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 100040
全球地面無線電廣播正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轉型,不同地區的轉型方式各不相同。隨著各種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數字廣播完全取代模擬廣播已是大勢所趨。雖然目前數字音頻廣播還沒有在國內全面推廣,但對全球數字音頻廣播加以了解并思考相關的節目制作問題還是很有必要的。
數字音頻廣播目前的標準主要有DAB、DAB+、DRM、DRM+和HD-RADIO。
1)歐洲的尤里卡-147 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是第一個數字音頻廣播技術。DAB采用MPEG II編碼。其工作頻率范圍是47MHz-3GHz,地面廣播最佳的工作頻段是現今已被FM廣播占用的87-108 MHz頻段。DAB的覆蓋有三種方式:地面(DAB-T),電纜或光纜(DAB-C)和衛星(DAB-S)。DAB每個頻率可同時傳送6套CD質量的立體聲節目,每套立體聲節目占用約250KHz的頻譜。隨著DMB(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技術的廣泛采用,如今的DAB廣播已發展成為高速移動條件下人們在接收類似CD質量聲音廣播的同時,還可以實現任何形式數據業務信號的傳輸,如文字、圖片、電視節目等。DAB目前已經在歐洲和世界其它一些國家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與應用;
2)DAB+是基于DAB的一個升級版本,DAB+比DAB有一些技術上的優勢。DAB+采用了MPEG4 AAC+ v2 編碼,在一個復用通道內能夠廣播更多的電臺節目,其優化的系統更適合無線廣播的現場直播業務,還可以實現 MPEG 環繞效果。另外,DAB+一項重要的設計準則就是短暫的頻道再調諧響應時間 (短暫的頻道切換延遲);
3)DRM(Digital Radio Mondiale)是針對 30MHz以下的數字AM廣播。DRM工作頻段與現今的模擬調幅AM長、中、短波廣播完全相同。DRM應用COFDM(編碼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帶寬保持模擬AM的帶寬(9kHz)。DRM系統采用一種帶內同頻IBOC(In Band on Channel)技術,能夠在同一頻率上同時廣播模擬和數字信號。這樣DRM系統不需要重新進行頻率規劃,很容易實現從模擬到數字的平穩過渡。原有的現代發射機都可以繼續使用,只需增加數字調制器和進行部分改動便可以用DRM收音機接收到高質量的立體聲節目,也可以用模擬收音機收到內容相同的模擬廣播,只是聲音質量并未改變;
4)DRM+是現有DRM標準的擴展,可以覆蓋30MHz~174MHz頻段,使在波段Ⅰ和波段Ⅱ(FM波段)進行數字聲音廣播成為可能。采用MPEG4 AAC+ v2 音頻編碼,支持MPEG環繞。采用OFDM調制,帶寬僅96Hz。能支持速度高達300km/h的移動接收;
5)HD-RADIO(High-Definition Radio)基于帶內同頻IBOC技術,是美國根據其廣播頻譜分布情況的市場需求而開發的一種數字廣播標準。它基于現有的廣播AM和FM頻段,也無需新的頻譜。HD-RAIDO采用MPEG4 AAC+ v2 編碼。它利用OFDM數字技術,將新的數字信號放置于現有AM和FM邊帶中的任意一個之上。常用的模式是同時聯播,即將同一個節目以模擬和數字兩種格式進行發射。以前的廣播接收機將忽略數字內容,而HD接收裝置將接收常規的模擬信號和獨立的數字信號。
數字音頻廣播有幾個特點:一是頻率的使用效率有提高;二是音頻質量方面有改善;三是提供了數據附加通道,可以伴隨音頻傳輸諸如文字、圖片及視頻片段等多媒體信息。數字廣播信號的發送由信源部分和信道部分組成。將數字視頻、音頻和多媒體數據信號進行編碼后,經過傳輸復用電路復用為信源輸出信號,再發送至相應的信道進行傳輸。
數據附加信息根據所提供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跟節目無關的附加信息,諸如新聞、天氣、交通、證券、緊急廣播等等,二是跟廣播節目相關的附加信息業務,此類數據業務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提示類信息:如電子節目指南EPG(Electronic Program Guide)、動態標簽、個性化電臺、訂閱服務、臺標及狀態顯示等等;二是廣播節目的即時錄制和回放等服務,方便用戶收聽;三是文字信息:如節目中的新聞標題及摘要、目前播放的音樂信息及歌詞顯示等等,以增強用戶的聽覺體驗;四是圖像信息,如節目中涉及到的圖片或視頻片段等等,給受眾以視覺沖擊。這些數據附加信息的顯示,簡單的可以通過新型文本信息服務Journaline(一種針對低比特率需求而特別提供的分級分類的以文字滾動方式顯示的信息服務),或是幻燈片放映模式顯示,復雜的可以采用網站的形式顯示。
我國早在1996年就在廣東省開通了DAB數字音頻廣播先導網,隨后在廣東省的部分地區開始了DAB試播,主要用于本地數字廣播業務,后來又隨著技術發展開始試驗多媒體業務。北京地區的DAB(DMB)廣播是從2006年開始的。北京奧運會期間,DAB推出了16套音頻廣播和6套視頻多媒體廣播以及3套數據廣播。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數字音頻廣播仍處于地方性廣播階段,還沒有在全國推廣。
我國將采用什么標準的數字音頻廣播,直到2011年才開始浮出水面。國家廣電總局廣科院計劃推出新的數字廣播標準CDR(China Digital Radio),來推動中國廣播的數字化,并且這個標準在廣電總局十二五規劃中將會在各地很快得到部署。其實廣科院從2007年底就開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音頻廣播系統的研究,目前已完成了調頻頻段系統傳輸方案的設計,計劃啟動中波調幅頻段系統研究工作。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也在牽頭進行業務形式和復用技術等的研究。
此外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數字廣播方式,比如衛星廣播和互聯網廣播。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多媒體廣播行業標準CMMB雖然主要是為手機電視服務的,但是它同時也提供廣播服務。它采用衛星和地面無線廣播方式,利用S波段衛星信號實現“天地”一體覆蓋、全國漫游,支持25套電視節目和30套廣播節目。目前提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及當地的廣播節目各一套。另外,互聯網也為廣播提供了一個廣闊發展的舞臺。隨著寬帶互聯網和播放器等技術的迅速發展,互聯網廣播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流行時尚。國內各大電臺也正抓緊時機,大力發展互聯網在線廣播。
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INTERNET還是DAB等數字音頻廣播,這些只是不同的傳播手段。數字音頻廣播提供的數據附加通道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廣播信息可視化。所謂可視化是指有關廣播的信息可以通過視覺得知,或是通過視覺得知廣播信息從而被吸引去收聽廣播、關注廣播。目前國內已開展數字音頻廣播的電臺并沒有完全進行數字廣播內容的制作,大多只是簡單地把模擬音頻節目經過模數轉換后進行數字播出,或者利用數字廣播附加通道增加了數據廣播來發布一些公共服務信息。作為廣播電臺來說,內容才是吸引聽眾的核心。雖然現在數字音頻廣播在國內還沒有全面推廣,但是關于多媒體內容的制作和播出,我們可以通過INTERNET在線廣播進行探索。
廣播直播節目的場景通常有兩類:一是廣播直播間,二是直播活動現場。過去廣播直播間和電臺主持人對聽眾來說,一直比較神秘。我們可以通過增加可遙控攝像頭、小型切換臺以及簡單的燈光照明等手段,將傳統的廣播播音間變成簡易的電視演播室,然后將視頻信號壓縮、發布上網。這樣聽眾在網上收聽節目的同時就可以選擇收看直播間的視頻畫面。這種形式在制作嘉賓、名人訪談等節目時效果非常好。在直播活動現場,則可以通過在音頻直播車上配備小DV攝像機、切換臺和必要的通話裝置,或者搭建適合網絡直播的EFP設備,對活動現場進行拍攝并切換,然后將視音頻壓縮上網播出。這樣在進行現場直播活動的時候,受眾通過網上在線廣播不僅可以聽到傳統的聲音,而且可以看到活動現場的畫面。另外,在衛星采訪車上配備照相機或小DV,使得記者在外采訪拾取聲音的同時,拍攝畫面及視頻片段,把聲音和畫面同時傳回臺里再上網,可以給聽眾身臨其境的感覺。一些經典節目在做視頻直播的同時可以進行錄制以實現之后的點播,來彌補廣播媒體稍縱即逝和只可聽不可看的缺陷,使廣播成為可聽、可看的新媒體。
把廣播節目的聲音轉化為文字,在聽眾收聽或點播的同時,還可以閱讀。把節目中涉及到的背景資料以及不能詳細在廣播節目中予以介紹或展示的內容,如視頻片段、圖片和文字等等羅列出來,供聽眾點擊查詢。比如:體育節目中談及某個運動員時,觀眾可以點擊相關信息了解該運動員的情況介紹、歷年比賽成績以及精彩照片和比賽視頻片段。另外,播放某首歌曲時,除了可以把歌詞附上或像卡拉OK方式顯示歌詞外,還可以把歌曲演唱者、歌曲所在CD等相關文字、圖片等信息提供給聽眾供選擇點擊。總之,充分利用已有的音視頻及圖文資源,實現節目直播和點播,使廣播變成可存貯、可查閱、可下載的媒體。
傳統廣播的互動方式是熱線電話,之后有了短信互動和網站BBS互動這種文字互動方式。筆者認為可以考慮開辟記者嘉賓訪談網絡視頻互動、多媒體博客互動等新領域,實現主持人、記者、嘉賓以及聽眾之間視頻、音頻和文字的同步交流,實現圖文互動直播。電臺節目與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之間的互動,不僅能促進廣播節目中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真實地、可視地交流,還可以為節目提供豐富的文字及視音頻、圖片素材。
可視化是針對數字廣播的特性而言的,不是將廣播改為電視播出。數字廣播的可視化可以彌補傳統廣播的短處,改變傳統廣播媒體有聲無形、轉瞬即逝、不易查閱、不能貯存的劣勢,構造以聽為主,可視、可交流、可存貯查閱的廣播新形態,從而實現廣播從聽覺媒體到視聽兩用媒體的一次跨越,為廣播開辟出一片新的發展空間,勢必會增強廣播的社會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1]吳彝鼐,董年初.數字音頻廣播(DAB)的發展現狀及戰略思考(上)[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2,29(4).
[2]吳彝鼐,董年初.數字音頻廣播(DAB)的發展現狀及戰略思考(下)[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2,29(5).
[3]劉蒙.美國廣播新形態一瞥[J].現代視聽,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