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晶
(浙江傳媒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來,互聯網的發展突飛猛進,廣泛影響社會生活。大量社會性應用軟件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新浪微博2009年推出至今,注冊用戶數早已突破2億。而人人網、開心網、騰訊空間等社交網絡在國內的迅速躥紅,由此誕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結構形態 “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信息傳播進入微傳播時代,微博體語言日益成為越來越多的網絡公民運用的表達工具。微博體成為每一個現代公民都要熟練掌握和面對的交流方式。同時,微博的盛行帶動一整條創作新潮。相繼出現以此語言特點的微博體詩、咆哮體、微小說、微新聞等。對這一現代表達工具作出科學的研究和剖析,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
微博體語言的主體風格是語言獨特、形象生動和主觀性強。用戶可以任憑自己的創作激情發布屬于自己的言論,無論敘述、評論、感悟、抱怨,一切都基于自我的言論表達,可以是生活隨筆、零星情感、對事件的簡單評價以及激昂的觀點。作為網絡平臺上傳播的一種語言體式,本身脫離不了網絡語言的共性構成方式。
微博語言詞匯的使用上,新詞、借詞和縮略詞大量出現,體現出當下這個時代的語言特點。
1)字母的縮略化:如最常見的“TMD”代表國罵:他媽的。因微博字數容量的限制,字母縮略化的現象更容易在微博上出現,言簡意賅。
2)文字諧音轉義:“醬紫”、“童鞋”等。諧音轉義的使用在網絡中大量存在,作為更具傳播力的微博平臺,因為轉發和評論的互動,使得這類活潑靈活的表達技巧和方式更為受歡迎。
3)非語言符號:經典案例莫過“囧”和“。。。。。。。”的廣泛使用,以及微博運營商目前自身推出的大量表情符號。非語言符號的使用與微博轉發的便捷性有關,轉發者在承接原創微博的同時加入簡單符號,以表達模糊的情感態度。
4)口語化表達:在轉發性微博中,簡短的口語表達更受歡迎。如大量原創微博的轉發中使用“贊”、“有理”、“頂你”等間接口語詞匯,借以表達轉發者對原創微博的支持態度。
微博的句法結構中,微博語言的句子結構單純,多為簡單句、非謂語句、省略句和結構不完整的句子,因為這樣可以增加寫作者的速度。微博定義為“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新浪微博),因此微博語言多是寫作者即興或者隨意的語言,句法要求不嚴。微博寫作中,不完整的句子、簡單句和漢語與英文的混合句,這些現象在非常常見。在這樣的句法結構中,形式感更強的“段子體”受到創作者的追捧,它們的形式感更強。
作為信息發布形式和網絡公共空間,微博承載的仍然是以特定的符號系統為基礎的表意過程與活動,由此微博傳播仍可界定為一種敘事行為。從敘事學的角度看,篇幅的有限性帶來了微博中語言敘事結構的變化。
1)信息簡略式敘事。敘述一個完整故事有必不可少的信息元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在微博體中多種信息元素都可以省略,因為在應用平臺上,發布者的身份、時間和地點信息在微博工具中都有顯示。而敘事結構,也可以通過時間鏈將發布者的多條信息或者評論轉發信息串聯,實現類似拼圖效果的呈現。所以,微博體敘事,常省略贅余信息而直接表達相關內容。
2)轉發互文式敘事。微博傳播中的關注功能,使用戶扮演著獨特的角色和敘事關系。因為選擇性關注和一鍵轉發的功能,徹底改變了原有的話語轉述體系。以往單獨口徑的敘事模式被打破,微博用戶可以任意轉發自己關注者的微博,并加上自己的觀點和評論,同理他的粉絲也可以轉發他所發布的微博,在相互關注的情況下可以相互轉發,并通過評論方式溝通,在宏觀上形成交互式的敘事結構。
3)多元輔助化敘事。微博平臺在傳播功能的多元化,可在單條微博中插入圖片、音樂、視頻、鏈接、問卷以及其它不同的應用功能。信息發布者在文字表述中,往往具有特定的核心內容和目的指向,借助圖片、視頻、鏈接等輔助手段,呈現自己所要傳播的信息內容。在這樣的形式中,文字往往會淪為高度概括性的“標題”或“引導語”,而微博所要呈現的主要內容則包含在圖片、視頻、鏈接之中。
微博在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字數的有限性。簡短的篇幅降低了微博的創作門檻,擴大了使用人群,增強了微博傳播的即時性、參與性。同時,微博和移動終端相結合,成為互聯網的延伸,微博傳播的“裂變”速度極快。于是,我們將基于微博體語言文字特點基礎,結合微博的語言文字特征,分析微博在傳播上表現出的新特征和性質。
微博誕生之初便可通過“@”功能達到指定傳送提醒。簡單發布信息的同時,可以通過@將信息推送到自己的對象。這樣的功能設定結合了簡單發布和指定傳送,這樣的互動性推動了上文所提到的“互文式敘事”,出現了一種類似于雙方可以公開的“短信交流”。
通過‘#’標注關鍵詞。為微博內容增加了語境和定位,實現同類信息的聚合,可以方便相同性質話題的關聯化搜索。這也是微博信息拼圖化的表現之一,通過單條微博的聚合完成對事件原貌的多角度立體化呈現。碎片化單條受限信息通過不同用戶發布在微博平臺,以時間或標簽形式聚合起來,這些聚集起來的眾多“碎片化”信息,以不同形式的“拼圖”功能重新組合呈現,完成對原有“故事”的最大限度重現。
在微博信息傳播過程中,一鍵轉發的功能徹底改變了原有的話語轉述體系,使得信息發布者和接收者的關系有了全新定位。在“關注”和“被關注”的關系中,接收者可以任意轉發自己關注者所發布的內容,使之成為自己觀點的論據佐證,或者簡單承接發布,發布后又能被自己的“粉絲”看見。轉發時,因為可以加上自己的評論,一條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可以成為一條新信息的發布者,并且加入自己的觀點和評論,擴充原有微博的內容和信息量。轉發后,自己的粉絲可以清楚看到這個完整的傳播過程,并選擇做出再次傳播,如此往復循環進行。只要是在單條微博受限的字數范圍內,這條微博的原文和轉發者的評論始終能線性顯示在微博上。研究者將其功能定義為微博發展的“嵌套話語”系統。在紛繁復雜的網絡傳播中,這種評論轉發功能,讓每個參與者都成為信息發布的節點,在整條脈絡中既成為信息接收者,又擔當了信息的傳播者的角色。
[1]柳麗慧.從語言學角度看網絡語言[J].重慶社會科,2006(9).
[2]李開復.微博,改變一切[OL].2011.
[3]殷俊,孟育耀.微博的傳播特性和發展趨勢[J].今傳媒,2010.
[4]張力.遷徙微博的傳播形態[J].青年記者,2010.
[5]賀飛飛.微博的傳播特性與傳播效應研究[J].劍南文學,2010.