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業局,廣西 三江545500)
森林資源管理(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主要是指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更新、利用等工作所進行的調查、組織、規劃、控制、調節、檢查及監督等方面所做出的具有決策性、有組織的活動。資源性管理和資產化管理是森林資源管理的主要內容。
將森林資源僅作為一種資源從物質形式上給予管理,稱為資源性管理。資源的權屬管理、存量管理、增量管理,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管理是資源性管理的主要內容[1]。
1.1.1 資源性管理的必要性
(1)從客觀上要求保護資源,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即是資源的稀缺性或者稱為不可替代性。
(2)“外部性”資源,有可能影響或者危害到公共利益,也可能影響甚至危害社會生產以及人們生活的正常秩序。
(3)資源既可影響生態平衡,也可影響地球環境的質量。
1.1.2 資源性管理的目標
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環境目標是資源性管理的三大目標。所謂經濟目標,就是優化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保證經濟發展的短期和長期的需要。所謂社會目標,就是科學合理地開發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努力滿足人們生活物質水平提升對資源的短期和長期的需要,增進社會互利互惠的利益。所謂環境目標,就是科學合理地保護和有效利用資源,努力實現生態資源的良性發展。
森林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資產,將森林資源這種資產投入社會的再生產中,讓其提供物質服務和精神服務從而獲取資產收益,稱為森林資源的資產化管理。資源資產具有產權,在經營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收益。對其產權、經營以及收益等方面的內容管理為資產化管理的主要內容。
森林資源具有資產屬性。資產化管理就是按照這一屬性對森林資源進行有償使用。此外,森林資源具有可再生性,提高其造血機能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森林資源資產的內在機制也是勢在必行。
1.2.1 資產化管理的必要性
對森林資源進行資產化管理,是一種硬性需求,有很強的必要性。當前,森林資源不斷在開發與利用,在這過程中,資源所有權與經營權一般是分離的。資源所有權旨在經濟上實現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1.2.2 資產化管理的目標
(1)森林資源大多數是事業型體制,可以通過補償森林資源資產的價值的方式,將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
(2)森林資源資產產權通過轉讓市場可以轉讓,但是目前這種轉讓市場不夠規范,因此要健全,并保護國家所有者經濟權益。
(3)經營者自主經營能夠實現,還可合理、高效培育與開發森林資源的資產[2]。
(1)為森林資源資產化的改革提供動力。森林資源的管理必須打破以往的傳統資源管理的方式,順應時代潮流,加快改革步伐,推動森林資源資產化改革。實踐證明,不重視林業產業的發展,認為林業是無償使用的這種傳統的資源管理工作具有片面性,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林業相關利益者自身經濟利益缺乏保障,同時林業產業的發展缺乏動力,嚴重受到影響。要有效改變這種現狀,則要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優化配置森林資源,降低對森林資源的破壞程度。
(2)為培育具有競爭力的木材多方收購者奠定基礎。林業部門一家獨大,壟斷了木材收購市場,這是傳統森林木材收購的表現。這種壟斷給市場競爭帶來不利影響,明顯阻礙了林業產業的發展。運用森林資源管理可以有效打破這種壟斷,培育木材多方收購者,并讓市場富有競爭力,為繁榮我國林業奠定基礎,促進林業競爭的市場環境良性發展,消滅壓價收購木材的局面,充分調動林業相關利益者培育與開發林業資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有益于改善生態環境[3]。
(3)為林業發展提供制度保證。林業健康科學發展的制度保證就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功效:一是可以對林業發展各部門的工作進行積極引導,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二是有益于林業工作正常運行,并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和開發率[4]。
(4)為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保障。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它是以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為依據而運行。森林資源的管理同時也可為天然保護林的保護工作提供組織保障。天然保護林在現實生活中也出現系列問題與不足,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森林資源管理,可以找出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引導和保證天然保護林工作的有效開展,從而讓保護工作上水平。
為順應林業資源現代化發展的趨勢,森林資源管理一定要立足實際,不斷創新手段與技術措施。同時,要高度重視并狠下苦功夫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千方百計充分挖掘時代賦予森林資源的各種價值,為我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添磚加瓦。
[1] 馬金寶.用現代林業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J].發展,2008(2):38.
[2] 李洪亮,魏景芳.淺談森林資源管理[J].林業科技情報,2009(3):14.
[3] 唐宏宇,李 娜.淺談現代林業的思想內涵[J].民營科技,2008(1):68.
[4] 范新立,李順龍.切實加強森林資源管理,促進林區經濟可持續發展[J].林業科技情報,200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