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豹
(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林業局仁壽林業工作站,福建 順昌353209)
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在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較快發展,防治技術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斷提高,整體抗災減災能力大大增強,但由于多種制約因素導致目前仍存在較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森林病蟲害制訂切實可行的防治對策,減少因病蟲害而造成的經濟損失,成為當務之急。
順昌縣境內地貌類型多樣,地形復雜。境內主要種群有杉科、松科、禾本科、殼斗科、山茶科、樟科、薔薇科等;全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16.87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84.33%,有林地面積15.67萬hm2,其中人工林9.47萬hm2(大多為人工針葉純林,占有林地55.6%),竹林面積4萬hm2,經濟林面積1.49萬hm2,活立木總蓄積量1209萬m3,立竹量787225萬根,全縣生態公益林面積2.42萬hm2,森林覆蓋率為78.7%。順昌縣人工造林尤其是人工純林所占比重過大和毛竹純林化的加重,導致森林病蟲害逐年增加,不僅增加了當地林農防治工作量及營林成本,而且還嚴重制約了當地林業發展,因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任務十分繁重。
長期以來,各地新造人工林強調大面積集中連片形成針葉化和純林化的偏向,目前杉木林占現有林地總面積的48.5%,松木占7.1%,毛竹純林占25.5%,使原有常綠闊葉林植被形成的良好森林生態環境趨向惡化,不利于多種森林病蟲害天敵棲息和繁衍,大量的天敵由此逐漸減少或消失。生物群落間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規律受到破壞,降低森林對病蟲害的自控能力。同時,純林為害蟲提供豐富食物,天敵少,容易釀成大災。而當病蟲害一旦暴發則極易蔓延、傳播,甚至帶來不可預測的損失和災害,給防治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從近年來病蟲害統計情況來看,該縣內森林受害面積逐步增大、發生頻率逐步加快、病蟲害種類增多,對林木的正常生長造成了極大威脅。
順昌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機構不健全、人員不足、經費欠缺,測報手段簡單,防治技術落后,應變能力低,難以及時控制病蟲災害。目前雖然該縣已經設立森防站,有3名工作人員,但是常年在崗的只有1人,另2人只掛名在森防站,常年借用在其他股室,各林業站的掛名的病蟲害測報員大都缺少專業知識,文化程度也不高,同時對病蟲害監測預報方式仍為傳統的地面調查方式,因此對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遠不能滿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順昌縣自2002年開展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預期均山以來,原來大面積集體林地分配給了給千千萬萬農戶,這給“群防群治”工作機制帶來了挑戰,出現森林病蟲害后農戶往往單兵作戰,各顧各單獨進行病蟲害防治,不僅效果顯不佳,還增加了防治經費。同時林農在對病蟲害防治時通常只采取化學防治的方法,在防治過程中大量使用劇毒化學農藥,在對病蟲害防治的同時也使其天敵大量減少,導致病蟲害種群失去了天然的控制能力。
順昌縣屬典型的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同時又受大陸性氣候的影響。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濕度適合于害蟲、病菌滋生繁殖,為害林木的病蟲害種類繁多。順昌縣歷史性森林病蟲害主要有馬尾松毛蟲、竹蝗和板栗疫病等,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相繼出現剛竹毒蛾、松褐天牛、杉木白蟻、松針褐斑病、杉木缺硼癥、浙江雙櫛蝠蛾和蕭氏松莖象等新病蟲危害。近十年來,該縣各類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近3.33萬hm2,防治面積3.13萬hm2以上,發生的主要林業有害是馬尾松毛蟲、剛竹毒蛾、竹蝗和板栗疫病等。
毛尾松毛蟲、剛竹毒蛾、黃脊竹蝗、杉木赤枯病、板栗疫病等危險性病蟲數十年來一直危害著順昌縣的森林資源,雖然采取了針對性的控制病蟲害蔓延措施,但時隔數年仍要大發生1次,尤其是馬尾松毛蟲、剛竹毒蛾大發生的間隔周期有縮短的趨向,如剛竹毒蛾等部分病蟲害種類近年來甚至出現年年暴發的趨勢。
順昌現有毛竹林4萬hm2,黃脊竹蝗原是該縣竹林產區的主要害蟲。20世紀80年代前在各級人民政府重視下,組織廣大竹農大力開展防治,全縣竹蝗基本得到控制。20世紀90年代以后部份毛竹林產區的竹蝗又大幅度回升,并擴散蔓延成災,近幾年來,全縣每年竹蝗發生面積達0.07萬hm2左右。主要發生在高陽鄉、嵐下鄉、大干鎮、仁壽鎮等鄉鎮。而馬尾松毛蟲、剛竹毒蛾、毛竹枯梢病等病蟲害一旦暴發則相當頑固,并且有暴發成災的特點;順昌縣也是檢疫對象松材線蟲病的適生區,周邊縣市已對順昌形成了包圍態勢,因此該類害蟲隨時都有侵入境內的可能,其一旦侵入則可能帶來境內馬尾松樹種在短期內毀滅的后果。
要切實貫徹《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和《植物檢疫條例》的精神,落實地方政府制定的措施和方法,建立各種相配套的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完善三個網絡建設,建立一支強有力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隊伍。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并根據“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各級政府應強化所轄地區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的領導工作。對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應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病蟲害防治工作對加快造林綠化、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以及對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起著支撐保障作用,因此對其應從實現21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來認識。
強化森防檢疫站建設,確保森防站人員配備在3人以上并保證較強的技術力量;完善測報網絡建設,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林地流轉機制的建立,計劃逐步對每個造林大戶或股份合作林場培訓聘任1~2名兼職測報員,實現測報網絡向社會延伸,使測報隊伍更適應新形勢林業發展的需要;完善檢疫網絡建設,為適應新時期林業發展的需要,計劃逐步對基層林業站、鐵路、貨運、電力、通訊公司、木材(林產品)儲運公司、大中型木竹加工企業培訓和聘任1~2名兼職檢疫員,實現檢疫網絡的社會化。
以現有測報點為基礎,繼續完善和提高測報點的設施設備功能,根據工作需要增補調整監測內容和數量布局。針對轄區林業有害生物現狀,實時組織人力對主要監測對象開展人工地面調查,逐步應用GPS、地理信息和航空遙感等現代監測技術。在重點防范區每500畝林分設一個監測點,一般防范區每1000畝林分設一個監測點,進行長期定點監測,掌握疫情。針對每一種林業病蟲疫情,分別收集好它們相關的生物學特性和生態學特性,尤其是新近發現的病蟲種類,可用數碼相機或數碼攝像機記錄下它們的危害癥狀、形態特征及生活習性等,作為手頭研究的材料,也易于及時將這些相關信息傳送到有關單位或專家手中給予遠程識別或鑒定,這樣更有助于對它們生活習性、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找出防控它們的方法;對于一時難以識別或不易判明的病蟲害類,要及時采集樣品,帶回實驗室,用顯微鏡等儀器設備觀察,或在電熱培養箱中培養觀察,并制作成標本。同時在重點預防區和一般預防區積極推廣運用蟲情測報燈、誘蟲燈、信息素等監測方法進行生物和物理監測,利用蟲情統計器,適時采集林業有害生物有關數據,并利用現有各種信息資源,配合上級部門,開展森林病蟲疫情信息傳輸、分析處理和決策網絡平臺建設,通過信息傳輸系統將監測數據傳輸到各級監測預警中心進行數據處理。
對于越來越嚴峻的病蟲疫情發生形勢,必須配備好應急救災用的藥劑藥械以及防治作業打藥車,一旦發生林業有害生物危害時,能做到及時應急救災,除小除了。春季發生病蟲時,儲備一定量的生物制劑白僵菌粉炮或粉劑,噴霧噴粉機能起到及時噴粉噴霧,殺滅害蟲;其他季節發生病蟲危害,有了防治作業打藥車、噴煙機、噴霧噴粉機、誘蟲燈等器械設備,加上儲備一些生物制劑或仿生藥劑,都能起到及時除治病蟲的作用。所以儲備器械藥劑,對應急救災體系建設至關重要。
每年秋冬季,對用于第二年春季造林的種苗實施100%的產地檢疫;對種苗、木竹材及其制品和其他林產品的調運檢疫達95%;嚴格執行“檢疫要求”制和復檢制,凡省際間調運林木種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嚴格按國家的“檢疫要求”制執行,復檢率達100%;加工企業外調材、電力、通信和其他部門儀器、設備包裝材料的調運實行專人聯系、專人管理,同時實行審批制、準入制和復檢制,電力、通信等儀器設備的包裝材料使用后,及時回收,集中銷毀,防止新病蟲傳入。
[1] 李宗德.互助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16):148~149.
[2] 郭永玲,馬國林,陳占林,等.寧夏惠農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防護林科技,2009(4):78~79.
[3] 趙增強,史存峰,彭丹琳,等.淺談丹鳳縣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學,2008(10):151~152.
[4] 李董乒.永嘉縣森林病蟲草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7):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