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信陽師范學院 美術學院,河南 信陽464000)
城市濕地是分布于城市的各類濕地,它既是一種獨特的濕地類型,又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區域和對象,城市濕地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1]。本文以大理賓川縣上滄湖為例,通過對上滄湖濕地建設過程的調研和分析,針對其現狀特點,提出相應的城市濕地規劃模式和保護策略,從而解決其在城市濕地建設和保護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上滄湖位于東經100°21′15″~100°22′20″,北緯25°51′47″~25°51′49″,平均海拔1830m,總面積777萬 m2,屬中亞熱帶冬干夏濕低緯度高原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1℃,極端年最高氣溫38.2℃,極端年最低氣溫-6.4℃。年平均日照數2438.9h。無霜期266d。平均氣壓853.3mPa。年平均風速1.77m/s,最大風速22m/s,最大風力8級。多年平均降雨量684mm,年最大降雨量795.6mm(1983年),最小降雨量304mm(1982年),干旱天數243d,多年平均蒸發量為2497.6mm。地貌類型為溶蝕中低山地形,壟崗巖巖溶地貌,物理地質現象不發育,水文地質較為復雜。上滄湖四周高山環繞,東南面山體植被良好,西北面山體石灰巖連成片,屬較發育的巖溶地貌。徑流面積內森林覆蓋率為47%,湖區屬西部中山丘陵中度流失區。
因上滄湖整個湖區范圍目前已基本辟為耕地,目前植被資源以極耐旱的扭黃茅草夾有牛角瓜、坡柳、仙人掌、霸王鞭、芭蕉、戟葉酸模等點狀分布的灌叢草地植被類型為主,喬木資源比較稀缺。主要樹種有云南柳、大葉楊、滇楸、水杉、黑荊樹、藍桉、紅椿等;水生植物有蘆葦、田字草、金魚藻等;其他植物主要為農作物。目前上滄湖已基本喪失濕地功能,動物種類銳減,動物活動較少。
3.1.1 旅游資源類型
參照《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對森林旅游資源的定義,濕地旅游資源可以界定為:系指在以濕地景觀為主體,其他景觀為依托,人文景觀為陪襯的一定濕地旅游環境中,具有游覽價值與功能,并能吸引旅游者的自然與社會、有形與無形的一切因素[2]。借鑒《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GB50298-1999)對景區資源的分類方法,上滄湖濕地規劃區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兩大類,其中自然資源包括:地理文化景觀、水域景觀、生物景觀三小類,人文資源包括:建筑與設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動三小類。
3.1.2 旅游資源特色
旅游資源的特色性是其吸引游客的關鍵要素,是旅游資源開發的核心所在[3]。上滄湖周邊大理古城旅游資源主要為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及民族特色文化,而雞足山風景區主要為佛教文化主題下的山川自然景觀,相較之下上滄湖濕地規劃區旅游資源主要表現為白族文化特色下的濕地自然景觀及自然村落景觀,其主要特色可概括為“清幽、質樸、鄉土”。
3.2.1 主要優勢(Strengths)
(1)區位優勢。賓川縣隸屬著名的生態旅游城市大理州,縣城駐地金牛鎮,東南距省會昆明394km,南距祥云縣城59km,西距州府(下關)68km,北距永勝縣城129km,是藏川通往滇西和南亞的門戶。大理至賓川穿過上滄湖區的一條二級公路正在建設,雞足山至上滄湖至大理祥云的精品旅游線路即將形成。
(2)自然鄉土景觀優美,文化底蘊深厚。上滄湖濕地周邊擁有很好的發展生態農業和環境資源的潛力,已開發強度較低,自然生態系統可塑性強。濕地邊緣地區的村落是白族人聚居地,歷史悠久,人文景觀底蘊濃厚。白族美食“三道茶”、白族人自釀的梅子酒及白族歌舞類節目,白族服裝、鞋帽、首飾等旅游產品,都深受市場歡迎。
(3)周邊項目依托條件較好。規劃區緊鄰賓川縣城,與市區交通聯系方便,保護與開發均可便利地依托城市各項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賓川縣整個縣城的交通運輸和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可靠。
(4)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目前合理開發上滄湖生態旅游是大理州政府所支持的項目。賓川縣政府已確定上滄湖濕地保護和生態旅游為重要旅游發展項目,在發展建設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優惠政策。
(5)科技支撐堅強有力。上滄湖濕地保護區自建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視科學研究工作,以濕地內珍稀鳥類和其他珍稀動植物資源繁育研究為主攻方向,并與國內多所大學建立科研合作關系,共同開展了大量的珍稀瀕危鳥類方面的研究。保護區每年都有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及大專院校師生開展科研工作。
3.2.2 劣勢(Weaknesses)
(1)規劃區生態系統人為干擾過大。上滄湖湖區有上滄、白蕩坪2個村委會,14個村民小組,1377戶居民,人口5106人。濕地規劃區內群眾長期以來主要的生產方式是農耕、捕魚與放牧。其中,圍湖造田、過度墾殖現象尤為突出,現777hm2濕地規劃區范圍內,已有近621hm2土地被開辟為農田。過多的人類活動極大地干擾了濕地的生態系統,激化了人地矛盾,而長期的濫捕濫撈與過度放牧造成上滄湖濕地動物減少甚至滅絕,濕地生境破壞嚴重。
(2)濕地水資源過度消耗。上滄湖多年來被視為農業用水取水源,湖水澆灌周邊農田。目前湖水大量減少,局部地段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湖區生態地質環境所受到的壓力較大,濕地生態失去支撐。
(3)濕地水體污染,影響生物生存。上滄湖濕地生態系統水質存在一定的污染,其污染源主要為:①農田噴藥施肥排出的水流;②村鎮生活污水。污染物可分為重金屬、非金屬、有機物、農藥等,主要有氰化物、氯化物、硝基化合物、鉛、酚等,也包括某些發酵性的有機物和亞硫酸鹽、硫化物等無機物[4]。由于濕地水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嚴重影響了水生生物生長。
(4)濕地周邊群眾生態保護意識薄弱。由于湖區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利用湖水資源的習慣,很少意識到保護資源的重要性,目前為止上滄湖濕地保護項目尚未得到湖區群眾應有的重視。
3.2.3 機遇(opportunities)
生態旅游逐漸成為最熱門的旅游方式,上滄湖濕地旅游契合了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此外因現代經濟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人類發展方式的共識。通過規劃保護并加強濕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可以對周邊社區的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3.2.4 威脅(Threats)
(1)濕地保護與發展較難協調。上滄湖濕地開發帶來的大量游客將對濕地土壤、動植物、生態系統造成較大的影響和破壞,部分游客的薄弱生態意識將導致資源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有關濕地保護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將會造成濕地自然資源和景觀遭破壞。如何使發展和保護相協調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濕地周邊居民生存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亟待解決。大量當地居民依靠上滄湖周邊農業為生,旅游業的發展必然要讓其中一部分人放棄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而發展生態旅游的目的正是要促進當地社區的發展,提高社區居民收入,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水平,如果不能夠解決濕地周邊居民生存與濕地發展之間的矛盾,勢必會影響上滄湖濕地開發的實際效果。
結合濕地生態系統的特殊性,提出濕地保護和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切入點:圍繞濕地的地域景觀、民俗文化、生態科普三個方面進行深層次挖掘,從濕地保護與開發兩個角度進行濕地規劃模式的探討,形成“景觀可持續開發——文化可持續傳承——生態可持續更新”的特色濕地保護與開發模式。
濕地建設是濕地進行保護與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先決條件[5],因此在依據此規劃模式對上滄湖濕地進行專項規劃時,首先要著重重構濕地水系,在此基礎上進行濕地的生態恢復,然后在濕地規劃模式指導下,合理利用已有優勢及機會進行資源的整合和開發,走生態旅游發展路線。
景觀是指由人類感受到的空間物質形態和氛圍的綜合對象體。以環境美學與景觀生態學家為主體的景觀屬性評價標準,認為良好的景觀應該符合整體性、多樣性及連續性特征[6]。根據上文旅游資源分析中對濕地旅游資源類型的分類,結合濕地現狀概況進行規劃,具體如下。
5.1.1 自然資源景觀
(1)地理文化景觀。主要以地理文化景觀為基底,如上滄湖周邊護林山與上滄坡的蔥郁植被可作為規劃區的綠色大屏障,炮臺山與獅頭山可利用借景手法與規劃區景觀形成互動,對石漠化山體進行綠化,為濕地大環境的營建提供生態保障。
(2)水域景觀。因目前水域景觀已遭嚴重破壞,但是規劃區有利匯水的地形和水文條件以及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利于上滄湖水體的重新構建。在規劃的過程中本著尊重濕地景觀自然變遷和景觀特質的出發點,對規劃區周邊居民進行走訪,根據原有水系的走向和分布進行重新架構。
(3)生物景觀。首先進行周邊山體植被恢復,減少規劃區內因水土流失造成水體污染及湖盆淤積。然后根據區域的自然氣候條件、土壤和現有林相特征,選擇適宜的植物種類,補植喬木、灌木和地被,建構綠色大環境。尤其是增加鄉土喬木樹種數量,例如云南柳、黑松、楓楊、梓樹等。另外考慮配置菱角、荷花、千屈菜、美人蕉等凈化水體的植物,減少水污染的同時形成典型的濕地風貌。
5.1.2 人文資源景觀
(1)建筑與設施。根據現有居民點分布和立地環境,結合旅游線路規劃、景區景點設置,將規劃區內村落景觀分為保留控制型和保留利用型兩種類型。上滄村村委會片區位于濕地規劃區與西側山體銜接的生態敏感地帶,該處居民生活對濕地生態、景觀影響較大,因此對上滄村10個村民小組進行保留控制,保留原有的建筑面貌,對規劃區內部分散亂建筑進行拆遷。將原有建筑結合植物種植稍加改造成原生態村落,形成旅游觀光區。白蕩坪村完整地保存了白族民居風貌,可對其進行保留利用,進行白族特色婚俗展示,開發民俗風情游。
(2)旅游商品。結合濕地景區景點設置,在餐飲區、住宿區及民俗村落主題區進行旅游產品的銷售,如白族服裝、鞋帽、首飾等旅游產品,草編工藝品,白族美食“三道茶”及白族人自釀的梅子酒等,促使規劃區周邊居民生產方式向第三產業轉變。
(3)人文活動。首先結合民俗村落旅游中游客參與性的民俗游樂活動,使游客參與到上滄“本主節”、白族“掐新娘”、“背新娘”等民俗活動中,增加濕地旅游休閑的趣味性。其次根據濕地生態旅游的定位,設置垂釣區、濕地科普教育區及濕地觀鳥活動區等,充分體現濕地游覽的魅力。
根據上滄湖濕地現狀概況,主要將其濕地文化分為特色濕地文化、白族傳統建筑文化和社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主要方面。其中濕地特色文化需要結合濕地的景觀特色與濕地的自然變遷歷史進行,可建造上滄湖濕地歷史博物館來進行文化傳承。上滄湖濕地規劃區內的民居建筑多為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應重點結合村落調控規劃,保留利用白蕩坪村保存較完整的白族民居,并在規劃中對建筑風格進行統一調控,對需要的建筑進行修整,使其呈現富有特色的傳統白族民居特征。此外還對影響濕地重構的人為因素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民俗文化的開發,即保護濕地規劃區及其周邊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經濟和技術上扶持農戶轉向旅游業、服務業或生產和銷售特色旅游產品等第三產業,促使公眾自動、自發參與到濕地保護與建設中,在促進濕地長效保護與開發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可持續傳承。
要實現濕地的生態可持續更新,就是要保護濕地脆弱的生態系統,這就需要建立高效、長效、有序的濕地管理與環境監測機制,規劃中提議鼓勵公眾全程參與濕地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與監督,對濕地進行共建、共管、共監,吸納社會資金進行濕地科普館和濕地環境監測中心的建設,對濕地環境實行實時監控,從根本上實現濕地生態的可持續更新。
[1] 國家林業局,易道環境規劃設計有限公司.濕地恢復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2] 崔保山,劉興土.濕地恢復研究綜述[J].地球科學進展,1999,14(4):359~364.
[3] 肖篤寧.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4] 賓川縣環境保護局.賓川縣地表水污染監測年報[R].賓川:賓川縣環境保護局,2009.
[5] 呂憲國.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6] Hannes Palang.Holistic aspects in landscape development:a scenario approach[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50):8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