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北京交通大學 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對中國生態旅游產業建設發展現狀的認識和了解以及作出全面準確的判斷,需要總體上把握生態旅游產業建設發展特點。從總體上看,中國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在結構、規模、管理、資源等方面表現出四個重要特點,即產業鏈不完整,龍頭企業不強大,管理體制不健全,人才資源不豐富。這些特點表明我國生態旅游產業在其成長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與其他成熟的產業鏈相比,生態旅游產業的鏈條較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旅游資源開發環節沒有建立起來,至少沒有系統規范地建立起來,既沒有必要的市場調查,也沒有獨特的創意設計。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生態旅游呈快速增長趨勢,且旅游內容越來越豐富,涉及到探險、農家樂等多方面,但目前大部分旅游產品的生產,并沒有經過科學的市場調查和系統論證,往往是直接套用其他國家和其他地區同行業的成功經驗而千篇一律。因此,中國生態旅游產業普遍缺乏好的開發創意。中國生態旅游20多年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模仿與跟風的過程。一個旅游項目的成功,常常會全國遍地開花。比如農家樂的成功導致了全國各地只要有開發生態旅游產品的就是上馬農家樂項目,造成了人們一提到生態旅游似乎就是僅指農家樂。此外,我們往往習慣于向國外學習,卻疏于向外推介國內優秀的旅游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生態旅游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提升。
第二,生態旅游資源衍生產品開發嚴重滯后。目前中國生態旅游產業的經營者,更多地較為注重旅游商品(如旅游紀念品)的生產制造,普遍忽視對生態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利用。其實,生態旅游產業鏈上除了旅游項目與內容之外,還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包括游客資源、信息資源、品牌資源等等。游客資源是一個巨大的數據庫,利用已有的游客資源可以進行生態旅游服務的“精準營銷”,所謂的“回頭客”、“口碑拉客”就是這樣的道理。信息資源是生產生態旅游產品的主渠道,通過信息資源(如經過問卷調查等),可以獲得完善生態旅游產業的信息,使生態旅游能夠獲得更大的價值。品牌資源則是整個生態旅游產業鏈的核心資源,利用已有的旅游品牌可以從事旅游以外的業務,如會展、商貿、咨詢等。
生態旅游產業鏈是政府、生態旅游產業、相關企業與配套服務機構之間形成的環環相扣的鏈條式關聯形態,但中國生態旅游產業由于缺乏市場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政府部門,這樣一來,中國生態旅游產業常常因為個別環節的缺失而無法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鏈。事實上,生態旅游產業鏈條越長,資源綜合利用程度越高,附加值也越大,這也是產業發展趨向成熟的標志。如果生態旅游產業鏈停留在較短的階段不能夠逐步增長,生態旅游產業就不可能發展壯大。
中國生態旅游產業不僅缺少龍頭企業,而且龍頭企業的市場集中度也偏低,缺乏競爭力,對整個生態旅游產業建設發展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產業主要出現在生產生態旅游商品(如食品廠生產旅游地特色食品)環節和營銷生態旅游產品(如旅行社銷售旅游服務)環節。但這些龍頭企業并沒有形成自身明顯的競爭優勢,也并沒有相當程度的壟斷地位,因而對整個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所產生的輻射作用并不明顯。
另外,中國生態旅游產業的組織和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各環節之間連接不夠緊密,關系也較為松散,相對先進的企業不能帶動落后的企業共同成長,龍頭企業對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在資金和技術上缺乏應有的支持力度。比如在對旅游資源進行文化藝術包裝方面,由于文化是生態旅游的靈魂,因此,龍頭企業比較注重生態旅游開發的技術水平,一方面著眼生態“魂”,通過開放合作,創建鄉村度假、生態民俗風情、紅色旅游和文化體驗等特色旅游服務,增加科普讀物,增強導游詞的科學性,通過建設科普旅游場所等手段和方式,讓游客從大自然整體出發,欣賞和維護生態美,另一方面又利用特色節慶活動,組織編創一些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民族歌舞文藝節目,推出一批健康向上、內容豐富、品位較高、游客參與性較強的旅游表演項目。但是,這些往往重形式輕內涵,都沒有達到豐富旅游景區科學內涵的目的,不具有強勢的技術含量,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與其“龍頭企業”的稱號是有距離的。并且,由于沒有建立起維護自主研發和開發創意的強大體系,編創或者原創的旅游服務和文藝節目等智力成果并沒有以法律形式明確為自身所有,往往造成前面所說的嚴重跟風現象,龍頭企業就會受到跟風現象的干擾而使原本就不高的競爭力一落千丈。這對推進中國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要想實現生態旅游產業的科學發展,除了需要生態旅游項目的高標準規劃、高水平發展、高效能經營,更為重要的就是要有完善的不斷創新的旅游管理體制和機制為其提供有力的保障。實際上,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方面,要杜絕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設施和項目,避免由于旅游項目的開發而造成旅游資源的破壞和對周圍環境的不良影響,尤為需要科學完備的管理體制。而由于歷史等諸多原因,當前我國旅游管理體制和機制還不順暢,以致于生態旅游規劃審批不嚴格,對生態旅游區的規劃不科學,經營者沒有嚴格按規劃要求安排和建設生態旅游項目的現象屢有發生。尤其是如果對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要求不明確,那么就很難做到在每一個項目的設計上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施工中最小程度地影響環境,建成后最大努力地恢復環境,這樣就制約了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因此,充分發揮政府職能,注重資源環境、生態保護等有關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盡快提高社會大眾的生態保護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同時,做好對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監督檢查,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及時查處違法行為,才是促進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策略選擇。
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風景名勝區條例》規定,風景名勝區由住建部門管理。那么,在成立了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之后,就要在建立健全自然資源權屬管理制度等的基礎上,格外明確景區產權,避免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與旅游局的職能出現交叉重復現象。
美國鋼鐵之父卡耐基說:“拿走我的全部財產,把人才留給我,幾年后,我又是一個鋼鐵大王。”可見,人才在推動事業發展、促進事業繁榮中的作用極其重要。有了人才可以想方設法搞創業、搞發展,沒有人才,什么都無從談起。生態旅游產業作為近幾年來興起的產業,其經營管理具有獨特的內在規律,而目前我國生態旅游產業人才資源普遍缺乏,特別是高級行業管理人才更為短缺,真正懂得旅游經營管理的優秀人才很少,懂得生態旅游產業經營管理的高端人才更是奇缺。
由于數據的限制,中國生態旅游產業鏈各個環節從業人員的數量和素質目前無法準確了解和掌握。但可以明確的是,生態旅游人才數量不足且素質有待提高,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普遍不高,尤其是生態旅游行業服務人員(如酒店服務人員)大都是高中及以下學歷,缺乏生態理論和倫理知識;本科以上的導游人才也不占多數。管理層方面如酒店管理人才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均遠遠低于其他行業社會勞動者平均受教育水平。由此可以想象,這種狀態與生態旅游要做生態文明建設之有力支撐的戰略目標和最高要求是不相適應的。因此,要著眼于大力培養高素質的生態旅游產業人才,把旅游管理人才的培養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考慮,可以通過組織編寫生態旅游培訓教材、修訂導游詞、制定服務規范、操作手冊等手段,系統培訓從業人員,不斷提高人才服務質量,使旅游行業服務人員成為生態旅游自覺的引導者和執行者,從而建立一支具備生態旅游先進理念,善于經營管理的生態旅游從業人員隊伍。
[1] 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編寫組.十七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7.
[2] 劉家明.生態旅游及其規劃的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1998(9):3.
[3] 楊桂華,鐘林生,明慶忠.生態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袁安貴,何光漢.生態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創新思路和基本措施探討——以四川省甘孜州生態旅游發展為例[J].開發研究,2007(5):100~102.
[5] 李朝洪,潘春夢.黑龍江省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態勢分析及對策[J].中國林業經濟,2007(4):10~12.
[6] 王會欣.從經濟學角度看生態旅游產業發展[J].河北林業,200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