種被稱作“城市美化運動”的城市景觀建設行為,是一種極無遠見的時髦現象,其結果必將造成城市發展中的“特色危機”。
城市生態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目前存在著“急進化”問題,如舊城改造、山地開發,使一些有價值的歷史街區被拆除,傳統格局和風貌被破壞,部分名城保護區整體環境保護不被重視。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形成占主要地位的樹木,尤其是鄉土樹木的種植比例較低,影響了城市綠地部分生態效益的發揮。為了追求短期效益,在工業用地上,遷就一些企業的要求,寅吃卯糧,這不僅浪費土地資源,也增加了城市長遠發展的成本。
目前龍泉市城市化水平與發達地區比,差距還很大,城鎮分散,規模小,各自處于相對獨立的小地盤內,不利于城市的功能整合,規模擴展條件差,大氣環境容量小,市區3個街道人口不到10萬人,8個建制鎮平均每個鎮人口只有1萬多人。這樣的規模很難對生產要素形成較強的集聚輻射功能。
由于龍泉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在相關的法律法規上還不夠健全。另外在法律法規的管理上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使在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做到有法可依,但依法治市,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龍泉市作為欠發達地區,生態城市建設資金與實際發展需求矛盾突出。城市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全市經濟總量小,財政支付能力弱,自身承載籌措資金能力不強,而目前正處于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特別是在改善生態環境上還需要大的投入。
據了解,龍泉現在與園林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基本沒有,園林部門的少量編制給非專業人員占用,致使一些園林專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學非所用。另外,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在吸引人才能力上相對較弱,形成龍泉市與城市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與生態園林城市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造成專業技術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難以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需求。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既有自然要素,又有人為因素,而城市園林綠化則是其中具有自凈功能的要素,是最主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環境的載體。園林綠化可以提高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發展生態生產,培育生態文化,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應以綠化和生態為主要特征,集生態效益和園林景觀為一體,打造具有強勁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綜合城市。
一個城市的園林綠化工作如何,直接關系到城市生態質量高低,是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的前提。城市園林綠化的原則是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創造良好的人為環境為中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要堅持政府組織、全民參與、因地制宜、講求實效、合力建成分布合理、特色突出、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生態效益突出的城市綠地系統,營造出山清水秀、樹木環繞、綠草成茵、四季蔥郁的城市美景。向“城在林中,林在城中,道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生態園林城市目標邁進。
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人工調節生態效益的主要手段,是生態園林建設的保障。只有把人工調節與自然調節有機結合起來,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綜合全面考慮,充分發揮環境基礎設施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營造出空氣清新、天藍水清、舒適宜人的城市環境。為此,要加強對生活污水的治理、污染空氣的治理、煙灰和噪聲的治理、污染水源的治理、生態綠色屏障的治理等。
應建立一支具有事業心、懂技術、善管理、敢碰硬的專業性生態園林綠化技術和管理隊伍。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城市生態綠化的科學研究,大力推廣城市綠化科技成果,加大打擊力度,堅決打擊侵占綠地、破壞樹木和市政設施的行為。
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建設好生態園林城市,既能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又是實踐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各級領導要把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并納入社會發展城市總體規劃,統籌安排,精心組織,狠抓落實。要動員人人參與,使生態保護和園林綠化意識深入人心,形成“愛綠,植綠,護綠”的社會氣氛,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把龍泉建設成一個環境優美,綠色濃郁,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秀美城市。
[1]宋永昌.城市生態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閏紅霞.我國生態園林城市建設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6):168~169.
[3]王 艷,景 致.淺談生態園林城市建設[J].石河子科技,2003(4):86~90.
[4]劉云國,張慧智,黃寶榮,等.岳陽市生態園林城市建設[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